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武
-
2 # 狼的影子716
因為諸葛亮的目的是為了把軍權交給蔣琬,楊儀和魏延都不是他要託付的人,在諸葛亮的心目中楊儀,魏延一文一武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魏延就不用說了,是蜀漢政權中僅次於關羽張飛的大將,也是蜀漢中期的頂樑柱,他受劉備的提拔,蜀漢立國之初就獨當一面鎮守漢中,保衛蜀漢的北大門,諸葛亮時代,蜀漢政權對外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勝仗就是魏延獨立取得的陽溪大捷,魏延受封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領涼州牧,南鄭候,是蜀漢軍隊官爵最高的將領,而楊儀是諸葛亮的心腹,丞相長史,精明幹練,協助處理軍隊的後勤保障,案牘勤雜諸事,是諸葛亮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幫手,但是二人又都有致命的缺點,魏延剛矜勇猛,當時皆避下之,楊儀狹促,心胸狹窄,二人平時勢如水火,諸葛亮在的時候還可以管住此二人,諸葛亮一死,這兩個人就如同脫韁的Mustang一樣,都認為自己應該是繼承諸葛亮的最佳人選,但是他們都不知道,諸葛亮在生前就已經向劉禪推薦了蔣琬作為接替自己執掌蜀漢軍政大權的人選,他深知楊儀是有才無德,無論是格局和能力都不如蔣琬,而魏延由於在蜀漢軍界已經擁有至高無上的聲威,加上又是劉氏家族的部曲將,一旦魏延掌握了兵權,很可能導致蜀漢政權中的骨幹力量~荊州幫因為沒有兵權而無法跟益州本土士族抗衡,這樣對於蜀漢政權的穩定是不利的,而且,魏延喜歡冒險,如果他執掌了蜀漢的兵權,很可能會爆發蜀魏之間的大規模決戰,一旦失利,對於蜀漢政權將是一個災難性的後果,所以,他選擇讓楊儀主持退兵,目的就是為了讓楊儀把軍隊帶回益州交給蔣琬,而一旦交給魏延,兵權就再也拿不回來了,劉禪會順理成章的任命魏延為大將軍,主持蜀漢政權的軍事,所以,諸葛亮冒著魏延可能抗命的危險,臨終的時候把軍隊交給了楊儀,而魏延在之後表現出來的義憤填膺和不顧一切的行為,完全是出乎意料的,以至於朝廷在接到雙方指責對方謀反的奏章後,頓時方寸大亂,蔣琬甚至都已經率領御林軍出發去接應楊儀,直到前方傳來訊息說魏延所部已經潰散,魏延本人逃亡,蔣琬才鬆了一口氣,把部隊帶回來,而楊儀在成功的帶回了軍隊之後,按照制度把軍隊交給了朝廷,這就是諸葛亮想要的結果,也是他生前精心謀劃的結果,因為他已經向劉禪秘密推薦了蔣琬作為自己的繼任者,只要軍隊沒有落到魏延的手裡,只要楊儀能夠順利的把部隊帶回益州,蔣琬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從朝廷獲得執掌兵權的權力,
回覆列表
抱歉,又要反對前面的所有回答了,因為都是在胡扯。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本來諸葛亮的打算是穩紮穩打,和對面的曹魏司馬懿打消耗戰,等待戰機,但天不予壽,諸葛亮抱恨終天。
先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問題出在魏延還是楊儀。諸葛亮是當時的蜀漢政權柱石,他的死當然是蜀漢的重大危機。他死後,蜀漢軍隊必須退回漢中,先安然渡過這個危機,經過一段時間的穩定之後,才能重新尋找戰機來出兵北伐。而這時蜀漢和曹魏兩軍正在前線對壘,所以對諸葛亮病逝後的蜀漢軍隊來說,首要的任務就是能夠和曹魏軍隊脫離接觸,安全後撤,避免被曹魏軍隊追擊,造成重大損失。
所以,諸葛亮臨終安排後事,讓楊儀統帥全軍後撤,費禕協助楊儀,姜維為第二梯隊,魏延軍在全軍的最後位置,也就是斷後。如果司馬懿派曹魏軍隊追擊,那麼魏延就是第一道防線,姜維是第二道防線。如果從純粹的軍事上來說,既然是撤退,保障全軍安全退回漢中是第一目標,那麼魏延承擔的任務可能是最重的。
這時候的姜維只有32歲,而魏延自從隨劉備入蜀就已經成名,那麼魏延此時的年齡可能已經在五十歲上下,只比諸葛亮小一點,所以魏延的經驗要比姜維更豐富。這也是諸葛亮安排魏延斷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因為魏延軍之前是蜀漢北伐全軍的前鋒部隊,所以這時候如果要避免因為調整行軍序列而出現陣型混亂,給敵人以可乘之機,讓魏延從前鋒直接變成斷後部隊,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如果魏延真的如許多粉絲說的那樣,公忠無私,那麼在這時候當然應該是大局為重,服從命令,因為這不是給楊儀斷後,而是給蜀漢全軍斷後,是給蜀漢政權斷後,結果他的選擇剛好相反,認為這是給楊儀斷後,拒絕接受命令。
再從諸葛亮臨死時的魏延與楊儀、費禕、姜維的職務來看。從諸葛亮臨死時幾個蜀漢方面的楊儀、費禕、魏延和姜維的職務來說,楊儀的職務是長史,費禕是司馬,姜維為護軍,魏延為前軍師。這些人中,楊儀的職位是最高的,其次是費禕,然後是姜維,他們三個人都在蜀漢的總指揮部工作,楊儀協助諸葛亮統管全軍,費禕的職位相當於參謀長,姜維則相當於總指揮部的衛戍部隊司令。魏延的職務則是全軍的前鋒部隊總指揮,軍階和職位都在姜維之上,地位大約和楊儀、費禕相當,但在日常工作中,因為楊儀和費禕在總部工作,所以實際地位要在魏延之上。
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並不只是純粹的打仗,需要做很多事情,比如要處理和朝廷的關係,統籌後勤供應,更重要的則是能夠具備統籌全域性的能力。所以,到漢朝的時候,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往往是由文職官員統籌全域性,武將負責執行具體的戰鬥命令。尤其是在要保證後方穩定的條件下,作為全軍統帥的人必須具備一定的政治能力,而不是完全看軍事能力。而楊儀是從南征開始,就已經得到了諸葛亮的肯定和信任的。
諸葛亮的這個臨終安排不存在什麼陰謀,並不是蓄意逼魏延造反,而是一個非常正常的安排,也是諸葛亮生前每次北伐中常用的安排,讓楊儀負責統籌全域性,魏延執行比較重要的軍事任務,也就是《三國志·楊儀傳》中說的,“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最後來看看魏延在諸葛亮死後的做法,目的到底是什麼?《三國志·魏延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魏延的意思這裡說得很清楚,丞相雖然死了,我還在呢,不能因為丞相死了就耽誤國家大事,只要派諸葛亮的相府親信官屬護喪還葬就行了,我來率領全軍繼續北伐討賊。這話表面上當然說得冠冕堂皇,但核心意思是清楚無誤的,那就是魏延認為諸葛亮死後,蜀漢的軍權就應該交給他來掌管了。所以,他逼著奉楊儀之命前來通報訊息的費禕和他聯名,對蜀漢全軍重新做了一個安排,又讓費禕自己手書,通報下屬將領。(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這就是公然違背諸葛亮的遺命,自作主張,而且是僭越了自己的許可權範圍的。結果這之後魏延派人監視楊儀的訊息,發現蜀漢全軍還是在按照諸葛亮原來的安排分批次撤退,並沒有聽魏延的,魏延這才大怒,趁著楊儀還沒有拔營撤退,自己就先率軍南撤,跑到楊儀前面去了。雖然他還上表,說楊儀謀反,但朝廷在蔣琬等人主持之下,最後的判斷還是謀反的是魏延,所以派蔣琬率留守的宿衛部隊出兵,準備迎戰魏延。
這就是說,認為魏延是野心家,有可能謀反,這個判斷不是諸葛亮一個人才有,也不是楊儀處置失當,更不是諸葛亮臨終安排的問題,而是蜀漢政權中相當多的人都有的共識。這也是諸葛亮在臨終的時候沒有把軍權交給魏延而交給了楊儀的原因之一,同時也說明了諸葛亮已經預料到魏延有可能拒絕執行命令,所以才讓楊儀他們不管魏延是否執行命令,都儘快率軍撤退。(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