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896500820080

    1371年 洪武四年 吳伯宗 江西金溪縣人

    1372年 洪武五年 朱善 江西豐城縣人

    1385年 洪武十八年 丁顯 福建建陽縣人

  • 2 # 少東愛生活

    黃觀(1361—1402),字瀾伯,又字尚賓,安徽省貴池縣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試策論中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元擾,邊境元虞”,取殿試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時人稱“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後燕王朱棣“靖難”,攻破南京,正在長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黃觀,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勢己去,投江自盡。商輅(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載,號素庵,諡號文毅。1435年中鄉試第一,之後屢試不中,10年後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為明英宗正統十年乙丑科狀元。嚴格地說商輅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而應該叫做“獨中三元”。他為人直言持正,剛正不阿,與于謙同朝為臣。官至吏部尚書,世人盛讚“一代賢相”。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以及所纂《宋元通鑑綱目》、《寰宇通志》等書。

    楊守勤在鄉試時只取得了第三名 所以不能入圍。

  • 3 # 郴2

    :楊慎(公認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他爹是明代首輔楊廷和。在當時,當朝掌權大官的兒子如果中了科舉,尤其是相當好的名次的話,是會被彈劾的。只有楊慎不會,因為他太有才了 ,官員們覺得如果他不當狀元才不正常;

    楊慎存詩約2300首,所寫的內容極為廣泛。因他居滇30餘年,所以"思鄉"、"懷歸"之詩,所佔比重很大。代表作有:江陵別內、宿金沙江、海口行等

    ②解縉(永樂大典總編。太牛了 ,相信大家應該對他很熟悉了);

  • 4 # 使用者9077928423701

    丁顯,福建建陽人,字彥偉。生於元惠宗元統二十七年(1367),卒年不詳。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狀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洪武四年(1371)取士後,太祖廢科舉,改薦舉,直至洪武十八年(1385)方恢復科舉考試。乙丑二月會試四百七十二人,黃子澄第一,練子寧次之,第 三名花綸乃浙江新解首。三月殿試,太祖親制策問。讀卷官擬奏綸第一,子寧次之,子澄又次之。是年童謠有:“黃練花,花練黃。”時人莫解,比會試及讀卷所擬 名數正協。花綸被選,一時無不知者,故同榜皆呼為“花狀元”。此科榜眼練子寧曾作《送花狀元詔許歸娶》詩。但在唱名的頭天晚上,太祖夢殿前一巨釘,綴白絲 數縷,悠揚日下,及析首卷乃花綸,太祖以其年少抑之,已而得丁顯卷,姓名與夢符,且顯字日下雙絲也,遂擢為狀元,時年28。

      丁顯中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後因上疏論事言辭激烈,得罪太祖朱元璋,被謫戍,病死任所。

      丁顯少年得志,英年早逝,他博通經史,才思敏捷,能援筆立就,著有《建陽集》。

      黃觀

      黃觀,直隸貴池(今安徽貴池)人,字瀾伯,一字尚賓。生於元惠宗元統二十三年(1363),卒於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禮部侍中。

      黃觀自幼穎敏過人,因父親入贅許家,隨母姓許。從學於元待制黃冔。元大都被攻破後,黃冔殉國,使黃觀更重氣節,並漸以博洽多聞聲名鄉里。

       洪武二十四年,黃觀以鄉貢解元奪會試第一。殿試《御戎策》,舉“天道、福善、禍淫之機,人事、練兵、講武之法”為言,太祖閱後大喜,遂擢狀元,時年二十 八,成為明代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乃復黃姓。累升尚寶卿、禮部右侍郎。建文初(1399)改侍中,與方孝孺、齊秦日見親用。

      燕王朱棣舉兵。黃觀草詔,極陳大義,辭多指斥,並奉詔募兵,率諸郡入援。至安慶,燕王已渡江入京師。燕王下令公佈文職罪臣,黃觀名排第六。

      燕王派人抄了黃觀的家,並將黃觀之妻翁氏和二女指配給一個馴象的奴隸。翁氏把所有的釵釧都送給象奴,讓他拿去換酒餚,乘機攜二女投通濟橋下死。

       當時黃觀仍在率軍東進,說:“吾妻素有貞節,必不辱。”遂招魂葬之江上。黃觀得知建文帝已遜去,燕使又至,謊稱“人賀新朝,禮當預習”,於是,朝服東向 拜,投羅剎磯湍流之中。船上的人急忙打撈,僅得珠絲棕帽一頂獻給燕王,朱棣命人扎一個草人,給它戴上黃觀的棕帽,押解刑場,一點點剁碎,並削其籍,故後人 不知黃觀為明朝“三元”第一人。福王時,諡文貞。

      黃觀工書法,書體古拙。他死後30年,縣尹龔某在其故址立祠祀之。

      曾鶴齡

      曾鶴齡,江西泰和人,字延年,一字延之,號松波,一號紒叟。生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卒於明正統六年(1441)。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辛丑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講學士。

      曾鶴齡少具異秉,尤精《書經》。與兄同領鄉薦,兄中進士,他主動放棄應考機會,在家侍養雙親,直到近四十歲方進京會試,其孝悌之名聞於遠近。

       會試途中,曾鶴齡與浙江數舉子同舟。這些舉子皆年少狂生,見鶴齡獨坐簡默,便舉書中疑義問之,鶴齡乃遜謝不知,眾舉子竊笑道:“夫夫也,偶然與薦耳。” 遂以“曾偶然”呼之。待至考畢發榜,浙江舉子皆落第,鶴齡獨居榜首,時年39歲。曾狀元乃寄詩一首:“捧領鄉書謁九天,偶然趁得浙江船,世間固有偶然事, 不意偶然又偶然。”

      正統三年(1438)曾鶴齡預修實錄成,進侍講學士。在任順天府鄉試主考時,初試之夕,試院起火,部分試卷被燒。 有司懼怕,不敢請旨另試,欲清場屋以終後兩試。鶴齡毅然堅持“必更試,然後百病滌,至公著,不然,雖無所私,亦招怨謗。朝廷何惜一日之費以成此盛舉哉”。 有司具二說以進,英宗下詔“更試”,眾皆懾服。

      曾鶴齡供職翰林20年,文章之美,中外稱之。正統六年病逝任上,享年五十九歲。著有《松坡集》《臞叟集》。

  • 5 # Rose2655

    首先要說的就是泰和縣出來的第一位狀元,陳循。陳循在少年時代就已經聞名鄉里了,他聰慧異常飽讀詩書,在29歲的時候得到了鄉試第一名的好成績。第二年的會試本來也應該是第一名的,但是因為當時的主考官是梁潛,也是泰和人,他為了避嫌所以把陳循改成了第二名。而到了最後一個殿試,他又以優異的成績得到了第一名,而且他也是在北京被錄取的第一名狀元,因為當時朱棣剛剛遷都到北京,所以陳循是真的趕巧兒。

    第二位狀元就是曾鶴齡,他和陳循一樣從小就聰慧異常,也是二十多歲的時候中了舉人。不過他的命運要比陳循坎坷一點,在準備參加會試的時候,他的的兄長不幸病逝,結果曾鶴齡就成了家裡的獨苗,他沒有辦法,只能留在家裡盡孝道,不但要照顧父母還要養活自己的妻兒和嫂侄。整個家全靠他一個人養活,這樣一來他也就沒有辦法再去參加科考了。一直等到自己的侄子還有兒子長大可以幫忙分擔壓力了,他這才重新拾起書本準備參加會試,這個時候,他已經快四十歲了,但是這並不能磨滅他的志向。

    第三位狀元曾彥要比曾鶴齡更加坎坷,曾彥早些年一直刻苦攻讀,但是每一次考試都不及格,他也就一直是一個老童生。終於在經過十幾年的磨練之後,43歲的他終於中了舉人。又經過十二年的沉澱,他勉強透過會試,得已參加最後一輪殿試。曾彥的文采折服了當時的主考官和評卷官。曾彥身材矮小,而且年齡又大,長得又瘦弱,其實就是一個糟老頭子。結果萬安在點名當時看錯了人,以為曾彥長得非常偉岸,一表人才,於是就把他定位了第一名。結果,54歲的曾彥就這麼稀裡糊塗的成了狀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始皇和贏駟的功勞誰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