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叮噹爸李

    三兄弟是指是弟弟諸葛亮、哥哥諸葛瑾以及從弟諸葛誕。三人分投三方勢力,諸葛亮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諸葛瑾報效東吳,被孫權信任重用,為東吳大將軍;諸葛誕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將軍。

    分投三國而不影響發展大概有如下幾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魏蜀吳三方實力的領袖都是一代英主,無論是曹丕還是孫權、劉備,都能唯才是舉,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為三兄弟各自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基礎條件。

    另一方面,時人重名節,三兄弟本身都是德才兼備的當代名士,無論能力還是品性都是無可挑剔,他們都能不因出身而徇私,而一心為公,三人實現良好發展的內因具備。

    第三方面,當時的社會背景使然,三國爭霸,人才最重要,各方為壯大實力完成統一,都注重收納各方人才,都標榜本方求賢若渴,曹操即便被禰衡罵得狗血淋頭也沒有直接殺他,唯恐被破壞了惜才愛才的名聲,當時普遍重視人才名士的社會背景由此可見一斑。也正是這種社會背景為三兄弟各展抱負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 2 # 十六字令954

    諸葛三兄弟分別輔佐三國,諸葛亮時稱蜀得龍,為蜀丞相,後主下詔政出葛氏,祭由寡人。開府兼司隸校尉,益州牧,可以說蜀的中央地方事務全管,他又北伐,總統兵權,和協內外,一時無雙。大哥諸葛瑾在吳總領荊州事務,又為徵南大將軍。後又入朝為太師,朝野欽慕人又躬謙,深得孫權信任,吳得虎。諸葛誕為諸葛亮的族弟,在魏為鎮東將軍,揚州將軍,因不滿司馬專權,起兵討伐,後兵敗,五百將士從死,毫無怨言,魏之田橫,魏得其狗,諸葛家族三國中皆為重臣,都受重用

  • 3 # 解說奇聞異案

    239年,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輔政,曹爽重新啟用夏侯玄等人,諸葛誕出任揚州刺史、昭武將軍。251年,太尉王凌計劃起兵討伐司馬懿,並另立楚王曹彪為帝。司馬懿領兵討伐,任命諸葛誕為鎮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司馬家族奪取了政權,諸葛誕誓死反抗,最終全家被殺死。也算是一個大忠臣了。

    諸葛亮與諸葛均,由於命運的安排,先後作了劉備的部下,與諸葛瑾和諸葛誕天各一方,各事其主。他們在私底下的兄弟骨肉之情,完全不曾因“政治立場”不同而有改變,依然是休慼相關的同胞。同時,他們也絕不因為是同胞兄弟,而試圖互相勾引,使對方不忠於其主。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而他們做到了。

  • 4 # 青言論史

    首先得說一句,諸葛亮三兄弟並沒有分投三國;其次,這在那個時代,也很正常。

    諸葛家三兄弟,應該是諸葛瑾、諸葛亮和諸葛均。其中諸葛亮不用多說,諸葛瑾在吳國做官,其子諸葛恪還做到了託孤大臣、大將軍,幾乎復刻了他叔父諸葛亮;而諸葛均則跟著二哥諸葛亮一起入了川,在蜀漢做官。因此,說他們分投三國,是不正確的。

    不過魏國確實也有姓諸葛的,那就是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同屬於琅琊諸葛氏,和諸葛瑾三兄弟算是同族。但是從他的死亡年齡來看,估計要比諸葛瑾他們小不少。因此,早早就南遷的諸葛瑾兄弟,很難說就認識諸葛誕。後期諸葛誕雖然也曾反叛曹魏,但是彼時諸葛恪早死,也不能說就是去投靠自己的族人。

    (按:諸葛亮於公元234年去世,享年53歲;諸葛誕出生年月不詳,於258年伏誅,該年諸葛亮冥壽77歲,可見諸葛誕應該比他小不少)

    就說諸葛亮和諸葛瑾吧。孫權倒確實想透過他挖諸葛亮,但是諸葛瑾笑了,他說我弟弟我知道,他是不會離開劉備的,就像我不會離開您一樣。這其實反映了當時一個重要的現象——

    非君擇臣,臣亦擇君。

    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時局動盪,各路豪傑皆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在這樣的亂世的條件下,君主就不能按照太平盛世的人才啟用方法來選拔人才,而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同樣的道理,給別人打工的臣子,也不再只能把寶壓在一家一姓之上,而是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君主的能力來進行雙向選擇。

    諸葛亮之所以投奔劉備,是因為他很清楚無論是曹魏還是孫吳,在那裡他都不能獨當一面甚至獨攬大權;只有在最羸弱的劉備這裡,他才能做到一人之下的丞相。而同樣,有他和諸葛瑾在,孫劉聯盟也更容易達成,這對於兩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此外,在士族逐漸走上歷史舞臺中央的時代,家族利益更加重要。諸葛家族不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而是三國均有人脈,才能保證家族不至於衰微,彼此有個照應。

  • 5 # 白先森Max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三國是一個人盡其材的大時代,這個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和渴望達到了變態的地步。

    “身逢亂世什麼最貴?人才!”

    亂世出英雄,三國就是這樣一個大舞臺,人盡其材,物盡其用。君主們求賢若渴,淫才們,哦不,人才們竭心盡智。對於平凡的人來說,這是最壞的時代,對於真正有才能的人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

    劉備“三顧茅廬”,46歲的劉備以劉皇叔的身份拜請27歲的諸葛亮出山相助。不輕視,不怠慢,拱立階下,如迎帝師,小學生見老師一樣。

    曹操三頒《求賢令》,聚猛士百萬。曹操創造性地提出了“常格不破,人才難得”,反對和衝破了那些把出身、門第等作為用人標準的陳舊觀念,強調“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的用人理念。

    孫權更說過:“勤求俊傑,將與戮力,共定海內。”還說過:故能用眾力,則無敢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

    這樣的社會氛圍,決定了只要有真才實學,不愁無處效力,甚至會被各方“搶人頭”。不信你看曹操搶了多少人頭即可見一斑。當然曹操不止人才搶的多,人妻搶的也不少,這就是他的個人愛好了。

    第二,我一直覺得,諸葛亮三兄弟各事一主,這是諸葛家族下得一盤很大的棋,是亂世中的一種佈局,雖然最後沒有贏棋,卻不失為一個妙手,甚至可以說是國手。

    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平攤了分險。對比司馬家族,司馬家的風險其實大得多。你可以試想,司馬家如果最後沒有勝出,極有可能被夷九族,被一鍋兒端。諸葛家族風險要小的多,甚至一方打勝的話,另外兩方全家留個性命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想不到最後竟然是司馬家勝天半子,三家歸晉。

    諸葛兄弟們對雞蛋放三個籃子的佈局,其實是很敏感的,他們十分清楚這種做法有違常理,所以處處避諱。最明顯的,諸葛瑾經常被孫權派到蜀漢進行訪問,多次來到弟弟諸葛亮的地盤,卻從來沒有私底下去見過自己的兄弟。《三國志》記載,諸葛瑾每次去蜀漢,都只會在公堂上見諸葛亮,但私底下從來不會去見面。諸葛兄弟深知,如果兩人在私底下會面的話難免會被其他人說閒話,甚至會為兩人加上私通外敵的罪名。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不見。

    他們如此有自知之明,所以各方君主用他們也放心,劉備不說,就說孫權,諸葛瑾曾經也受到過東吳很多人的質疑,說諸葛瑾向諸葛亮透露東吳機密。面對群臣的質疑,孫權主動站出來為諸葛瑾說話,孫權說:“我信任諸葛瑾,就像諸葛瑾信任我一樣。”

    這裡面當然有孫權身為人主的大度和胸懷,但諸葛兄弟平日嚴謹端守、公私分明的操守也很能讓人放心。

    第三,嚴格意義上說,諸葛三兄弟,諸葛瑾在吳,諸葛亮在蜀,諸葛誕(堂弟)在魏,確實都受到了重用,但是並不是沒有受到影響。

    除劉備諸葛亮這一對君臣楷模,百世CP外,諸葛瑾在東吳就受到了很多質疑,孫權派諸葛瑾多次出使蜀國,絕對是有考驗、觀察、質疑的意思在裡面,所以諸葛瑾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小心翼翼,連私下見自己的親弟弟一面都不敢。只因他心裡明鏡兒一樣,一著不慎,輕則被邊緣化丟官免職,重則身家性命不保,由不得他不小心。

    堂弟諸葛誕的處境就更差了,最終因猜忌,舉兵叛魏,當時諸葛亮已死,蜀漢免力支撐,遂帶兵投吳,後被司馬昭圍困走投無路,司馬誕親自率兵出城突圍,結果被魏將胡奮斬於馬下,人頭被送往京城,滅三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把徵信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