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知識
月球表面既無大氣,也無水分,沒有風霜雪雨,沒有江河湖海,更不要說鳥語花香的生命現象了。一句話,月球是個死寂的星球。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月面上什麼變化都沒有發生過,它表面的輝光現象就是一例。月球表面有時突然出現某種發光現象,甚至還有顏色變化,它引起了天文學家們的興趣和關注。
1958年11月3日凌晨,前蘇聯科學家柯茲列夫在觀測月球環形山的時候,發現阿爾芬斯環形山口內的中央峰,變得又暗又模糊,併發出一種從未見過的紅光。兩個多小時之後,他再次觀測這片區域時,山峰發出白光,亮度比平常幾乎增加了一倍,第二夜,阿爾芬斯環形山才恢復原先的面目。
柯茲列夫認為,他所觀測到的是一次比較罕見的月球火山爆發現象。他說,阿爾芬斯環形山中央峰亮度增加的原因,在於從月球內部向外噴出了氣體,至於開始時山峰發暗和呈現出紅色,那是因為在氣體的壓力下,火山灰最先衝出了火山口。
柯茲列夫的觀點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其中包括一些頗有名望的天文學家。他們承認阿爾芬斯環形山的異常現象是存在的;但認為不能解釋為通常的火山爆發,而是月球區域性地區有時發生的氣體釋放過程。在太Sunny的照耀下,即使是冷氣體也會表現出柯茲列夫所注意到的那些特徵。
早在1955年,柯茲列夫就在另一座環形山——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口,發現過類似的異常發亮現象,他也曾懷疑那是火山噴發。1961年,柯茲列夫又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中央觀測到了他熟悉的異常現象,不同的是,光譜分析明確證實這次所溢位的氣體是氫氣。
這類現象究竟應該怎樣解釋呢?是火山噴發?還是氣體釋放?或者是其他什麼現象呢?
紅色斑點
天文學家們還不止一次在月球面上發現神秘的紅色斑點。也是那個阿利斯塔克環形山,美國洛韋爾天文臺的兩位天文學家在觀測和繪製它及其附近的月面圖時,先後兩次在這片地區發現了使他們驚訝的紅色斑點。第一次是在1963年10月29日,一共發現了3個斑點:先是在阿利斯塔克以東約65公里處見到了一個橢圓形斑點,呈橙紅色,長約8公里,寬約2公里。在它附近的一個小圓斑點清晰可見,直徑約2公里。這兩處斑點從暗到亮,再到完全消失,大約經歷了25分鐘的時間。
第三個斑點是一條長約17公里、寬約2公里的淡紅色條狀斑紋,位於阿利斯塔克環形山東南邊緣的裡側,出現和消失時間大體上比那兩個斑點遲約5分鐘。
第二次他們觀測到奇異的紅斑是在1個月之後的11月27日,也是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附近,紅斑長約19公里,寬約2公里,存在的時間長達75分鐘。這次由於時間比較充裕,不僅有好幾位洛韋爾天文臺的同事都看到了紅斑,還拍下了一些照片。為了證實所觀測到的現象是確實存在的,他們還特地給另一個天文臺打了電話,告訴那裡的朋友們趕快觀測月球上的異常現象,但故意沒有說清楚是在月球上的什麼地方。得到訊息的大文臺立即用口徑175釐米的反射望遠鏡(那兩位洛韋爾臺的天文學家用的是口徑60釐米折射望遠鏡)迸行搜尋,很快就發現了目標。結果是,兩處天文臺觀測到的紅斑的位置完全一致,說明觀測無誤。紅斑確實是存在於月面上的某種現象,而不是地球大氣或其他因素造成的Phantom。
這兩次色彩異常現象都發生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區域,而且都是在它開始被Sunny照到之後不到兩天的時間內。考慮到這些方面,有人認為月面上出現紅色斑點的現象可能並不太罕見,只是不知道它們於什麼時間、在什麼地區出現,而且出現和存在的時間一般都不長,要觀測到它們就不那麼容易了,需要具備較大和合適的觀測儀器,以及豐富的觀測經驗和技巧,同時認為這類現象可能與太陽及其活動有關。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類變亮和發光現象經常發生,單是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區域,有案可查的類似事件至少在300起以上,表明它們是由於月球內部的某種或某些常存原因引起而形成的。
1969年7月,首次載入登月飛行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在到達月球附近和環繞月球飛行時,曾經根據預定計劃,對月面上最亮的這片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地區進行了觀測。這座著名環形山的直徑約37公里,山壁陡峭而結構複雜,底部粗糙而崎嶇。飛船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是從環形山的北面進行俯視的,他向地面指揮中心報告說:“環形山附近某個地方顯然比其周圍地區要明亮得多,那裡像是存在著某種熒光那樣的東西。”遺憾的是,宇航員們沒有對所觀測到的現象作進一步的解釋。
紅色發光現象
就在洛韋爾天文臺的兩位科學家發現阿利斯塔克環形山附近的紅斑時,英國的兩位科學家注意到了另一個著名的環形山——開普勒環形山也存在類似現象。開普勒環形山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東南方向,直徑約35公里,是帶有輻射紋的少數環形山之一。1963年11月1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在拍攝開普勒環形山及其附近地區的照片時,注意到就在這片地區內,在兩小時內兩次出現了紅色發光現象,發光面積大得使他們驚訝,每次都超過了10000平方公里。
他們從三個方面對這次有色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首先,他們指出持續時間不長而面積那麼大的發光現象,不可能由某種月球內部原因造成,而應該認為是起因於太陽。其次,他們認為,由於月球不存在大氣,月面受到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等全部太陽輻射的猛烈襲擊,這時,月面的某些地方有可能被激發而發光,面積也可能比較大。再次,他們明確提出,開普勒環形山這兩次發光現象的根源在於太陽面上出現了耀斑。11月1日那天,太陽上出現了兩次規模不算大的小耀斑,它們的時間間隔與開普勒環形山的兩次紅色發光現象的時間間隔基本一致。
兩位英國科學家的觀點比較新穎,但他們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援。如果他們把月面輝光現象與太陽耀斑聯絡在一起的解釋是正確的話,那麼,月球發光現象也該有周期性,而且在太陽活動極大、耀斑出現較多的那些年份裡,紅斑現象也應該出現得更多、更頻繁。觀測表明,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
亮點位於月球明暗界線附近
1985年5月23日,希臘的一位學者正在除錯自己門徑為11釐米的折射望遠鏡。當時月球的月齡為4,也就是從月朔算起,大體上只過了4天的時間。在連續拍攝的7張月球照片中,有1張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照片上出現了一個事先沒有預料到的清晰的亮點。經過核查,亮點位於月球明暗界線附近的普洛克魯斯C環形山地區。
對此,希臘學者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他認為:由於月面沒有大氣,被太陽照亮的月面部分的溫度,與沒有太陽照亮部分的溫度相差懸殊。當太陽從月面上某個地區日出時也就是從那些正好處在明暗界線附近的地區日出時,一下子從黑夜變為白天的那部分月面溫度迅速升高,從零下100多攝氏度升到100多攝氏度。強烈而迅速的溫度變化使得月球岩石脹裂開來,被封閉在岩石下面的氣體突然衝到月面,迅速膨脹,產生了明亮而短暫的發光現象。
最近,美國的一位通訊工程師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他曾檢測過一些從月球上採集回來的月球岩石標本,發現岩石中含有像氦和氬之類的揮發性氣體。他認為,月岩熱破裂時釋放出來的電子能,完全有可能把揮發性氣體點燃,引起短暫的閃光現象。他還表示,他的設想並非毫無根據。據說,月球岩石在地面實驗室裡進行人工斷裂時,確實曾放出過小火花。
過去也確實多次有人在月球明暗界線附近,發現過這類短暫的發光現象。但是,在得不到Sunny的月球陰暗部分,也曾觀測到過這種閃閃發光現象。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短暫的現象
月球知識
月球表面既無大氣,也無水分,沒有風霜雪雨,沒有江河湖海,更不要說鳥語花香的生命現象了。一句話,月球是個死寂的星球。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月面上什麼變化都沒有發生過,它表面的輝光現象就是一例。月球表面有時突然出現某種發光現象,甚至還有顏色變化,它引起了天文學家們的興趣和關注。
1958年11月3日凌晨,前蘇聯科學家柯茲列夫在觀測月球環形山的時候,發現阿爾芬斯環形山口內的中央峰,變得又暗又模糊,併發出一種從未見過的紅光。兩個多小時之後,他再次觀測這片區域時,山峰發出白光,亮度比平常幾乎增加了一倍,第二夜,阿爾芬斯環形山才恢復原先的面目。
柯茲列夫認為,他所觀測到的是一次比較罕見的月球火山爆發現象。他說,阿爾芬斯環形山中央峰亮度增加的原因,在於從月球內部向外噴出了氣體,至於開始時山峰發暗和呈現出紅色,那是因為在氣體的壓力下,火山灰最先衝出了火山口。
柯茲列夫的觀點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其中包括一些頗有名望的天文學家。他們承認阿爾芬斯環形山的異常現象是存在的;但認為不能解釋為通常的火山爆發,而是月球區域性地區有時發生的氣體釋放過程。在太Sunny的照耀下,即使是冷氣體也會表現出柯茲列夫所注意到的那些特徵。
早在1955年,柯茲列夫就在另一座環形山——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口,發現過類似的異常發亮現象,他也曾懷疑那是火山噴發。1961年,柯茲列夫又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中央觀測到了他熟悉的異常現象,不同的是,光譜分析明確證實這次所溢位的氣體是氫氣。
這類現象究竟應該怎樣解釋呢?是火山噴發?還是氣體釋放?或者是其他什麼現象呢?
紅色斑點
天文學家們還不止一次在月球面上發現神秘的紅色斑點。也是那個阿利斯塔克環形山,美國洛韋爾天文臺的兩位天文學家在觀測和繪製它及其附近的月面圖時,先後兩次在這片地區發現了使他們驚訝的紅色斑點。第一次是在1963年10月29日,一共發現了3個斑點:先是在阿利斯塔克以東約65公里處見到了一個橢圓形斑點,呈橙紅色,長約8公里,寬約2公里。在它附近的一個小圓斑點清晰可見,直徑約2公里。這兩處斑點從暗到亮,再到完全消失,大約經歷了25分鐘的時間。
第三個斑點是一條長約17公里、寬約2公里的淡紅色條狀斑紋,位於阿利斯塔克環形山東南邊緣的裡側,出現和消失時間大體上比那兩個斑點遲約5分鐘。
第二次他們觀測到奇異的紅斑是在1個月之後的11月27日,也是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附近,紅斑長約19公里,寬約2公里,存在的時間長達75分鐘。這次由於時間比較充裕,不僅有好幾位洛韋爾天文臺的同事都看到了紅斑,還拍下了一些照片。為了證實所觀測到的現象是確實存在的,他們還特地給另一個天文臺打了電話,告訴那裡的朋友們趕快觀測月球上的異常現象,但故意沒有說清楚是在月球上的什麼地方。得到訊息的大文臺立即用口徑175釐米的反射望遠鏡(那兩位洛韋爾臺的天文學家用的是口徑60釐米折射望遠鏡)迸行搜尋,很快就發現了目標。結果是,兩處天文臺觀測到的紅斑的位置完全一致,說明觀測無誤。紅斑確實是存在於月面上的某種現象,而不是地球大氣或其他因素造成的Phantom。
這兩次色彩異常現象都發生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區域,而且都是在它開始被Sunny照到之後不到兩天的時間內。考慮到這些方面,有人認為月面上出現紅色斑點的現象可能並不太罕見,只是不知道它們於什麼時間、在什麼地區出現,而且出現和存在的時間一般都不長,要觀測到它們就不那麼容易了,需要具備較大和合適的觀測儀器,以及豐富的觀測經驗和技巧,同時認為這類現象可能與太陽及其活動有關。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類變亮和發光現象經常發生,單是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區域,有案可查的類似事件至少在300起以上,表明它們是由於月球內部的某種或某些常存原因引起而形成的。
1969年7月,首次載入登月飛行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在到達月球附近和環繞月球飛行時,曾經根據預定計劃,對月面上最亮的這片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地區進行了觀測。這座著名環形山的直徑約37公里,山壁陡峭而結構複雜,底部粗糙而崎嶇。飛船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是從環形山的北面進行俯視的,他向地面指揮中心報告說:“環形山附近某個地方顯然比其周圍地區要明亮得多,那裡像是存在著某種熒光那樣的東西。”遺憾的是,宇航員們沒有對所觀測到的現象作進一步的解釋。
紅色發光現象
就在洛韋爾天文臺的兩位科學家發現阿利斯塔克環形山附近的紅斑時,英國的兩位科學家注意到了另一個著名的環形山——開普勒環形山也存在類似現象。開普勒環形山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東南方向,直徑約35公里,是帶有輻射紋的少數環形山之一。1963年11月1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在拍攝開普勒環形山及其附近地區的照片時,注意到就在這片地區內,在兩小時內兩次出現了紅色發光現象,發光面積大得使他們驚訝,每次都超過了10000平方公里。
他們從三個方面對這次有色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首先,他們指出持續時間不長而面積那麼大的發光現象,不可能由某種月球內部原因造成,而應該認為是起因於太陽。其次,他們認為,由於月球不存在大氣,月面受到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等全部太陽輻射的猛烈襲擊,這時,月面的某些地方有可能被激發而發光,面積也可能比較大。再次,他們明確提出,開普勒環形山這兩次發光現象的根源在於太陽面上出現了耀斑。11月1日那天,太陽上出現了兩次規模不算大的小耀斑,它們的時間間隔與開普勒環形山的兩次紅色發光現象的時間間隔基本一致。
兩位英國科學家的觀點比較新穎,但他們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援。如果他們把月面輝光現象與太陽耀斑聯絡在一起的解釋是正確的話,那麼,月球發光現象也該有周期性,而且在太陽活動極大、耀斑出現較多的那些年份裡,紅斑現象也應該出現得更多、更頻繁。觀測表明,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
亮點位於月球明暗界線附近
1985年5月23日,希臘的一位學者正在除錯自己門徑為11釐米的折射望遠鏡。當時月球的月齡為4,也就是從月朔算起,大體上只過了4天的時間。在連續拍攝的7張月球照片中,有1張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照片上出現了一個事先沒有預料到的清晰的亮點。經過核查,亮點位於月球明暗界線附近的普洛克魯斯C環形山地區。
對此,希臘學者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他認為:由於月面沒有大氣,被太陽照亮的月面部分的溫度,與沒有太陽照亮部分的溫度相差懸殊。當太陽從月面上某個地區日出時也就是從那些正好處在明暗界線附近的地區日出時,一下子從黑夜變為白天的那部分月面溫度迅速升高,從零下100多攝氏度升到100多攝氏度。強烈而迅速的溫度變化使得月球岩石脹裂開來,被封閉在岩石下面的氣體突然衝到月面,迅速膨脹,產生了明亮而短暫的發光現象。
最近,美國的一位通訊工程師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他曾檢測過一些從月球上採集回來的月球岩石標本,發現岩石中含有像氦和氬之類的揮發性氣體。他認為,月岩熱破裂時釋放出來的電子能,完全有可能把揮發性氣體點燃,引起短暫的閃光現象。他還表示,他的設想並非毫無根據。據說,月球岩石在地面實驗室裡進行人工斷裂時,確實曾放出過小火花。
過去也確實多次有人在月球明暗界線附近,發現過這類短暫的發光現象。但是,在得不到Sunny的月球陰暗部分,也曾觀測到過這種閃閃發光現象。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短暫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