要解釋邏輯推理,得先引入一個概念,叫做「線性思維」
所謂線性思維,就是將兩件事,兩個概念,像一條線一樣串聯起來,彼此關聯,相互連線。
我們思考問題,也可以靠連線來完成,由A推匯出B,由B聯想到C:
如果無法有效的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絡、因果關係,你的思維就會變得一片混亂,甚至表達都成問題,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聽的人根本抓不住你的重點;突然蹦出一個結論,也沒有證明的過程,讓人聽了發懵…
那你該如何建立各種概念、事物之間的連結,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有邏輯呢?
接下來,我就來講一下建立事物之間的連線並進行邏輯推理的三種方法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大前提 → 小前提 → 結論」式的推理過程。
其基本邏輯是:如果大前提是什麼,且小前提是大前提的一部分,那麼小前提也是什麼;
比如,著名的「蘇格拉底三段論」:
比如: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向法軍猛烈進攻,法軍為了避開德軍銳氣,便將自己的部隊隱藏了起來,德軍一時失去了攻擊目標。
德軍指揮官下令偵察敵情。有一天,德軍一名軍官用望遠鏡搜尋時,突然發現了前方慢慢地爬出了一隻名貴的波斯貓,懶洋洋地躺在那裡曬太陽。
於是德軍軍官根據波斯貓的出入地點,找到了法軍指揮所,並一舉摧毀!
一隻波斯貓竟然毀了一支部隊,這是如何推理出來的?
所謂歸納法,就是由「結果」出發,尋找「原因」;透過觀察、比對、分析,找到事物之間的因果關聯的過程。
那麼如何歸納呢?
十九世紀英國邏輯學家「穆勒」對歸納法做了一次系統的闡述,提出了著名的探索因果聯絡的歸納方法:穆勒五法。
求同法,透過大資料比對,找到「相同點」從而發現線索。
2. 求異法
被研究的現象在不同場合出現,而在各個場合中只有一個情況是共同的,那麼這個共同情況與被研究現象之間就有因果聯絡。
3. 求同求異並用法
4. 共變法
共變法有助於研究者透過考察某些現象同時存在、同時變化的狀況,檢驗並確立諸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絡,以期最終發現影響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則。作為唯一一種可用於史學研究的科學歸納法,共變法對於當代史學的科學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5. 剩餘法
例如,天文學中海王星的發現就是運用了剩餘法。
1846年前,天文學家觀察到,天王星在其軌道上執行時,有四處發生偏離,他們已知,三處偏離是因為受到了其他已知行星的引力所致,而另處偏離原因不明。於是,科學家們認定,剩下的該處偏離也應是另一未知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根據這一假定,天文學家們運用天體力學理論,計算了未知行星的軌道。結果於 1846 年 9 月 18 日,天文學家用望遠鏡在與計算相差不到一度之處發現了這顆未知行星——海王星。
類比法,就是拿一件事來理解另一件事。
小米生態鏈中,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慧的生意,比如毛巾、床墊等等。小米不是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嗎?怎麼現在不科技的也做呢?
短短5個字,就把這個事情概括清楚了,通熟易懂而又透徹傳神。
類比法,就像你大腦裡的「封裝技術」
它幫助你把一些極其複雜的邏輯,概念,資訊,用一個非常簡單易用的外殼給包裹起來,你一看到這個殼,不需要理解裡面的具體構造,就知道他是什麼,能怎麼使用,從而能幫助你降低認知負載,提高思考效率。
比如,你的公司網站也擁有富餘的流量,你就可以馬上聯想到,也可以試著做一做「烤紅薯生意」,而不需要再複雜的解釋一遍…
如果,你剛學到一個新規律
就可以試著找到一個現象,然後用「三段論」做出一番預測。
比如,你剛學會了供需理論,就可以試著結合目前的大豆產量,市場的需求狀況,預測一下明年大豆價格的走勢…
結果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知識用起來,與你的既有認知連線起來...
如果,你剛學到一個新概念
你就可以試著尋找一下,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也能「歸納法」出這個結論?
如果,你剛學會的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理論
那麼你就可以試著用「類比法」,尋找一個簡單、形象的物體來給它做一次封裝,讓它變得更簡單易懂。
2. 練習寫作和演講
除了剛學會新知識後的連線練習,你還可以透過練習寫作和演講來鍛鍊自己的線性思維能力。
這兩種方式不能像思維導圖那樣,把所有的知識,彼此的關係,都平鋪在一個平面上,而必須透過線性的方式展開。
因此,上下文之間就需要很強的邏輯關係來連線,需要結構嚴密,經得起推敲才行,不然讀者就會看不懂,或者理解起來很吃力,或者你的內容破綻百出…
有些人說,寫作和演講是把學到的東西輸出出來,輸出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其實,輸出並不是重點,而是透過輸出的手段,強迫著你把學習到的知識點建立起結構嚴密的邏輯連線,這才是重點!
因為只有發生了連線,特別是需要輸出,讓給別人能聽懂的,邏輯嚴密的,高質量的連線,學習才會真正發生!
要解釋邏輯推理,得先引入一個概念,叫做「線性思維」
所謂線性思維,就是將兩件事,兩個概念,像一條線一樣串聯起來,彼此關聯,相互連線。
我們思考問題,也可以靠連線來完成,由A推匯出B,由B聯想到C:
線性思維是學習邏輯思考的前提如果無法有效的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絡、因果關係,你的思維就會變得一片混亂,甚至表達都成問題,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聽的人根本抓不住你的重點;突然蹦出一個結論,也沒有證明的過程,讓人聽了發懵…
那你該如何建立各種概念、事物之間的連結,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有邏輯呢?
接下來,我就來講一下建立事物之間的連線並進行邏輯推理的三種方法
第一種連線方式:三段論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大前提 → 小前提 → 結論」式的推理過程。
其基本邏輯是:如果大前提是什麼,且小前提是大前提的一部分,那麼小前提也是什麼;
比如,著名的「蘇格拉底三段論」: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結論)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比如: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向法軍猛烈進攻,法軍為了避開德軍銳氣,便將自己的部隊隱藏了起來,德軍一時失去了攻擊目標。
德軍指揮官下令偵察敵情。有一天,德軍一名軍官用望遠鏡搜尋時,突然發現了前方慢慢地爬出了一隻名貴的波斯貓,懶洋洋地躺在那裡曬太陽。
於是德軍軍官根據波斯貓的出入地點,找到了法軍指揮所,並一舉摧毀!
一隻波斯貓竟然毀了一支部隊,這是如何推理出來的?
(大前提)法軍高階指揮官喜歡養名貴的波斯貓;(小前提)前方陣地有名貴的波斯貓;(結論)所以,前方陣地可能有法軍高階指揮官。(大前提)法軍高階指揮官住在法軍高階指揮所內;(小前提)前方陣地可能有法軍高階指揮官;(結論)所以,前方陣地也可能有法軍高階指揮所!第二種連線方式:歸納法所謂歸納法,就是由「結果」出發,尋找「原因」;透過觀察、比對、分析,找到事物之間的因果關聯的過程。
那麼如何歸納呢?
十九世紀英國邏輯學家「穆勒」對歸納法做了一次系統的闡述,提出了著名的探索因果聯絡的歸納方法:穆勒五法。
求同法求同法,透過大資料比對,找到「相同點」從而發現線索。
2. 求異法
被研究的現象在不同場合出現,而在各個場合中只有一個情況是共同的,那麼這個共同情況與被研究現象之間就有因果聯絡。
3. 求同求異並用法
求同求異並用法又稱契合差異並用法,是英國哲學家穆勒提出的,探求現象間因果聯絡的方法之一。它是這樣來探求現象間的因果聯絡的:如果在被研究現象出現的一組場合(正面場合)中,只有一個唯一的共同情況:在被研究現象不出現的另一組場合(反面場合)中,沒有這個情況,那麼,這個差異情況就是被研究現象的原因。例如,人們種植豆類作物如大豆、豌豆、蠶豆時,不僅不需要給土壤施氮肥,而且豆類作物還可以使土壤增加氮;而種植其他作物如小麥、高梁、玉米等時,則沒有這種現象,即土壤中未增加氮而且要給土壤施氮肥。經過研究後人們發現,豆類作物的根部有叫做根瘤菌的東西,而非豆類作物則沒有。由此人們作出結論:豆類植物的根瘤菌能使土壤中增加氮。求同求異並用法可用公式表示為:求同求異並用法所以,A情況是a現象的原因(或結果)4. 共變法
共變法有助於研究者透過考察某些現象同時存在、同時變化的狀況,檢驗並確立諸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絡,以期最終發現影響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則。作為唯一一種可用於史學研究的科學歸納法,共變法對於當代史學的科學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5. 剩餘法
例如,天文學中海王星的發現就是運用了剩餘法。
1846年前,天文學家觀察到,天王星在其軌道上執行時,有四處發生偏離,他們已知,三處偏離是因為受到了其他已知行星的引力所致,而另處偏離原因不明。於是,科學家們認定,剩下的該處偏離也應是另一未知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根據這一假定,天文學家們運用天體力學理論,計算了未知行星的軌道。結果於 1846 年 9 月 18 日,天文學家用望遠鏡在與計算相差不到一度之處發現了這顆未知行星——海王星。
第三種連線方式:類比法類比法,就是拿一件事來理解另一件事。
小米生態鏈中,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慧的生意,比如毛巾、床墊等等。小米不是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嗎?怎麼現在不科技的也做呢?
小米科技的副Quattroporte劉德說:“這類生意對小米來說,是「烤紅薯生意」,什麼意思?小米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億使用者了,其中2.5億是活躍使用者。他們除了需要小米手機、充電寶、手環等等科技產品之外,也需要毛巾、床墊等高品質的日用品。所以,與其讓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這些流量來轉化一些營業額。就像一個火熱的爐子,它的熱氣散就散了,不如藉助餘熱順便來烤一些紅薯,這就是「烤紅薯生意」。”短短5個字,就把這個事情概括清楚了,通熟易懂而又透徹傳神。
類比法,就像你大腦裡的「封裝技術」
它幫助你把一些極其複雜的邏輯,概念,資訊,用一個非常簡單易用的外殼給包裹起來,你一看到這個殼,不需要理解裡面的具體構造,就知道他是什麼,能怎麼使用,從而能幫助你降低認知負載,提高思考效率。
比如,你的公司網站也擁有富餘的流量,你就可以馬上聯想到,也可以試著做一做「烤紅薯生意」,而不需要再複雜的解釋一遍…
具體怎麼鍛鍊學習新知識後的連線練習如果,你剛學到一個新規律
就可以試著找到一個現象,然後用「三段論」做出一番預測。
比如,你剛學會了供需理論,就可以試著結合目前的大豆產量,市場的需求狀況,預測一下明年大豆價格的走勢…
結果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知識用起來,與你的既有認知連線起來...
如果,你剛學到一個新概念
你就可以試著尋找一下,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也能「歸納法」出這個結論?
如果,你剛學會的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理論
那麼你就可以試著用「類比法」,尋找一個簡單、形象的物體來給它做一次封裝,讓它變得更簡單易懂。
2. 練習寫作和演講
除了剛學會新知識後的連線練習,你還可以透過練習寫作和演講來鍛鍊自己的線性思維能力。
這兩種方式不能像思維導圖那樣,把所有的知識,彼此的關係,都平鋪在一個平面上,而必須透過線性的方式展開。
因此,上下文之間就需要很強的邏輯關係來連線,需要結構嚴密,經得起推敲才行,不然讀者就會看不懂,或者理解起來很吃力,或者你的內容破綻百出…
有些人說,寫作和演講是把學到的東西輸出出來,輸出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其實,輸出並不是重點,而是透過輸出的手段,強迫著你把學習到的知識點建立起結構嚴密的邏輯連線,這才是重點!
因為只有發生了連線,特別是需要輸出,讓給別人能聽懂的,邏輯嚴密的,高質量的連線,學習才會真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