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生文化雜談

    因為清朝乃至民國以來的影響,使得任何一個不寫字的現代人都耳聞目染地知道,毛筆應該是雙鉤的直立式執筆法,大眾似乎也早已習慣了這樣的評判。只要看到有人在寫字,關於執筆的問題就會發生爭論。然而事實呢?

    事實並非如此。

    對於雙鉤執筆的迷信源於常識的流傳性。而真正寫毛筆字的人,對此並沒有那麼死板而專制。因為只要稍稍具備點關於書法的歷史文化知識,都不會在此問題上頑固不化。雙鉤執筆法的深入人心,只是印證了一個普遍存在的道理,那就是,常識是一部分門外人獲得參與感的來源而已,實際常識幾乎總是有失實際的,它只代表一時潮流與風氣而已。

    要說道古人的執筆,歷來都根據圖畫的儲存以及著述文字記載來判斷。大約總是單勾的多,而且執筆是傾斜的,紙筆之間是有角度的,而非垂直。何以如此呢?它源於書寫的方式和習慣。

    首先最早的時候並沒有書寫用的高桌,只有低桌,寫字時手臂自然垂下,不需要像我們一樣趴在桌上寫字。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懸腕枕腕的問題,因為幾乎總是懸腕的,腕本來無處可枕,何來枕腕之談呢?既不枕腕,何來雙鉤的需要呢?大家自己嘗試一下就可以知道,假使書寫的紙面高度降低,雙鉤一法便不攻自破了。因為它違反生理。

    我們看到魏晉時期的小楷都沒有方格,而是有行無列的書寫方式,自然而散淡,多少也與此有關。它是垂筆而書的,也就是單勾的書寫方式。

    那麼究竟從什麼時候有了雙鉤法?答案似乎也不確定,有人認為唐以後便有了,有人認為宋元時才有,但總體是明清時才變為主流。但無論何時產生,也不能否認,古人的執筆在每一個時代中,都並非一統。即使蘇黃這樣的師生,執筆也不同,何況其餘呢。

    其實關於執筆的迷信還牽扯到另一個迷信,那就是中鋒的迷信,許多學書者對於中鋒的迷信令人吃驚。但完全的中鋒實則只能寫出篆書來,為何呢?隸書蠶頭燕尾式的波磔的出現就帶來了側鋒,無側鋒隸書的特徵便消失了。楷書更是源於隸書,實際上“點”這個筆畫的完成,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側鋒,何況撇捺。無中不立,無側不妍,沒有側鋒的楷書幾乎是不存在的。即使那樣充滿篆籀氣的顏真卿,也依然有側鋒的運用,哪裡就純以中鋒行筆了呢?

    我想對於中鋒的迷信源於常識的流傳與教學誤導,它對於學習書法有害而無益。中鋒與雙鉤,是現代書法的兩大弊病,應該讓人們迴歸客觀,擁有健全的認識,然後隨自我習慣來選擇。否則這樣無謂的爭論還是不會免除,但是,有什麼益處呢?

    這又使我想起老子的那句話來。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中鋒與側鋒,是書寫中的陰陽,不應該抹殺掉任何一面,而走向單調。單勾與雙勾,也是如此。

  • 2 # 靜中樂

    執筆無定法。

    從古至今,執筆方法多種多樣,這很大原因,跟當時的坐具、生活習慣等有關。

    個人覺得,五指平衡法,指實掌虛,以腕運筆比較符合當今人的生活特徵。

  • 3 # 凌峰山顛

    執筆有人提出多種。無一定論為標準。是為什麼呢?

    個人想法是

    因字型而定,因字大小而定,無一種握姿能完成所有書寫。

    首先說書體。不說懸不懸肘。

    楷書,隸書書寫就是現在的標準4~5指執筆姿勢,此勢缺點是腕關節運動幅度相對小了,少了靈動。小字版行書也能完成。

    行,草書三指執筆,腕關節靈活,筆劃可靈動。上面說4~5指執筆就有些字難以到位。

    再說字大小。

    字小書寫範圍小,常規以上執筆就好。大字必懸肘,必執筆桿上段或叼筆尾書寫。這是水平寫。牆面寫豎寫執筆上段。

    胡思亂想。

  • 4 # 林慶逢358

    我的點贊已表明我的看法:執筆無定法。但我很想談談我曾經自殘式的執筆訓練,是否對讀者有幫助,有啟迪?我,明白地告訴你,我也不清楚,就那麼實實在在我自己經歷過。就拿"指實掌虛,虎口似鳳眼"來說,要指實掌虛,當然必需做到虎口成鳳眼狀,虎口空虛指頭自然靈動,怎樣去生做"虎口如鳳眼"的掌虛狀態,我給自己一個啟迪式創意,在虎囗處嵌一粒雞蛋,立竿見影就有"鳳眼"現世,但五十幾年前的雞蛋貴得要死,好幾分錢一粒,。也怕雞蛋躺在虎口上一舒服,莫名其妙地孵出只小雞來,不就出大事了,怎麼辦?好辦法總是聰明人想出來的。我住韓江邊,就去韓江撿幾個鵝蛋石頂替,長治久安。真是樂死人。只有"指實掌虛"還不夠正統正宗,柳公權是一位正正經經的正經人,應該是體制內的書法家,他說了:"心正側筆正",正經人說的話,我全信啦。就練起正經筆正筆法來,怎樣才能做到筆正?林慶逢善於逢迎,自悟自得,那個年頭,筆桿頂部一馬平川的生澀竹節,拿一分錢的硬幣往上一蓋,再加上一個功夫茶杯,端端正正放著,便練起寸楷以下的字。(記住,是楷書)。這執筆法夠正宗夠神吧。這執筆對初學練習斂

  • 5 # 張偉評論

    書法執筆問題對於愛好者來說蠻困擾的,因為看到很多書法家拿毛筆和拿鉛筆鋼筆一樣,有的書法家捏著筆桿尾巴寫字,他們怎麼不守規矩啊?不是說好的五指執筆嗎?納尼了呢?和我們愛好者開玩笑嗎?孫曉雲先生就是這樣執筆的。

    那為什麼呢?書法家們是故意和我們開玩笑的嗎?還是故意賣弄?那我們再看看古人是怎麼執筆的呢?

    這是二指單勾法,據說王羲之是這樣寫字的。從晉到唐代基本都是這樣拿筆,唐代傳到日本,日本人現在還是這樣執筆。宋代主要也是這樣拿筆,最典型的人物蘇軾,他的字細看一邊光滑一邊毛糙,說明不是完全中鋒行筆。

    那我們現在最常用的五指執筆法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從傳世的繪畫上看,明代開始基本上使用了五指執筆法。執筆方法的改變,主要原因:一是辦公傢俱發生了變化,五代之前沒有桌子,寫字都在矮榻上寫,明代以後桌案椅子才普及;二是大幅紙張和長峰羊毫大筆的出現,使得寫大字變多,二指三指執筆法都不太適合大字。

    綜上所述,執筆方法是隨著時代改變的,現在更應該根據個人的書寫習慣來調整,可以說法無定法,只要把字的質量寫出來就行。愚個人感受,寫楷、篆、隸用五指執筆法較好,比較穩定好控制,行草用二指三指法好,自由度大變化多。執筆沒有必要太糾結,更沒有必要一定要五指,有的甚至要手掌中間能放一個雞蛋,這樣死板的認識是錯誤的,五指握筆無非是要求中鋒行筆,中鋒行筆的目的就是要保證線條的質感,但是各種書體對線條的要求不盡相同,篆隸楷要求筆筆中鋒,行草不必要,所以搞清握筆方法的本質就不用糾結了。

  • 6 # 度道書法

    首先,歷朝歷代的執筆方法都是不一樣的。它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我們書寫工具及桌椅變化的不同而變化。

    其次,五指執筆法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基本方法。但並非是唯一的。

    第三,無論如何執筆,把字寫好了就可以。

  • 7 # 書法魅影

    一、書法初學者與高手的不同認識

    對於書法的執筆問題其實對於練習書法幾十年的人來說根本不是問題,什麼五指執筆法、三指執筆法、二指執筆法等都會,都能輕車熟路,只是存在喜好和個人擅不擅長的問題!

    二、書體與書寫姿勢的不同

    對於執筆法,不同的書體有不同的效果。

    對於中楷的書法,適合枕腕坐姿書寫,適合五指執筆法。

    對於行草書,適合站姿書寫或者坐姿懸腕書寫,適合三指執筆法,甚至二指書寫。當然,三指和二指書寫具有一定的難度,初學者不好駕馭。

    三、對於不同的執筆法應持有的心態

    執筆法是服務於書寫的,不同的書體和不同的姿勢在不同的書寫狀態下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們初學可以用五指執筆,後期我們可以改換其他執筆法,體驗不同的書寫狀態,從而找到自己喜歡的執筆法!

  • 8 # 危險不要靠近

    現在哪有正確的握筆的姿勢,不管是油筆還是毛筆都不正確,老師也不監管孩子,所以現在的孩子握筆的姿勢都不正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老人常說“三歲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