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情深深語夢夢

    如何評價屈原的悲劇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後的兩千多年裡,仍然受到人們的敬仰和懷念,他所創造的楚辭體經久不衰,永垂史冊。但是對於他投江而死的悲劇卻存在著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屈原之死重於泰山;有人則認為屈原之死輕如鴻毛。其實這恰恰反映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該怎樣正確理解和認識人的價值。在我認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於愛國。屈原面對楚國上下昏庸,郢都破滅,沒有賣國求榮,而是憑著一顆“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忠肝義膽,與楚國共存亡。他將國家興衰置於自己得失之上,這種精神永遠激勵著愛國志士,鞭撻著賣國之人,有如此深遠之影響,有如此深遠之意義,怎能說死得“輕如鴻毛”呢?郭沫若同志說過:“屈原的死是為民殉國難,是一種為國捐軀精神的再現,他是為正義而死,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於一種熱忱,死於一種抗爭。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後一站,將生命與信念的光輝和偉大展現給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靈魂:他用他的死告訴世人,追求信念與自由是永恆的主題;他給芸芸眾生以震撼;他在“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鬱悶空氣中注入了一股熱浪。這種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傳家,思想家陳天華或許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頭》、《警世鐘》成為刺向清政府的兩刃利劍,而他為了抗議日本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的迫害,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惡勢力的迫害,憤然投湖自殺,這是對文革動亂的抗爭,是對‘文革”的控訴,他們和屈原—樣,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們要奮發,要覺醒。他們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死的價值所在。 屈原之死給時空註釋新的含義。這一道閃光的利劍劃破了千年長空,給生與死賦予新的內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箇中華赤子的熱血裡,融入炎黃子孫的靈魂中。死已不是一種結束,而是一個偉大的起點。文天祥雖死猶生,丹心照漢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鑑;更有于謙,千錘萬鑿,清白人間。選擇死亡,並不是平淡的沉淪,更不是無能的表現。屈原之死是一種力量,一種發奮的力量,它如長夜中劃空而過的流星,閃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輝。我說,屈原之死,價值永恆,價值無限。雖然人生的意義在於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為了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在某種條件下,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續生命的音響和光彩。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峰,絕妙的音樂、多是悲壯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卻在壯烈的犧牲中。人生留跡於大地之間,本應該有驚人之舉。卓爾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長江嘯傲百川,佰劍於長城的秦皇漢武,在史冊中群視千秋。 生命的長短無關緊要,緊要的是生命的意義。屈原不隨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國,生命之光與日月爭輝,長與短,因之失去意義。古往今來,多少生命在歷史的星河中默默產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幾顆能夠像屈原這樣2000多年後的今天仍熠熠閃爍。他的死,有力地維護了他那不隨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嚴;他的死,充分顯示了他的忠貞愛國,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體現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犧牲生命的人生價值。魯迅曾經說過,人的生命是可貴的,但真理更可貴。屈原雖死,而真理傳於四方,這樣的死,死得其所。生與死,是一對矛盾。孟子說過:“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也就是說,為了真理,自由,正義,犧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時,我們要珍惜生命。羅曼•曼蘭說過:“以死來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錯過。” 屈原投江是一曲壯烈的悲歌,一捶擊破昏暗的響鼓,一聲震撼歷史長河的驚雷,屈原是矗立於人類心中的永遠豐碑。 總之,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於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後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屈原雖死,其星光永世閃耀!

  • 2 # 燕南張少

    屈原,名正則,字靈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其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三大種類。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那麼如此傳大的愛國詩人,為何會走到自投汨羅江的地步呢?

    民間有多種說法,其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根據封建迷信思想,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的人不能步入任途,也就是隻能安安穩穩、普普通通的過日子,入朝為官不吉利。當然這也是毫無科學依據的說法,不可信。

    其二,屈原出生於貴族家庭,但由於在民眾之中,所以對百姓的生活貧苦甚是體恤,所以他做了官之後呢,就實行了變法改革,這樣一來,百姓的生活算是安穩了,但那些高官貴族,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利益。為此,得罪了無數官員,再加上屈原本人讒而見疏,導致很多高官排擠,之後也為他被流放漢北、放逐江南作了鋪墊。最後才導致他投江獻國。

    但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他把自己化作蘭。蘭本本是高潔之物,而水是至清之物,他認為只有水才配得上蘭生存的地方。眾所周知,蘭本來就是生長在泥土裡,離開了泥土怎麼還能活。所以,這也正是他處處受擠對的根本原因。

    成大事者,不要追求清一色。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行行色色的人,也正因如此,社會才會多姿多彩。水可清可濁,人可屈可直。而他一味的追求至清至純、不屈於世俗,所以才會引火燒身,最後才上演了汨羅江投身的悲劇。

    屈子屈子,千古一人!願逝者安息

  • 3 # 致力中國

    戰國時代楚國計程車大夫屈原由於楚國被秦國攻破,在絕望之中投入了汩羅江,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劇。但這絲毫無損於他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變得更加偉大和感人。

    的確他可以不投江繼續活下去,就象漁父勸他的那樣,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國破山河在,可以適應局勢繼續活下去,可以從此以後當一個隱者。

    可是屈原就是屈原,他不願再當二臣,尤其他在楚國也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在那個年代他不願再受凌辱。在國家將亡之際他願以身殉國,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他的愛國之情感動著兩千多年以來的後人。從這一點來說他又死得其所,是重於泰山的。這也是兩千多年來人們緬懷和紀念他的根本原因。

  • 4 # 炎黃家譜

    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悲劇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因為中國曆代的政局基本上都是由流氓加強盜建立的。正如唐甄《論衡》所說,秦至清,歷代帝王皆賊人。或者說是魔鬼與聖人開玩笑,所以成敗得失不必計較。後世竹林七賢的遇害分化,李白的不得志而投江,老舍被迫害投未名湖,都是沒必要的犧牲,盛世現亂世隱,可以隱遁山林,追隨赤松。

  • 5 # 中華興盛607

    屈原的悲劇,往往是後人對他愛戴的根源。

    他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而被流放。

    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其代表作《楚辭》,代表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濫觴。

    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在兩千多年曆史還令人敬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童年的回憶中,對媽媽形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