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家

    對於《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部影片,我其實個人是挺喜歡的,身為一個90後,那為什麼我身為90後會覺得這部電影不錯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70後,生活閱歷比較多,經歷得多了,感觸也就多了,什麼人,什麼事,也更比90後遇到的更多,那麼,他們對這部電影的感觸肯定更深,比起90後一定是不一樣的。他們往往思考的更多,看的懂其中電影裡的心酸,悲傷,能夠真正被電影內容所吸引,然而90後沒有那麼多經歷,看了這部電影只能瞭解到其表面的悲傷,沒有深刻的去體會到電影所反映的悲傷,這是不同概念。90後往往都是因為情情愛愛才會悲傷,而70後需要為生活,為過日子而悲,這就是為什麼70後的評價會比90後高。

    第二:這部電影沒有什麼小鮮肉來主演,敢不敢打賭,如果主演換成吳亦凡,鹿晗,黃子韜,這類的流量小生,我就不相信這部影90後的評價沒有70後的高,因為90後大多數就是追星,而不是看電影內容。然而70後就不一樣了,大多都是看內容,核心,他們一般不追星,只關注電影輸出的內容。這也是為什麼70後的評價會比90後高。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這個社會,是一個感性社會,太多人因為種種原因,迷失了自我。這是一部好電影,可以反映很多現狀,90後比較不懂。他們也是迷失在這個花花綠綠的社會當中。然而70後也是從苦過來的,透過拼搏才有現在的生活,更能理解生活的不易。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 2 # 經典影視小鋼炮

    對於普通的電影觀眾來說,一部電影究竟好不好看,僅僅取決於這部電影給觀影者帶來的直觀心理感受,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我覺得“共鳴”一次比較準確。一部電影能否引起觀影者的共鳴,基本上也決定著觀眾對這部片子評分。至於題目中所說的90後觀眾對該片的評分最低,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具體分析。

    首先,從電影故事本身方面來看,本片翻拍於南韓同名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其基本內容唱片製作人張哲凱和王牌作詞人宋媛媛相依為命,父親罹患遺傳重症而被母親拋棄的哲凱,深怕自己隨時會發病不久人世,始終沒有跨出友誼的界線對媛媛展露愛意。眼見哲凱的病情加重,他暗自決定用剩餘的生命完成他們之間的終曲,再為媛媛找個可以託付一生的好男人。這時,事業有 成溫柔體貼的醫生適時的出現讓他成為照顧媛媛的最佳人選,二人按部就班發展著關係。一切看似都在哲凱的計劃下進行,然而,他們之間的故事遠比表面更加悲傷。

    這樣一個關於愛和付出的故事,對於年輕一代的90後觀眾心中本身的吸引力就先天不足,所以這個故事便很難引起90後觀眾的共鳴。

    其次,從90後這一批觀影人群來說,會有相當大的群體看過南韓版,而如今臺灣又拿來翻拍同名新版,那自然會被觀眾那兩者加以對比。南韓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豆瓣評分至今保持7.7的高分,而臺灣翻拍版目前則只有令人“悲傷”的4.9分,這說明雖然兩者的故事基本類似,但在觀眾先入為主觀念的作用下,本片想要超過前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90後的觀眾在對本片故事的解讀方面會有獨特的想法,我想會有相當一部分群體認為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故事,相愛的兩個人難道不應該是相互扶持嗎?男主為了給女主找到一個好的歸宿而破壞另外一對情侶,這種行為難道真的可取嗎?女主知道男主的真實想法,然後就選擇配合男主演戲好讓男主放心,這兩人處理感情的方式難道真的值得提倡?……所以,我個人覺得本片中所表現的感情在當今的90後觀影人群中是否會得到他們的認同,這一點恐怕還值得商榷。

    綜上,無論從片子本身來看,還是從90後觀影群體來看,本片在引起90後觀眾“情感共鳴”方面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90後觀眾在對本片的評分方面自然會偏低。

  • 3 # 百里木樨

    對於《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90後評分最低,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這部劇是翻拍南韓同名電影,整體思路和框架都是一樣的,因此延續了南韓偶像劇的慣用套路,就我個人而言,從小看多了此類偶像劇,劇情老套而且沒有一點創新,甚至覺得有點狗血,現在的90後都已經不再是懵懂無知的少男少女了。

    2.尤其是片中所謂真愛是建立在傷害無辜群眾的基礎之上,讓人大呼三觀不正,90後年輕人可不信這樣“純純”的愛情呀!

    3.對於劇情的設定與銜接更是一大糟點,純粹是為了讓觀眾哭而設定的呀,身為90後的我表示,"導演和編劇,你們成功的讓我哭了,然而這都是些什麼鬼?不明覺厲啊有木有!"

  • 4 # 安G電影

    我們可以受愛情的傷,但傷就要傷得轟轟烈烈,鮮血淋漓,而不是守著愛情無聲內傷。

    為什麼九零後會不喜歡臺版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因為價值觀不同了。

    曾經,韓流濤濤湧來,有多少人在一次次的絕症車禍中揪心難過,痛哭流涕。大概把所有的眼淚加起來,也能匯成一條河了吧。

    不是絕症合車禍不夠感人,是實在太多了,人們就產生了抗體,緊接著又產生了抵抗情緒。

    此外,在絕症已經不稀奇的今天,不想被假設,只想平安健康地度過一生。

    而且,我發現差評大多覺得和該片三觀不合,也有很多給男二鳴不平。

    主角K和cream互相愛著對方,可是K因為身患絕症而絕對不能和她結婚。在cream得知他患病時,並沒有直接表現出來,反而問他有什麼願望。

    K說希望她能找個好人嫁了。

    於是,cream就開始了她的圓夢計劃。她先是勾引牙醫車朱渙,成功舉辦婚禮後自殺赴死。

    為男二鳴不平的人,都是沒有入戲的人。

    愛情都是自私的,何況是真愛。

    愛的人要死了,我要幫他完成心願,這時我必須要利用一個人,讓他和我結婚,並且承受喪偶之痛,失妻之辱。

    如果是你,你會不會利用他。

    會的,愛情讓人盲目。

    可是,這麼多人同情男二。說明這個愛情並沒有深入人心,人們很難相信這種愛情了。

    這就涉及到第二種差評,不切實際。

    分手後撕破臉皮的沒少見,而這種隱忍的愛情卻是鳳毛麟角。

    大多數的九零後,已不再是當初認為愛情就是那種刻骨銘心奮不顧身的愛了,不是了,他們其中有一部分甚至寧願約炮也不要被糾纏進一段戀情。

    九零後的愛情在逐漸消亡,大都認清了現實,讀懂了生活。生活中是不會有這般詩化的愛情童話的,生活遠比詩更粗糙更浮躁更不美。

    所以,九零後寧願相信出軌家暴和肉慾翻飛,也不寧願相信為你十年如一日,守身如玉,為了活著,為你去死。

    當然,不能說一定不存在這樣的愛情,只是那都是特例。

    其實,九零後才是最現實且沒有浪漫情懷的一代。

    還記得當年的非主流,那時的非主流對於九零後來說就是主流。而其中承載的是九零後的無助悲傷痛苦。

    九零後是憂鬱的一代。

    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社會機遇增多,社會競爭也不斷提升,壓力自然也就大了。

    社會對人的要求不斷提高,評價標準也越來越高。升學工作家庭各種各樣的壓力更是層出不窮,生活已然是一地雞毛。

    在壓力山大的生活中,你很難去欣賞這種唯美內傷的愛情片,它會顯得太多矯情又不懂得珍惜彼此。

    為誰而死,不如為誰而活。

    為了活著,為了生存,每個人都在拼盡全力,而你們卻輕易地放棄。

    對於九零後來說,奮鬥是一切。

    只有奮鬥才能有經濟基礎,才能擁有較為滿意的家庭,才能讓家庭穩固。

    對待愛情,九零後也以激進的態度為主。

    愛就要勇敢大膽地說出來,不怕承擔後果,只願能酣暢淋漓的捨命一搏,這才舒爽暢快。

    而那種明明相愛,卻對彼此隱瞞的內傷式愛情,對九零後或普通人來說壓力太大了,太傷神了,他們寧願單身也不會想捲入這種愛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拍出漂亮的夜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