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子自留地
-
2 # 育兒親子三十六計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生產空前繁榮,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步充實起來。因此,現在身體飢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但物質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人的精神文明卻並沒有像物質生活那樣得到快速發展和極大滿足。人們填飽肚子後,開始迷茫,開始出現精神空虛和飢餓感,開始找不到目標和方向。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生產空前繁榮,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步充實起來。因此,現在身體飢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但物質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人的精神文明卻並沒有像物質生活那樣得到快速發展和極大滿足。人們填飽肚子後,開始迷茫,開始出現精神空虛和飢餓感,開始找不到目標和方向。
我們都會餓,餓了,我們都會吃飯。
身體飢餓是人類最基礎的生理現象,是顯性的。
當我們感到肚子空虛時,我們會有不滿足感,甚至覺得折磨與痛苦,進而產生覓食的慾望。
現在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保障基本能得到滿足(少數貧困地區、貧民窟除外),因此,現在的我們身體上的飢餓現象並不是很多。
而還有一種飢餓是隱性的,我們稱它為精神飢餓。當我們精神空虛時,我們同樣會有不滿足感,但慾望與情緒卻難以像生理飢餓那麼強烈。所以我們很容易忽視它。
一個人不吃飯不喝水時他總有一天會死掉,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精神飢餓會讓你死掉?
精神飢餓並不會讓人死亡,中國13億人口,大部分處於精神飢餓裡,他們都能正常的犬馬聲色、即時行樂,或苟延殘喘、精進奮鬥。
精神飢餓的特點之一是它能把你的精神需求與心靈訴求在無意識間轉化成生理需求。
所以有很多人有很多進化成了怪獸。
01 吃土怪
“她聞到了黃土的氣息,吃了第一口,從此就喜歡上了這種感覺,以後只要一生氣、激動,或是感到心情煩躁,她就會吃土。”
——《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裡有個女孩叫做雷貝塔,這個小女孩品味不一般,她不愛吃主食,她愛吃土,她吃泥巴、吃牆皮,吃得津津有味。這個來自落後地區的平民,父母雙亡,性愛不暢,跟這本小說其他的主人公一樣,雷貝塔喪心病狂的舉動上寄託的是她絕望的熱情與深深的孤獨。
現在的人會吃土嗎?
02 吃鉛筆怪
“我從後面吃起,先吃掉柔軟可口的橡皮,再吃掉柔韌爽口的鐵皮,吃到木頭筆桿以後,軟糟糟的沒什麼味道,……除了鉛筆之外,課本、練習本,甚至課桌都可以吃。……飢餓可以把小孩子變成白蟻。”
——《沉默的大多數》
王小波愛吃鉛筆,他生動的描述裡似乎為讀者獻上了一套“食筆指南”。
他那個年代,鍋爐都拿去鍊鋼時,群眾們指著坨牛屎就稱“鋼”糧食顆粒無收時,群眾們就偏偏大叫:“一畝地可以產30萬斤糧”,一堆精神飢餓的人堅定不移的站在世俗的“話語權”中,餓就是飽,限制就是自由。
吃鉛筆的人吃得滿嘴木屑,站在話語權的反面,懷疑著人性,當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成了最大的邪惡,飢餓都是更大的真理。
不自由是很多人精神飢餓的原因。
現在很多人已經不愛吃鉛筆,他們喜歡站在話語權的一邊,來掩飾自己的飢餓。
03 吃書怪
“我一週讀2本書,我為此感到自豪。生下來蠢不是人類的錯,但不懂透過知識積累來增長智力就是真蠢了。”
——《蠢貨進化史》
誰還不看兩本書呢?
從小學一年級我們就開始吃書,大部分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吃書,但不吃怕自己成績差父母罵也很沒面子,越來越餓,越來越想吃。
到了高中,大部分吃出了經驗,反反覆覆咀嚼它的精華,恨不得吞進肚子後它的內涵能自動填充我們的腦袋。
吃得多了,精神就在一段時間飽和,所以很多人在大學不太愛看書了,吃教科書的速度也提升到一週一本。
再後來看到別人還吃其他的書,飢餓感就放大了很多倍。
進入知識升級資訊爆炸時代,看書成了我們的必備技能,書也成了重要糧食。沒有看書的習慣、沒有幾個閱讀APP、沒有做過讀書分享會還不能見人了。沒聽過幾條音訊、沒看過幾篇深度好文、沒有個人閱讀寫作賬號還不能愉快的進行與人交流了。
資本瘋狂捲入讀書市場,各大網際網路推出自己個性化的閱讀應用。讀書的方式也不斷更新,音訊聽書、卡片式閱讀、社群小組式的打卡再到線下各種讀書沙龍。
擺在我們眼前的糧食越來越多,糧食的花樣也越來越。
書吃得少的人,很快就會習慣這種精神飢餓。
書吃得多的人,得以在現實中脫身偷得一口氣喘,卻發現精神飢餓在源源不斷的膨脹。
04 吃人怪
吃人怪暫不展開介紹。不展開的原因具體如下:
吃人怪由於太血腥太黑暗太複雜太可愛,可能引起大家的不適感,
如果你非得想象,帶來的負面作用請自行消化。
把精神飢餓問題用生理問題解決的人都很酷,但他們似乎一生也無法擺脫這種飢餓。
他們有的人在飢餓裡變得越來越能夠忍受生理、精神的痛苦,終於掌控甚至享受這種飢餓,也有的人死於這種痛苦。
而還有一些人,從來不知道自己飢餓過,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去過。
伊瑪目伊本·蓋伊姆(願主慈憫之)說:“知識是心靈的食糧,心靈不進食,也會死亡,只是人感覺不到心靈的死亡罷了。這好比失去理智的醉漢或受了麻醉的人在接受手術時感覺不到疼痛一樣。只有等他恢復正常之後,才會感到正常人所能感到的疼痛。”
因此,我們應當多多學習,以滋養我們的心靈。
事實上,人之所以煩惱鬱悶,或許正是因為他的心靈飢餓了,需要知識的營養了。
【成功者袁海洋說】 “我希望大家能在以後的生活中保持一份飢餓感,對食物、對知識、對生活,只要你能感受到從身體內部散發出來的飢餓感,你就會發現,你願意為之永不停歇地奮鬥。”袁海洋希望當下的學生能心懷世界,目光長遠。“保持飢餓感也可以體現在這方面,時刻想著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吃不飽、穿不暖,我們就應該努力為之奮鬥,在自己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努力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不愁溫飽。”袁海洋如是說道。
時刻保持飢餓感,讓袁海洋從一名山區裡的窮學生成為留洋海外的英才,再到如今的美國太陽能渠道之王,他用他的人生向我們詮釋著這句話。
【影子職場說】相比身體上的飢餓我更難忍受精神飢餓,並且我執意認為精神的飢餓,餓長了,人會變成:行屍走肉。其實用心發現特別贊同臧克家:“有些人明明活著 卻死了 而 有些人 死了卻仍然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