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52194230422

    《瞎子》:悽慘的人生背後,是人性善的缺失

    他是一個瞎子,一個可憐的瞎子,他是鄉下人,是一個農場主的兒子,以前他父母在世的時候,好歹總算有人照看著,他的痛苦只來自於他那可怕的疾病,可是,自從他的父母去世後,他真正悲慘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他的姐姐收留了他,可是,農場的人都把他當成是靠著他們吃飯的窮鬼,每頓飯他只要吃的稍微多一些,他們就叫他飯桶和懶漢,他的姐夫霸佔了他的那份遺產,卻連湯都不給他多喝一口,每天只給他不致於餓死的那麼一點而已。

    由於長時間得不到糧食的營養,他的面色如土身體瘦弱,而他那天生就灰色的大眼睛,更像是兩個模模糊糊的小麵糰,他知道自己的處境,所以也無力去抗爭什麼,只能在每天的漫罵中裝著毫無反應。

    其實,他從小就沒有得到多少的疼愛,因為,在農村你如果是沒有用的,那就相當於是有害的,有些母雞會把小雞中有殘疾的啄死,而那些莊稼人為了自己的生存有時候也會這麼幹,由於,眼睛的緣故,他大部分時間只能在大門口坐著,可是,由於他什麼事也不能做,再加上他對什麼都無動於衷,久而久之就惹怒了他的那些所謂的親戚們。

    他們每天看著他就來氣,於是,他就成了那些人的受氣包,成了任人擺弄的小丑,成了那些農村大老粗們用來尋找樂趣的犧牲品,而他的雙目失明讓那些人更加的肆無忌憚,他們想盡了一切殘忍的事情來捉弄他。

    剛開始只是附近的幾戶農民參加,最後,他們一戶傳一戶,來的人越來越多,直至把他們的廚房都擠得滿滿當當的,有時候他們還會放上一隻貓或一隻狗來參與一下,那些動物的參與極大地刺激了那些來尋找快感的人,他們通常會開懷大笑,甚至你推我搡,還連連跺腳。

    而他能做的只有一聲不吭,任由這些人作踐,默默地吞食著被這些人塞滿了樹葉、木頭、甚至是垃圾的飯,後來,人們連作踐他也玩膩了,而他的姐夫見到就這樣白白地養著他,更加的氣憤,他每天都打他,氣急敗壞的那種,連連地扇他的耳光。

    後來,那些人又有了新的玩法,扇他的耳光,他們高興了就給他一巴掌,打得他眼皮直眨,不高興了,也打他一耳光,他看不見,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躲,最後,只好不停地伸出兩隻胳膊,防著有人來接近他。

    最後,人們又逼著他去要飯,他被人帶到大路邊,只要聽見腳步聲或車輪聲,他就要伸出手來,結結巴巴地叫喊:“求求您,行個好吧!”可是,在鄉下,誰也不想亂花錢,他被帶到路邊一個星期,一毛錢都沒有要回來。

    所以,人們對他的憎惡簡直到了既強烈又殘酷的地步,有一年冬天,零下二十多度,地面上都是冰,外面天寒地凍的,一個人都沒有,可是,他的姐夫還是把他帶到了一個很遠很遠的路邊,讓他在那裡乞討。

    可到了晚上,他姐夫都沒有想著把他接回來,還說,丟不了,明天早上他自己就找回來了,可是,第二天,他沒有回來,第三天,沒有回來,後來,他就一直沒有回來。

    原來,他在風雪裡等了好幾個鐘頭,冷的實在受不了了,他感到自己快要凍死了,他就自己往回走,可是,他哪裡知道回去的跑呢?曠野裡的雪太厚了,他一下子就掉進了一個溝裡,結果他拼命的爬,拼命的爬,最後,終於爬了出來,他走啊走啊,可是,刺骨的嚴寒讓他漸漸麻木了,沒有一些力氣的雙腿再也邁不動了,他在莽莽的原野裡坐了下來,再也沒有起來。

    這則故事來源於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瞎子》,看後真是讓人感受到了透心涼的絕望,人生之苦真得有很多種,在餘華的《活著》中,那是一種得而復失的痛苦,當時每讀一頁,都讓我止不住地淚溼雙眼,因為生命裡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成了碎片,最後,只剩得老了的富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Sunny下回憶。

    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講一種愛情失去的苦,作者把生活中的挫折與追求,個人的痛苦與歡樂,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關係,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他深刻地展示了那個年代的普通人,在面對著迷茫的未來,在努力前行的道路上,所經歷的肉體與精神之痛。

    而在《鼠疫》中,朗貝爾決定放棄離開的機會,留下來幫助醫生的時候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人們為了它而捨棄自己的所愛。然而,不知什麼原因,我就像您一樣,也捨棄了自己的所愛。”放下自己所愛,無可奈何卻又不得不為之。

    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真讓人讀後淚溼了雙襟,夫妻情深如鴛鴦雙飛比翼之鳥,可是一朝分離就是生死相隔,就是今生的再也不能相見。

    十年,蘇軾的妻子王弗已經死去十年了,而十年不論長短,都是有限的,但是思念一個人卻是沒有期限的,這裡"生死"兩字,道出兩個世界,用得十分沉痛,讓人倍感辛酸與淒涼。

    苦難,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揮之不去的傷痛,“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是,人只要是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就要經歷這些無法逃脫的苦與難,它們如影隨形一生都伴著我們,有時候它體現在我們的肉體上,有時候它壓迫在我們的精神上,還有時它會把雙重的苦難,都放在一個人的身上,讓他每天都在煉獄中煎熬,就像這篇小說中的那個可憐的瞎子。

    這個瞎子,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用痛與苦這兩個字,根本就不足以表達他所受到的傷害,他從小沒有受到過父母之愛,長大沒有享受到男女之愛,生時遭人唾棄,死後被人嫌棄,他的一生,可以說,沒有一天得到過那怕是片刻的快樂。

    原生家庭他無法選擇,身體殘疾他無法逃避,他的人生可以說從出生就是一個錯誤,沒有人疼沒有愛,所有的人都把他當成是一個廢物,而他,沒有辦法改變,他只能被動的接受,其實他的要求不高,只要給口飯不被餓死就好了,可是,就是那麼一口飯,都沒有人讓他白吃,他們欺凌他、虐待他、侮辱他,沒有一絲一毫的同情心,最後,直至把他活活地逼死。

    他所能想到的唯一逃避方式,就是不說話、不出聲,儘量把自己隱藏起來,可是,沒有用,人性的惡就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邪惡事件起因於邪惡。”在他們充滿了惡意的心房裡,沒有憐憫,沒有慈悲,只有暴虐後所帶來的快感,只有對弱小婦孺欺凌後,所享受到的狂歡。

    人生之惡在他們身上從來都體現的淋漓盡致,看過一些相關的報道,發現越是那些偏遠落後的地方,人性之惡就越是猖狂,那些人看著忠厚老實,好像民風也很淳樸,可是,在他們粗劣的道德感裡,只有私已的思想在作祟,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不允許自己的權利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他們都是一些極度自私的人,就像錢鍾書說的”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裡的砂礫或者出魚片裡示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也許荀子說的真得是對的,他說“人之性惡,其善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醜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範來使人向善。

    孟子雖主張“人之初,性本善”,但他也主張透過教化,扶植和培養,來激發出“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他與荀子所說的,人們要透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其實都是相通的。

    最後,還是希望在我們本就苦難的人生中,能少一些邪惡的人心,多一些良善的溫暖,讓我們在生活的艱難中,能看到美好的未來,能感受到光明的希望,我想,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良善與慈悲的心房,都堅守著“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理念,那麼,未來就是有再多的苦難,又有何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栽康乃馨的種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