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和天下影視庫

    在中國古代,說起騎兵史上的“奇蹟”一般的存在,莫過於“女真”騎兵。其崛起於12世紀,也就是中國宋朝年間,最大的成就無疑是摧毀遼國,後痛擊宋朝,並俘虜宋徽宗、宋欽宗二位皇帝。這樣的成就,足以證明了女真騎兵的兇悍。

    俗語有云,“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就是對女真騎兵的寫實刻畫。在隨後的幾百年中,女真部落在明朝末期再次崛起,清朝的努爾哈赤曾一直強調,自己所屬的建州部族是“真正的女真後裔”。但在大喵看來,建州女真至於是不是“純正血統”暫不論,但是從戰力上來比較,的確和宋朝年間的“女真部落”有一些差距。但總的來說,也不算太差,作為推翻明朝建立清朝的主力軍,也差不到哪去。

    明末時,在中國東北地區有著三個女真部族,分別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這三個部族也是清朝滿洲八旗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1601年時,滿洲部族開始擴張,努爾哈赤於是建立了旗人制度,組建黃、紅、藍、白四旗,細分的規則為一旗為五參領,一參領為五佐領。這在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形成更強的戰鬥力。由於發展迅猛,在1615年時,滿洲部族的數量得到極大擴充,遂增編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到此時,滿洲的八旗軍正式形成。

    區別於當年的女真騎兵,此時形成的八旗軍雖然在騎射方面依舊保持著傳統,可是與馬上騎射比較起來,更加偏向於步下射箭。在加上東北地區的天氣嚴寒,由此,最初的八旗軍士兵體格健壯,異常兇猛善戰。

    可以說,努爾哈赤時期的滿族八旗軍稱得上精銳;可是到了皇太極時期,就出現了不同之處。為了擴大戰果征服明朝,必須來擴充兵員數量,此為仿製滿洲八旗制度,創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三者在地位上,仍舊以滿洲八旗為主要地位,但是由於掠奪和配給的物資越加豐富,自然而然的就會有一些安逸心裡。但總得來說,在皇太極時期的滿洲八旗軍戰力仍舊相當強勁。

    可是到了入關之後,順治時期,情況愈加明顯。由於關內多平原,這讓原本生活於白山黑土之間的部族,瞬間有了安逸之所。物質上的誘惑,開始逐步侵蝕滿洲八旗軍。

    在康雍年間,滿洲八旗軍已經開始“忘本”了,在平藩之亂中,出現過主將臨陣膽怯、畏戰的情況,這著實是令人所不解。加之漢八旗軍的崛起,滿洲八旗軍似乎有了當起“少爺兵”的樣子,整體安逸驕奢,戰力下滑。縱然有些許部分戰力尚可,可終究於事無補。

    到了乾隆時期,滿洲八旗軍距離當年努爾哈赤之時,早已相差甚遠。奢靡的生活習慣,大肆佔地圈地,置田建造宅院等,讓滿洲八旗軍“不似當年勇”了。可俗話說,“死了的鴨子嘴硬”,形容當時的滿洲八旗軍十分貼切。自覺“正統高人一等”,卻有不願去衝鋒陷陣,漢八旗軍打了勝仗,便會吹噓若是“滿洲八旗軍上陣”如何如何。

    乾隆之後,滿洲八旗軍整體已經腐朽殆盡了,從軍尚武之風不在,安逸、驕奢、攀比、玩樂等,看誰比誰玩得更高階、更趣味,後來直接發展成為了一群“養花玩鳥”的主。

    當年洋人撞開清朝國門,這些個“滿洲八旗軍”徹底淪為了一群草包。在大喵看來,女真部族入關之後,就開始墮化之路,就其根本原因,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沒了為了生存而衝鋒的信念和勇氣。

  • 2 # 石三叔

    養尊處優,忘戰必亡。

    什麼是八旗軍

    努爾哈赤結合女真人的制度,建立一種新的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八旗制,八旗軍就是八旗制度下的軍隊。簡單來說,就是將滿族人分為八個建制管理,每個旗的人平時拿鋤頭,戰時拿武器。這些八旗軍成長於環境惡劣的白山黑水之間,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體格健壯、人人兇悍、戰鬥力極強,是清軍一統天下的基石。

    八旗軍擴充,戰力略減

    皇太極時期,為擴充軍隊,創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這樣一來,軍隊就沒有原先的精銳了,但此時的八旗軍,戰鬥力還是驚人的。

    貪圖安逸,忘戰必危

    清軍入主中原後,環境不再險惡,物質生活豐富,也沒有了那麼多的戰鬥,安逸的生活自然就慢慢磨去了八旗軍的銳氣。

    養尊處優,漸次退化

    清朝安定後,八旗軍以勝利者的身份統治偌大一個帝國,一代一代地享受著勝利的果實,軍二代、軍三代慢慢變成了奢靡享樂的少爺兵。

    直至乾隆之後,這個八旗軍早已朽入骨髓,八旗軍的後代們就變成了“養花遛鳥”的草包,完全失去了戰鬥力,以致於後來面臨國難,不得已只能扶植漢族的團練,終招致王朝覆亡。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初期的八旗軍就是兇悍的藏獒,經過幾代的家養馴化,就成了慵懶的家犬。

  • 3 # W龍的傳人

    明末時,在中國東北地區有著三個女真部族,分別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這三個部族也是清朝滿洲八旗軍的主要組成部分。凡滿族成員平時生產,戰時就要從徵。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八旗打天下的時候,基本上每個士兵都是驍勇善戰,隨著清朝入關奪取天下,八旗迅速走向墮落。在清朝中後期及末期,八旗幾乎毫無戰鬥力,朝廷不得不依靠綠營軍以及漢族地方軍隊。而旗人也成為了遊手好閒、養花遛鳥不務正業的代名詞。

    八旗子弟們紛紛進入大中城市變成駐防軍隊。從小在苦寒之地、經濟落後地區的長起來的兄弟們,哪裡見過中原的花花世界?一見到便立刻陷入進去。八旗子弟入主中原後作為特權階層,月月領著清政府發的“月錢”。隨著全國歌舞昇平,無仗可打,這些人就變得好逸惡勞起來。特別是經過二百餘年的繁殖後代,此時的八旗子弟大部分腐化沉淪、根本拿不起弓箭。相反,這些八旗子弟都非常會享樂,像賭博、抽大煙、鬥雞、鬥蛐蛐。

  • 4 # 舊時樓臺月

    任何制度從它誕生伊始到最終消亡都會經歷一個興盛到衰弱的過程。作為大清王朝立國之本的八旗制度也是如此,它的興衰過程貫穿於大清統治者對該制度的調整變化。

    走向衰弱的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並非起源於大清,而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前人的基礎上所完善建立起來的一項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努爾哈赤正是憑藉著八旗軍的優勢在關外所向披靡,征服了包括蒙古族在內的各少數民族,以此建立後金政權為日後滿人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軍入關之後,為了適應新的政治形勢,即如何統一天下以及統治數以千萬計的漢人。所以,統治者對以往的八旗軍制進行了調整,將其劃分為“蒙古八旗”“漢人八旗”和“滿人八旗”。為了了緩和民族矛盾,清朝統治者對於鎮壓漢人勢力往往使用“漢人八旗”和“蒙古八旗”,以往的“滿人八旗”只有那些在關外的仍採用兵農合一的組織形式,即戰時為兵作戰,非戰時為農從事生產,每逢作戰都是自己準備糧草軍械。而關內的滿人八旗一部分被派往地方重要軍事基地負責監視漢軍官兵,另一部分則負責駐守京畿或者乾脆由政府圈養,分配土地以及生活開銷都由政府解決。

    久而久之,隨著政權的穩固,戰事的減少,這些被圈養和地方駐防的八旗軍基本沒有進行常規的軍事訓練,而是隻圖享樂過著“養花遛鳥”“嫖娼納妾”的萎靡生活,其戰鬥力也是一步一步的衰弱。當然,這種局面清政府也意識到了,但是滿人畢竟是其政權的基礎,也為“正統”,所以為避免產生內部矛盾,他們只能一如既往的放任滿人八旗驕奢淫逸。如此一來,國家的軍事要務一般都交由漢人組成的綠營負責。

    結語:

    滿族八旗軍從曉勇善戰轉變為萎靡不振,究其緣由還是清政府的基本國策:即以滿人統治漢人的狹隘民族等級觀念。他們將滿人視為統治基礎,而漢人則為被統治階級。這種觀念促使了清政府為滿人以及滿族八旗營造一個“溫室環境”,在這種環境之下他們必然會逐漸腐化並走向衰亡。

  • 5 # 眾裡尋他千1146400073

    滿清入關以後好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內憂外患都不多,享受優厚待遇的滿清八旗官兵也產生了懈怠情緒,從思想上缺少了苦練殺敵本領的意識,就連每年一次的軍事訓練,不少八旗官兵也是花錢找人代去訓練,自己根本不參加,幾代人傳下來後,不少八旗官兵不會騎馬,不會拉弓射箭,成為只會養花遛鳥的草包。

  • 6 # 更上一層樓g

    這個提問者沒有把旗人的概念弄清。

    清朝八旗是一種軍隊編制,當兵的人自然是旗人,旗人家屬也是旗人。每旗下面是甲喇,甲喇下面是牛錄,每個牛錄、甲喇的人數是固定的,每個旗的甲喇、牛錄數量也是固定。朝廷不允許旗人經商、學手藝,男丁從小習武,到16歲也就成了預備役軍人,這時如果軍隊有了缺額就要入伍,開始領取錢糧,待遇相對於百姓肯定豐厚,沒入取的自然沒有俸祿,但旗人家庭每戶肯定都有軍人、生活肯定有保障。

    旗人入關離開了白山黑水,告別了漁獵生活,大多駐防京師與各大城市,入伍的旗人還能參加戰事,而閒散旗人朝廷又不準從事其它行業,無所事事,自然形成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

    那麼朝廷為什麼不讓他們從事其它行業?因為旗人身份特殊,不讓他們與民爭利,經商會把錢看的過重,久而久之產生腐敗。結果有一利就有一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坐不住,我想鍛鍊他這方面的能力,誰能給我推薦一些適合的興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