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學幫
-
2 # 零度微視角
因為按照現在的大眾理解,比喻眾人合作的智慧比一個人聰明的智慧要大。
所謂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能做到算無遺策的人世界上寥寥無幾,但是如果眾人一同協作,那麼就會分析全面,做到犯最少的錯誤。
這句俗語是要告訴我們,不管什麼時候,都要懂得運用團結協作的力量,其發揮的作用有時候會比一個能力很大的人單獨工作要大得多。
-
3 # 學長的爆笑日記
無非是集思廣益的意思。
想諸葛亮是何等樣人?“仰知天文、俯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又豈是三個“臭皮匠”能比?
-
4 # 雷子買橘子
乍聽這句話會有一種四杯25度水兌在一起就是一百度開水一樣的感覺。臭皮匠就是臭皮匠根本不會打仗,怎麼能比得上近似於妖的諸葛亮呢?別說是三個就算一百個也沒法比。這個量變是不會產生質變的。實際上這個皮匠指的是禆將也就是副將的意思。新中國對勞動人民有特殊的偏愛,文盲都可以上大學。所以把裨將改成皮匠也是為了提現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諸葛亮出祁山身邊總帶馬謖,楊儀,姜維,身份就是副將吧。馬謖失街亭是因為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可是說是一個不服從管理的臭裨將。楊儀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四處得罪人最後下獄自殺身亡,也能說是一個口臭的裨將。姜維九伐中原,屢敗屢戰。不氣餒的精神不錯,但也無法證明他是一個高明的將領。如果他們三個人齊心合力賽過諸葛亮也不出奇吧!畢竟都是諸葛亮器重的人物。姜維統軍,馬謖楊儀出謀獻策想想還是不錯的。
-
5 # 菜根漫譚
三個臭皮匠,八竿子也打不到諸葛亮那兒去!
這句話實際上是以訛傳訛才成了今天的模樣。它的原貌應該是“三個臭裨將,賽過諸葛亮”。裨將,是古代軍隊中的副將。
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個才能平庸的人,如果能同心協力,集思廣益,也能提出比諸葛亮還高明的計策。比喻人多智慧多,思路廣,主意高,有事情經過大家商量,就能琢磨出一個好辦法來。
-
6 # 凌小筱88
這句話的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能頂一個諸葛亮,民間流傳中,被說成了“皮匠”,而“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剛指“副將”。
其實就是說人多智慧多的意思。把三個人的想法集中,匯合,便能有更大的思維空間了。正如有的事情,經過大家的商量後,就能選擇出一個好的辦法來。
-
7 # 蜀山筆俠
諸葛亮,這個名字在我們心中已經被神話了,全因一部《三國演義》,對於《三國演義》如何將諸葛亮誇大一事我不再這裡解釋了,相信大家已經聽過無數個版本,今天,我只講我心中的諸葛亮,一個普通的諸葛亮。
諸葛亮
劉備的眼光是很獨到的,他不重用諸葛亮(在軍事上)的確有他的道理,諸葛亮是一個蕭何式的人物,蕭何如何帶兵打仗?沒有劉備、龐統、法正、蜀漢“五虎將”的蜀漢,諸葛亮不再重要,軍事,才是立國之本!當然軍事依託於經濟。但如果蜀漢統一了天下,諸葛亮,就是蜀漢的“開國最大功臣”,蕭何不是這樣嗎?
劉備是一個很懂機變權謀的人,比梟雄還梟雄,難怪曹操會對他另眼相看。劉備之所以請諸葛亮出山,是因為他想爭取荊州人士的支援。諸葛亮雖是布衣,但他的老丈人黃承彥是荊州刺史劉表的連襟、荊州豪強蔡瑁的大姐夫;他的大姐夫是荊州望族蒯家的公子蒯祺;二姐夫是荊州名士龐德公的公子龐山民;他的大哥是孫吳的重臣諸葛瑾。你說諸葛亮這個布衣當得,多低調!就像現在的“拆遷富”,擁有價值幾千萬的房產,還跑去做環衛工。
劉備是一個走到哪就靠哪的人,他很會利用資源,但人們也樂於被他驅使,這就是劉備的厲害之處。關羽、張飛、趙雲那麼辛苦,屁顛屁顛的跟著他,不是沒有道理的。
劉備的真正起家就是靠的荊州幫,諸葛亮得到了重用,並提出了“三分天下”之策(即隆中對)。劉備很贊同諸葛亮的觀點,但是他也看出諸葛亮的強項不是軍事,而是內政,龐統則更符合劉備的胃口。
劉備集團
於是在益州之戰中,諸葛亮被丟在了荊州,龐統上了前線。龐統死後,諸葛亮才當了一回真正的軍師,但益州平定後,諸葛亮又搞起了內政,因為劉備又找到了新寵——法正。
法正
此後的漢中之戰、夷陵之戰,諸葛亮壓根兒就沒有上場,並不是完全因為法正。夷陵之戰,在法正已經死了的情況下,劉備依然沒有啟用諸葛亮,就看得出諸葛亮的真實情況。
就連劉備臨終託孤的時候,都還在啟用東州幫的李嚴,益州幫、東州幫(先前劉焉帶來的那些人)、荊州幫、北方派,草根兒出身的劉備要協調好這麼多人得有多費勁啊?劉備一走,所有的問題都甩給了諸葛亮。
李嚴
諸葛亮上臺後,又當爹來又當娘,內政軍事一把抓,沒辦法呀,蜀漢派系矛盾嚴重,不這樣就會陷入內亂,諸葛亮後來被後主劉禪猜忌就是因為派系鬥爭。
諸葛亮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大量啟用荊州幫,你看蜀漢後來的三相:蔣琬、董允、費禕,清一色的荊州人。益州本土派是被打壓最為厲害的,《出師表》就充分透露出諸葛亮的政治立場。當然,諸葛亮也不得不融合本土勢力,包括“蜀漢小五虎”中的王平、馬忠、張嶷這些,都成為了蜀漢後期的中流砥柱。
諸葛亮的北伐,是苦命的,就像趕鴨子上架,叫你去做不擅長的事情,而且沒有試錯的機會,你說能成功嗎?諸葛亮最終累死在了他最不擅長的軍旅途中。
-
8 # 老農民嘮三農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是最有名氣的謀士,膽量與謀略都高人一等。或許有人說,諸葛亮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但是排進前三,完全沒問題。那是一個亂世,只要有智慧有謀略,均可以施展抱負。
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的輔佐,從無關緊要之人成為了漢中王者。在沒有諸葛亮幫助之前,劉備就像路人甲,可有可無,但是在諸葛亮運籌帷幄之下,用了二十年成為了王者。現如今,諸葛亮的智慧依然被人所崇拜,可是歷史上只有一個諸葛亮。
民間有句諺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話令人疑惑,當時學習文化知識的途徑很稀少,所以有知識的人顯得特別可貴。沒有見識的皮匠,能有多聰明?別說是三個,就是三十個都不一定有諸葛亮聰明。可是諺語都有一定的道理,這是人民智慧的結晶,經過了千百年的驗證。
想搞清楚這句諺語,就得明白三個臭皮匠說的是誰。
在三國後期,蜀國與吳國聯盟,可是兩家都看不對眼。一次,諸葛亮刻意刁難孫權,問他是否刻意建造一座報恩塔。要知道報恩塔不是普通的塔,製作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尤其是頂端葫蘆的設計,需要有五丈高,也就是將近四層樓的高度。還需要有20000斤重,即使造出來了,想安上去似乎是不可能的。
孫權真的傻了,很擔心能不能製造出來。在朝堂上,群臣商議,卻無一人可以勝任此事。為了不讓諸葛亮笑話,孫權廣發命令,只要有人做出葫蘆,重重有賞。這個訊息被三個皮匠知道了,因為三個長得很醜,所以大家都稱他們為"醜皮匠"。三人經過商議,終於按照諸葛亮的要求做出了葫蘆。
這就是這則諺語的傳說,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這三位。所謂的臭皮匠,其實是指軍中"裨將"的職位,也就是將軍身邊的副將。這樣說來似乎有可能,三個副將的軍事能力以及智慧都不錯,應該可以超過諸葛亮。故事就這麼傳下來,大家只記住了三個臭皮匠,卻忽略了裨將。
不管"三個臭皮匠"說的是誰,這則諺語都告訴大家,團結的力量最大。儘管諸葛亮十分聰明,但是多個人團結到一起,不一定不如諸葛亮。
回覆列表
諸葛亮如此厲害,如果三個臭皮匠就能頂,劉備還三顧茅廬嗎?直接顧臭皮匠得了。
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人多力量大,多個人思考出的辦法總比一個人想出的好。
後來也喻義,不要妄自菲薄,三個臭皮匠都能頂的上諸葛亮的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