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付140790794

    不會,書法不能單靠練,應該先明白些理論,對照理論讀帖,練眼力。有了一定的認識,懂得一些筆法知識,再練習,在練習中體會。這樣循序漸進,才能提高。

  • 2 # 一醉九天

    首先是臨帖。先臨隸書,然後楷書和行書同時臨……同時找當地名家指點和常讀帖。多讀書法歷史知識,逐步掌握書寫創作方法和技巧。持之以恆,才能達到“質”的飛躍。

  • 3 # smgzg

    質和量有著某些聯絡,但不是絕對的,如果路子對頭,量越大質的飛躍越高,我們感覺練書法更多的是用心去練比較快,不動腦筋光靠手去積累量事倍功半,當然這不是否定手練的功勞。和練武功一樣,凡事達到一定高度心的作用比手的作用更快更重要。

  • 4 # 王志敏60

    練書法,單靠“量”的積累,能否達到“質”的飛躍?說是也不是。練書法寫字靠的是勤奮,書山有路勤為徑,大海無崖苦作舟。這句名言告訴我們,書法要達到質的飛躍,與勤奮,量的積累是分不開的。古代的著名書法家,那一個不是長期書寫磨練出來的,王獻之字寫得想當不錯了,可他的父親王羲之卻指著院中的八個大老甕水說,把這八甕水磨墨寫完了,你的字就寫好了。有功夫了。王獻之將院中的大池都染成了黑色,人稱“墨池”。還有很多古書家的故事,說明書法要想達到質的飛躍,必須有量的積累。不想臨帖下功苦練,就想成名成家,達到質的飛躍,到達古人的墨境,我認為是天才也難做到。看看現在書界的現狀就知道了,醜書橫行是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必然產物。當然學習書法還是要有天份的,多臨多看多請教,掌握結字的特點,筆畫的執行技巧,寫好字還是有可能的,到達質的飛躍還是比較快的。

  • 5 # 妙手文

    練習書法的要求是:一是要有天份;二是勤學苦練;三是要開動腦筋;四是不恥下問,尋師問教;五是提高字外功夫。五項要求做到,缺一不可,方能求得正果。

    關於第一項要求,我的理解是,如果你學歷高,學習成績好,能夠有本科學歷最好。說明你對於知識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觀察能力,舉一反三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都能達到一定的高度,在此狀況下,對於你研習書法是大有裨益的。當然,如果有個高中水平也夠了。但最好你是文科的本科畢業生最好,如果是理工科學生,則比文科生差在字外功夫上,這樣的欠缺必須以後要補上的。

    關於第二項要求,很好理解。水滴石穿,金石可鏤。書法也是一種中國功夫,雖然不是武術的功夫,但它包涵有武術的內涵,武術的精氣神。和武術相通的是,它是一種只用胳膊和腦力配合的功夫,沒有像武術那樣手、腳、腦配合。所以,由於它具有武術功夫靜功的特徵,因此必須像武術那樣勤學苦練,腦手眼配合天衣無縫,眼到手到,腦、眼、手配合的相得益彰。

    關於第三項要求,開動腦筋。學習一項知識,不可能是孤立的,要求有多方面的輔助知識和能力。學習書法,最主要是開動腦筋,分析認識書法的結構,組字要領,章法結構,線條美感,布白巧妙。在書寫中總結出許多絕招,為它人不可為之事,想別人不可想之法,練別人練不到之技,成他人不可成之果。比如:有高手總結出書法之妙,平行上斜,左長右斜,左低右高,左右照顧,腿長垂直,粗細搭配,粗慢細快,尖鉤歸筆,成相修改!對此,如果在練習中你能夠理解省悟了上述要領的話,你就是算有天份的,是以後能成為這行的高手!

    第四項尋師就不用解釋了。

    最後一項,關於字外功夫。寫字好的人,都是大學者,一般不是文豪就是科學家,大和尚。如弘一法師,啟功,郭沫若,毛澤東等。因為,書法和作者的研究成果和理解力成正比,作者做學問與書法的高深認識是相通的。所以,書法要想好,必須有一兩門社會科學的特長。自然科學特長不在此例。

    說得不對之處,請大家多包涵!

  • 6 # 古董一尊

    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聖賢!就是說在學書法這條長海中有幾魚可躍龍門?少之可憐!學書法勤只是其一理也!若不明其名理,越勒奮錯誤越深,走進死衚衕,永無天日!不論幹什麼,重在"悟道″,悟道即得到,王羲之觀鵝悟到"書之理″,成書聖也。

  • 7 # 長安四刀

    勤於力者不能知,也就是說,我們要學練結合,知筆法揮運之理,再加功,一味的埋頭苦練,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漸行漸遠。

    你說的單純的量的積累,雖然對質有一定影響,但是事倍功半,從楷法來講,諸如歐顏柳趙雖體各異,我們怎麼才能找到更合理的通用動作原理呢,可以從永字八法中去參悟,八法的參悟首先從動作入筆畫的形,就是說我們的筆畫怎麼寫,首先要從動作的八法啟示中去參悟,比如高空墜石強調的是筆的凌空取勢,迅捷而下,不可遲緩,緩則呆滯入畫字之技,猶豫之間,不是筆墨不調導致筆畫不如意,而是逐本求末次序顛倒,為了像而像忽略了動作的舒爾寬的準備和應用。

    所謂意在筆先,當然包括下筆前動作的準備,這些動作要合筆勢的俯仰向背,才能在楷法當中因動作生髮而令字寫出後不僵硬呆滯,動作的輕重緩急又令八法筆畫在一字當中,個個精緻,意氣生髮,可謂藏動於靜,全出心意。而非透過量的積累堆積能成氣候。

    有這樣一種量學人群,比如我每天寫多長時間,寫多少張字,臨什麼碑帖臨多少年,不否認這種埋頭苦幹的學習方法,但是我們積少成多的目的是為了檢測我們心領神會的東西,就是讀帖到位後,用筆來檢驗是否能寫到位,而不是寫來寫去,根本就沒有認真讀帖,那真是為了量去量了。我們知道筆畫怎麼寫,然後一個字寫多少遍也好或者一個碑帖通臨多少遍也好,更多的目的是取法,不停的反覆的取法,而不是為了像而像。

    一遍正手腳,一遍微微似本,從微微似本來說,我們學習書法要靈活,所有的碑帖都是為我所用,而不是用來讓自己複製他們,歷史上的書法家很多,從父子關係上來說,都沒有說要把親爹學的一模一樣,二王變通大王,歐陽通和他親爹歐陽詢也沒寫一樣,即便是抄經生,風格也是千姿百態,令人歎服。

    所以總結一句話,量要建立在心摹手追的基礎上,如此日積月累,定有收穫,決不能為了量去量,胸有成竹是學習很好的方法,意前筆後者勝,筆前意後者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 8 # 翰墨書道

    從理論上看量的積累是可以帶來質的變化或飛躍的,但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量是有一定質的量,而不是簡單的數字上的量,按照一分為二的觀點看,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在書法學習更是如此,重複錯誤的量,不僅不能帶來質的變化,反而會丟失原來的質,就是說,會犯南轅北轍的錯誤,出現適得其反。

    毋庸置疑,臨摹練習書法需要量的積累,但絕不是重複錯誤,而是去蕪存菁的量的積累。臨摹練習書法的過程,也是汲取精華,棄其糟粕的過程,也才能使得自己的書法水平不斷有新的進步或提升,也是不斷固化技法和美觀字形,形成自己的美學(審美情趣)觀念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學習書法要臨摹經典碑帖和讀帖、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比較分析與原帖差距的原因,也就是以經典法帖為範本,透過臨摹練習不斷洗去自己手上、頭腦裡那些不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甚至錯誤的內容,使得自己的書法更美觀,更具有藝術性和更接近傳統的經典書法。(注意是符合不是迎合大眾審美)

    如果我們臨摹學習書法只是簡單追求數字上的量,而不把追求量的直放到首要位置。學習書法很可能是勞而無獲的或誤入歧途,走火入魔。

    量的質在書法中就是以範本為最高標準或境界。保證質量的臨摹練習的量才是真正有意義的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精準臨習,臨摹的越精準,質量自然有保證。如果看著字帖仍然我行我素,任筆成行,不論你如何刻苦,亦或“池水盡墨”,也是枉然或徒勞。因為你的努力,一不符合傳統經典審美,二與大眾審美無關,只是一廂情願的重複自己的錯誤而已。

    通俗的說,就像是建設高樓大廈,磚或水泥的數量非常充足,但質量卻無一達標,是不可能建設優質的高樓大廈,其結果只能是豆腐渣工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了流感疫苗的人就不會得流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