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人文化郭大哥

    答題友》》

    一般有所成就的人其生前都會倍受生活和社會的磨難,要麼是那個時代已經處於腐朽沒落的邊緣,要麼是遭遇到昏庸的君主和姦臣當道。一方面表現在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生活處在冰火兩重天的境地;另一方面表現在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喪、思想混亂、是非顛倒、真假難辯、善惡不分。一個是物質矛盾突出,另一個是精神矛盾突出。所謂的“難世出英雄”的古語,便來自於此。

    題主所列的孔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戰亂不斷,人民生活極苦,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大部分時間是在逃離和奔波中度過,直到六十歲後已經走不動了才回到魯國。他的一生始終窮困潦倒,靠遊學教書過生活,但他的儒家思想卻影響中國幾千年。

    屈原生於楚國最昏庸的時候,奸臣當道,屈原懷才不遇,憂憤投江而死,以楚辭《離騷》傳世,他的人品和文學才華留芳後世。陶淵明、杜甫、蘇軾生前無不有過之而不及,文人的清高質樸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好運,而是不停地遭到被貶和冷落,命運多舛。

    這背後有其歷史的必然,其中的深層次原因也許跟人的劣根性有關。

    其一是:人都有自私的嫉妒之心,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特別是臣民比君王還聰明、還有才華,這是必將會招來禍患的,鋒芒太露就會引火燒身,歷來如此。常言道:“有得必有失”,其理自古如此。

    其二是:題主所列的這些歷史名人,都可說是思想和文化的先知,他們都具有常人無法參透的智慧和頭腦,他們的觀點在現實中是很難被接受的,他們看透了社會的醜陋和無知,他們也看清了人類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他們的價值在於傳播他們的思想和靈魂。只有當他們不在了,面對他們的靈魂,高尚的人才會流下熱淚。

    其三是:一個人生前不管他做過多少驚天動地的事情,人們不會覺得這個人怎麼樣?不敢對其妄下結論;而只有當這個人死後,才能對其一生給予“蓋棺定論”,我覺得這樣對一個傑出的人來說是極不公平和不負責任的。

    以上三點,決定了一個人生前無論做多少事都得不到重視的主要原因。我希望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後再也沒有埋沒人才的事,再也不要等這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不在了才去尊重和關注他們,這更多的是人類社會和歷史的悲劇。

  • 2 # 追夢樂享人生

    抗洪救災死了的都是烈士 ,雷鋒活著的時候也沒放進小學課本 ,歌星掛了唱片才能被瘋狂收藏 ,好像都是這樣,米勒、梵高也是生前的畫無人問津,死後拍出天價。

    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時期也是不符合當時的實際的,所以沒有任何一個統治者採用他的學說,而到了漢代,由於他的思想符合政府的要求,符合社會生產力的實際,所以就加以改變,將君權神授的東西加了進去。

    所以,看思想的好壞,要發展的看,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的看,適合過去的不一定適合現在。

    這正說明以上提到的幾位當時適應不了當時的社會,因為社會是進步的,一個思想只要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的都是好思想,但是一個思想是不可能永遠的都符合一個社會的實際的。

  • 3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柳宗元,曾給後人留下一句名言:賢者不得志於今,必取貴於後。

    歷史上的很多名人,生前儘管發憤,但一生默默無聞,甚至貪困潦倒。而在死後多年,才被後人逐漸發現、乃至受到尊崇。

    太史公司馬遷就曾對歷史上的幾個名人進行了評點: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這些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名人及其大作,出名均不在生前,而是身後。而命運相同的除上述及題中提到的幾位,還有很多。

    如《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生前連飯都吃不飽。一把辛酸淚,誰知其中味?謳心瀝血,筆耕修刪十載,終於寫成了《石頭記》。竟不能成書,直到死後多年,才印刷面世。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現在國內外相繼成立了眾多專門研究《紅樓夢》的新舊紅學派。

    至於孔子也是如此。生前四處飄泊,得不到重用。其著名的《論語》也是他死後,由眾弟子根據他生前的言語、論點回憶而編撰而成的。

    這種現象不僅在中國,國外也有:

    奧地利大作曲家舒伯特,生前就非常迥迫,也不出名。一次餓得實在不行,來到一家飯館飽餐一頓,但身無分文,只好在自己的襯衣上譜了一首曲子抵做飯錢。還弄得飯店老闆很不高興。

    舒伯特去世後才名聲大噪。當年的飯店老闆才想起了這回事,竟拍出了驚人的天價,狠狠地賺了一筆,這首曲子就是世界著名的圓舞曲。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世上有才華但沒有施展機會、也沒有留下名字的人多的是。上述這些人,雖生前不如意,但身後留下了鼎鼎大名。相比而言,還算是幸運的!

  • 4 # 魯卡爾

    這個問題不想回答,一琢磨還是說點自己的看法,試試對我們活著的人有沒有好處?提到的這些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觀,本質上也不一樣,大體分三種情況:一個重視過去,一個重視現在,一個重視將來。我想死了的與現在話的在歷史現象上都有驚人的相似處。活著的為什麼推崇死了的人呢?我看也應大體分三種情況,願意走頭路的喜歡過去走回頭路的人,重視現在的喜歡過去重視現在的,喜觀將來的就喜歡將來的。你例如我吧,我喜歡毛主席,因為毛主席給人類未來指出了方向。是不是這麼回事?需要大家討論。

  • 5 # 袁聰

    很遺憾!遲到的回答,補充的說明,特敬請提問者海涵!

    回答正題:孔子、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等在活著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受到重視,死後倍受推崇?其主要原因有:

    一、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生態環境、人們的認知程度,受歷史條件和基礎等制約、侷限。

    二、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時空加長、社會的發展、變化,後代華人普遍認同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具有重大的社會作用、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等倍受推祟。

    三、由於他們的觀念超前,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人們的社會意識觀念接受不了,不能影起足夠的重視與尊從。

    四、當時社會政治體制落後、腐敗、帝王昏庸無能,重用奸巨、小人當政、當朝、當道,朝廷的排擠、打壓、陷害。

    五、孔子、屈原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整體華夏四分五裂、社會動盪不安、強權爭霸、戰火紛飛,國家、民眾在現實社會面前無霞顧及他們的言論和重視,似乎現實社會‘’不實用、無效果、結果‘’。

    六、深層次個人原因,也許是他們個人過於‘’理想‘’,沒有把自己的理想、理念、政治抱負等與自己的現實歷史環境、社會環境、政治環境、人們認可的生態環境等有機對立、統一的結合起來,全方位考慮欠佳所造成的因素。

    七、歷史的時代造就了他們的人文精神、文化成就,同時,他們生不逢時,機不可遇、可求。比喻杜甫的文才,在當時的政治生態環境中,透過考試入仕途是很難得重用的,即使入仕途也只不過是小吏而已。

  • 6 # 王鐵堯

    物以稀為貴。

    活著時不受重視,死後卻被懷念。這種事著實不少。不受重視是指不被君主重視,被懷念往往是被後人懷念。

    以孔子為例。

    孔子活著時,想復天下太平,勸君王行仁術。克己為仁。勸各國君王克己,並未達到目的。因為各國君王認為孔子不務實際,行仁無助於天下爭霸。故天下歸一靠的是法家,用的是耕戰,還是一國國打平的。

    時光過了二千多年。當代世界,自由民主法制公正人權,成為時代之普遍共識。這些觀念,都可歸於仁術。只是實現手段,並非孔子倡導的讓君王克己,而是民眾們越來越強大,透過一次次戰爭,打垮了君主專制,打敗了貴族政治,才爭取來的寶貴權利。

    故孔子之流,思想實有可取之處。

    至於實現方法,往往則是另一途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絞股藍除了單獨泡水喝之外,還可以和哪些東西一起搭配泡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