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在江南茶香時

    乾陵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歷史上經歷了三次劫難,最後都幸運的躲過了,不得不說這是中華文物之幸,中華文明之幸。

    黃巢挖乾陵

    在乾陵的西側有一條40米深的大溝,這條溝被世人叫做黃巢溝,傳說是當年黃巢動用40萬大軍挖掘乾陵留下的遺蹟。黃巢在攻入長安後聽人說梁山西側山土下有很多石塊,懷疑下面便是乾陵。起義軍正好缺少軍費,於是黃巢馬上便派手下去挖。由於起義中的人大多都是農民出身,根本就不知道墓葬的結構。而唐朝皇帝在修墓時故意把修建陵墓產生的碎石埋在了離地宮入口300米遠的地方,黃巢在這些石塊上挖掘自然是徒勞無功的。由於挖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入口,畢竟還要打仗,沒有時間耗在挖墓上,最後只能作罷。

    溫韜盜乾陵

    溫韜是五代時期的人,他被歷史以及考古界認定為盜墓史上危險最大的盜墓者,被他破壞的唐皇陵不計其數。溫韜在盜完唐太宗的昭陵之後又把目光轉移到乾陵身上。在他帶領人馬準備挖掘乾陵時,突然電閃雷鳴,風雨大作,溫韜不得已只能命人暫停挖掘。沒多久雨停了,溫韜又讓人開始挖掘。可剛一開挖,天又變色,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挖掘計程車兵私下議論乾陵會不會有神明在庇佑。溫韜一聽也害怕了,他這個人雖然膽大包天,但又極其的迷信,於是便帶著人馬匆忙離開了,後面再也不敢動乾陵的心思了。溫韜盜墓非常的有經驗,正是由於氣候的巧合,讓乾陵免遭劫難,不然乾陵真的有可能被他挖開了。

    孫連仲炸乾陵

    民國時期的孫連仲在看到孫殿英盜清皇陵收穫頗豐時,也動了盜取皇陵的心思,於是他也借用了孫殿英的方法,以軍事演習的名義把乾陵封鎖起來。在他讓士兵炸開地宮的入口準備進入時,突然天昏地暗,一陣龍捲風呼嘯而至,幾名炸墓計程車兵當場吐血而亡。孫連仲見此情況也非常的害怕,趕忙叫人把地宮的入口給封上了。乾陵就這樣又逃過了一劫。

    由此可見所謂的固若金湯只是因為一些外在原因導致大的盜墓者沒能或者沒敢挖掘。當然乾陵所在的梁山是石灰岩質結構,非常堅硬,對於一般的盜墓者而言,如果沒有足夠多的人力以及好的輔助物資裝置,的確是沒有能力去盜掘的。

  • 2 # 有書悅享

    乾陵共耗時27年完成,乾陵的墓道口(隧道)位於梁山主峰的中腰部。根據當時的實掘,隧道呈斜坡形,全鑿在自然石之上,全長63.1米,南寬北窄,寬處4米,窄處僅為2.8米。在棺槨放進去之後,便用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石條粘砌閉塞,由南到北共三十九層,四百一十塊,這些石條大小厚薄不一,最長1.08米,最寬者60釐米,最厚者45釐米,最薄的只有10至15釐米。大多數石條上刻有字,僅平面的110塊石頭上就刻有363個字,字筆畫內塗有紅,主要是記石塊方位的字,比如:“合一、合三、元二、左二、開一”等。石條上面有凹槽,嵌有細腰鐵栓板,並用錫鐵漿灌入石條與細腰鐵栓板之間的縫隙內。北部有石條上海鑿眼穿有鐵棍。經考證,細腰鐵栓板的作用是使迭砌的石條左右不能移動,穿鐵棍的作用是使石條上下成為一體。隧道石條上面,全用石塊、石灰、黃褐色和褐色的夯土打成,質地堅硬。

    簡單的說,就是乾陵的墓室在石灰岩山下,而進入墓室的口子被石頭封閉,條石與條石之間用穿鐵棍穿起來,條石之間的縫隙用鐵汁澆灌,然後又在條石之上,又全用石塊、石灰、黃褐色和赭色的夯土打成,質地堅硬,用近代的武器炸藥也炸不開個皮毛。

  • 3 # 歷史天平

    武則天的墓,也就是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第二任丈夫)和武則天的合葬墓,雅名叫乾陵。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

    中國帝王墓有幾百座,那為何說武則天墓“固若金湯,無懈可擊”呢,其因如下,先說墓建造的特點:

    地形:武則天的墓是依山而建,也就是把山體掏一定的空間,俗話山洞,用來裝屍體和陪葬品,這樣好處就是墓部大部分在自然山體之下,外露部分極少,再加上此山為石灰岩石構成,增加了隱避性,牢固性和安全性。

    技術:武則天的墓道,進出口設定在半山腰上,這與大眾常識有的反常,通常大眾認為墓道會設定在山腰偏下位置。這一來就增加了找到墓道的難度係數,其二墓道全部用天然大石料,大石塊封堵,並且石塊,石料之間用鐵水澆鑄,使石塊,石料和山體岩石混然成為一體,開啟難度其大,增加牢固性。

    吋期:當吋是唐朝鼎盛時期,官方有錢,有時間,有人才用心糈雕細銼的修建墓,這樣墓體會更完善,工程質量高。

    其次,武則天墓有幾次大規模,公開化,集體化挖墓沒有成功,其說明墓體工程堅固如:唐朝末年,黃巢團隊;五代時期,後梁溼韜隊伍.;民國初年,孫連仲軍隊。

    總上所說,在古代武則天墓有“固若金湯,無懈無擊”說法不為過。

  • 4 #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我之前回答過類似問題,查過很多資料,所以很適合回答這道題。

    武則天修建乾陵時正是盛唐時期,國富民強。陵園修建的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史書稱其為“歷代諸皇陵之冠”。

    歷代盜墓賊都對乾陵垂誕三尺,乾陵也成為盜墓賊光顧次數最多的古代帝王陵,可以說自從武則天入睡乾陵之後就沒安穩過,乾陵被譽為“世界上最難挖的墳墓”。原因如下:

    1,乾陵的選址很專業。乾陵的選址是依照唐太宗李世民“因山為陵”的葬制,將梁山主峰作為陵冢,在山腰鑿洞修建地宮。乾陵選址由當時掌管大唐陰陽和天文曆法的太史令、風水大師李淳風和為李世民昭陵選址的袁天罡合力敲定。他們兩個都選擇了梁山的同一個位置。因梁山位於長安西北,在八卦中屬乾位,乾為陽,為天,為帝,因而得名乾陵。

    2,乾陵內有機關暗器,阻止盜墓者入侵

    據說乾陵裡面機關重重,是袁天罡按照陰陽五行,用五行封殺術佈陣,又用古代的搬運之法來建立的乾陵,只要有人盜墓,墓中的陣法就會起作用,讓盜墓賊找不到入口,更不能靠近。

    3,依山而建,乾陵堅如鋼鐵。

    武則天徵調大量民工和專業工匠修建乾陵,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的工程,當時動用的兵士和民工超過20萬,日夜施工,他們以山為陵,從半山腰開鑿墓道,在大山內部修築墓室。鑿石砌築異常堅固。。1958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炸開了乾陵地宮外側的露天塹壕,1960年2月,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並於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塹壕深17米,全部用長1.25米,寬0.4至0.6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長63.1米,南寬北窄,平均寬3.9米。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平面裸露410塊,39層約用石條8000塊。作為地宮的封堵材料,石條之間鑿凹槽,用鐵栓板嵌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使石條固死,不能移動。層層用鐵水澆築。封墓的時候,在墓地現場再熔化鐵水,用鐵水澆築,將石頭之間完好地連線在了一起,並牢牢固定在一起。“鐵水封陵”的方式對盜墓賊來說,就是銅牆鐵壁,無法挖開。

    4,層層設防,盜墓賊難以入主地宮內。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經勘探表明: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內城象徵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於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規模龐大。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還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

    所以,乾陵,是唯一一座歷經千年未被盜掘的的唐代帝王陵。用“固若金湯,無懈可擊”來形容實不為過。

  • 5 # 澤儒天下

    有關部門曾對乾陵墓道進行試掘。從試掘的現狀分析,認定乾陵沒有被盜。其理由:一是寬約3.9米、全長63.1米的墓道全用石條封砌,石條之間又用鐵拴板或鐵棍牽拉,再以白鐵澆鑄其縫,使2000餘塊石條連成一體。據勘察,除了墓道中段上層的石條有移動和損壞外,上段、下段均完整如初。二是乾陵地宮鑿在石山腹部,舍墓道而另鑿新洞入地宮,難度很大,同時透過對包括黃巢溝在內的所有盜竊可疑點進行勘察,都沒有發現新的盜洞。至於試掘後發現墓道封石部分殘缺,並有損壞痕跡和順序紊亂情況,這很可能是二次啟陵葬武則天時留下來的。因此許多專家斷定乾陵是唐關中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

    這個就相當於用鐵澆築了一樣

  • 6 # 歷萊順授

    最強的矛和最強的盾,是相對的。當然不是指矛和盾的相對。

    在武則天的時代,是冷兵器的時代,最具攻擊力的是投石車,換言之,那個時期最強的矛也就這樣了。

    所以在武則天的時期,最強的盾並不需要混泥土鋼筋,城牆夠高就足以抵禦大多數攻擊,相信沒有多少人可以一刀斷一牆,即便是力拔山兮氣蓋世,力能舉鼎的西楚霸王項羽攻城也需要用無數士兵去堆。

    即便城牆不夠,還有戰壕,還有護城河,在當時可沒有飛機大炮可以進行遠距離轟炸。

    所以不要用現在的最強的矛,去衡量數百年前最強的盾。

  • 7 # 文裁縫

    乾陵的文物儲藏十分豐富,而且從來沒有被盜過。這並非賊不想盜,在長達1200多年的歷史中,梁山上就沒有斷過盜墓者的身影。歷史上明確記載盜掘乾陵的行動,就有17次之多,比較大的盜掘有三次,都是因各種原因而未盜成功。這與當時的皇家葬制和高明的防盜術有關。

    唐代之前,喜歡張揚後事的帝王們,多造大墳高冢以顯皇家威儀。為了防止盜掘,也想出了不少手段,比如深挖墓穴、設定機關、虛冢設疑、不樹不封等,這些辦法,給盜墓者出了不少難題,但並沒有使盜墓之風稍息。到了唐代,把墓穴鑿挖在山崖岩石之中,“依山為陵”的“崖墓”興起,這種葬制顯然比平地起穴封土為陵的防盜效果要理想得多。

    這種依山為陵的崖墓的開創者為唐太宗李世民,其昭陵玄宮地開鑿了今天陝西省禮泉縣境內的九嵕山而就。其後唐諸帝多興師動眾,將附近風水上佳的山體都鑿空了,其後的乾、定、橋、泰、建、元、崇、豐、景、光、章、貞、簡等十三陵也都是這種型別的“崖墓”。在大山的掩護之下,武則天和高宗皇帝得以免遭蟊賊的侵擾,也為後世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此外,乾陵防盜設施十分堅固,讓古往今來的盜賊無法開啟。乾陵開鑿在山體中,自然防盜效果非同一般。但是既然是開鑿的總有通往玄宮的洞口,盜墓者很容易找到。於是,監工大臣在封閉洞口時煞費苦心,想出了以鐵水封閉洞口的絕招。另外山體裡面用整齊的大石塊砌成墓室,石塊相鄰兩面之間相對留出圓錐形空洞,並用金屬熔液澆灌,冷卻後石塊被固定在一起,一層又一層,堅固異常。要想開啟,簡直是難上加難,盜賊也只好望洋興嘆了!這些都見於正史記載。如《唐會要》曾記,“乾陵元宮,其門以石封閉,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

    1958年考古工作者對乾陵的考古勘查證實了文獻記載的可靠性。乾陵墓道開在北峰南面的山坡上,墓道長63.1米,寬3.9米,呈斜形坡。墓道與墓門間用石條填砌,多達39層,用石近四千塊。石條之間用鐵栓板拴拉,每三層上下用鐵棍穿聯,再用錫鐵熔化灌縫。工程如此浩大,為關中唐十八陵所罕見。石條上刻有文字(含石匠姓名),共發現“焦才”、“合一”等363字。考古勘查結果表明,沒有發現乾陵被盜的痕跡,可見乾陵的反盜陵手段是相當成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為什麼要重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