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445315069015
-
2 # 使用者601475159340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
2.
寇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
3.
趙普 趙普(922年-992年8月14日),字則平。幽州薊縣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
4.
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
-
3 # 御樗虞初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生於光州光山,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趙普病逝,年七十一。追封真定王,賜諡“忠獻”,宋太宗親自撰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
寇準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
4 # snowZoSE
1. 趙普(922年-992年8月14日),字則平。幽州薊州(今天津薊州)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觀《論語》。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2.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寇凖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鄉,後移居馮詡,最後遷至華州下邦。寇凖出身於名門望族,其遠祖蘇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時任司寇,因屢建大功,賜以官職為姓。父親寇湘於後晉開運年間考中進士甲科,後應詔任魏王記室參軍,因屢建功勳,被封為國公,追贈官職至太師尚書令。寇凖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十四歲時已經寫出了不少優秀的詩篇。十五歲時就能精習《春秋》。
3.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馬光出生於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縣),此時其父司馬池任光山縣令,所以給他起名光,六歲時,司馬池就教司馬光讀書,七歲時,不僅能背誦《左氏春秋》,還能講明白書的要意;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
4.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於臨川。他的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稍長,跟隨父親宦遊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徵博引,始有移風易俗之志。
-
5 # KIMI
宋朝的四大賢相:1.趙普 趙普(922年-992年8月14日),字則平。幽州薊州(今天津薊州)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觀《論語》。
2.寇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3.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4.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回覆列表
都說“南宋出將、北宋出相”.北宋的四大名相指的是趙普、寇準、司馬光、王安石. 1..趙普(922年-992年8月14日),字則平。幽州薊州(今天津薊州)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觀《論語》。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早年曾被劉詞闢為從事,後擔任趙匡胤(宋太祖)的掌書記。顯德七年(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協助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趙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親撰八分字神道碑賜之。累封韓王,賜諡“忠獻”,並配饗太祖廟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2.寇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詔為其立神道碑,並親於碑首撰“旌忠”字,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諡號“忠愍”,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寇凖善詩能文,其七絕詩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景德元年六月,參知政事畢士安向宋真宗推薦寇凖為相。畢士安說:“寇凖天資忠義,能斷大事;志身殉國,秉道嫉邪。眼下北強入侵,只有寇凖可以禦敵保國。”八月,寇凖與畢士安同日拜相。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
3.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
很多人知道司馬光是源於“司馬光砸缸”的小故事。其實長大後的司馬光當上了大宋朝的宰相,混跡官場幾十年。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朝,可謂德高望重。
4.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