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匯

    洲際彈道導彈射程沒有突破20000公里,主要是出於實際效用價值的考慮。從地球大陸地域分佈,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五個擁核大國距離最遠陸地都在20000公里內,俄羅斯RS-28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6000公里,中國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4400公里,研發生產的洲際彈道導彈都是精心設計和精密驗證,洲際導彈在有效射程距離內即可覆蓋全部目標。因此,研製生產射程超過20000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經濟成本既不划算也沒有必要,進行戰略攻擊覆蓋全球陸地目標已足夠。

  • 2 # 軍武最前哨

    通常情況下,射程超過8000公里的導彈已經就能夠被稱之為洲際彈道導彈。不過對於世界範圍內幾個主要軍事強大國而言:武器的效能沒有最強,只有更強;因此,重點發展射程超10000公里的彈道導彈也成了強國趨勢。

    截至目前,射程超過10000公里的洲際彈道彈道主要有“民兵”系列、RT-2PM2、SS-17、R-36M、RS-24、東風系列、UGM-133A等;其中,俄羅斯裝備的R-36M2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16000公里,是迄今在役射程最遠的一型。

    不過,預計在2020年R-36M2“射程之王”的桂冠恐怕就會易主:因為俄羅斯已經完成多次試射任務的RS-28“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17000公里,屆時它將會成為射程最遠的導彈。

    可能有人會疑問:自德國研發V-2至今,彈道導彈的發展已逾七十多年,火箭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要知道,地球同步軌道衛星距地表約36000公里),但為何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始終沒能突破20000公里呢?

    客觀而言,形成這種“瓶頸”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就是效能取捨的問題!雖然以目前的火箭技術研發射程達20000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並非不可能完成,但相應的也會折損導彈在命中精度、體積、運輸裝載、發射難易等方面的效能;或許到最後反而得不償失。

    其次就是研發的必要性。目前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其領土一般都存在較大的地理跨度;比如俄羅斯,其國土東西直線距離接近10000公里,此外還有延伸出去的領海面積,再加之洲際彈道導彈越來越機動、多樣化的發射方式,超過10000公里幾乎就可以覆蓋俄羅斯所有的戰略目標。

    再比如美國搭載著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的戰略核潛艇,它可以十分隱蔽、機動的變換髮射地點:可以是在本國海域,也可以是在西太平洋、印度洋等不同的海域;載具的機動不僅不影響導彈的效能,而且也彌補了距離上的差距。所以說,射程超過20000公里並不一定有助於威力的提升。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對於洲際彈道導彈來說,2萬千米只是個設計數值,只要想做,無非增加火箭燃料,加大設計體積罷了。人類的火箭都能送飛船上火星,當真地球投送很難?

    當然不是,只是因為超過2萬公里並沒有什麼用而已,赤道的周長為40075.24千米,也就是說,超過2萬千米純屬浪費,多餘了。

    這點多餘帶不來任何好處,又粗又大的火箭會嚴重影響機動效能、戰術效能以及技術性能。

    例如火箭燃料,你裝那麼多又用不掉,拿來撒著玩嗎?液體燃料多加註一些,就需要多耗費時間,還影響打擊速度。固體燃料多安裝一分,導彈就得做得更大,更貴,對戰鬥力的提升毫無意義。還不如省錢多造幾顆導彈。

    所以,像美國的“民兵3”只能打12500千米,中國的東風41,也就打14000千米,俄羅斯還在研究中的“薩爾馬特”據稱能達到16000-18000。

    有人會說,不對呀,最大18000千米,那麼還是沒地球周長大呀,40075.24千米呢!

    問題是,地球是直的麼?地球是球形。

    以圓心為發射點,正著打,反著打,斜著打,怎麼打都是繞地球轉圈圈。

    何況地球一半的大陸在北半球,緯度越高距離越短,又不是圍著地球最長的圓周計算,根本不用按赤道緯度打。

    拿中國到美國的距離來算,這個緯度線你超不過約12000千米,緯度周長就那麼長,超過12000千米則開始從地球的另一邊按距離遞減。也就是說,要炸遍美國,12000千米完全綽綽有餘。

    再說了,你的導彈是瞄準哪兒的?肯定不會去瞄什麼東加、斐濟、馬拉加西吧?

    這世界上真正有本事造洲際彈道導彈,還有本事掛核彈頭的國家,老王掐指一算,摳腳都能數出來。它們只需要能互相覆蓋對方就行了,順帶再覆蓋一些威脅較大的僕從國。

    即便是這樣,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也逃不過遠端洲際彈道導彈的威脅,各大國還有無數執勤的戰略空軍、海軍部隊。萬一哪天打起了核戰爭,它們將負責把各種遠端轟炸覆蓋到敵人頭上。

    就拿核潛艇來說,為什麼冷戰時期美蘇都極為忌諱這種東西?因為核潛艇正是充當彈道導彈“補刀者”的角色。從它們身上發射的潛射型彈道導彈射程更近一點,但與陸基導彈也相差不多。

    如俄羅斯的SS-N-20導彈,射程8300公里,一艘“颱風”可以帶20顆。而更先進的“北風之神”則可以攜帶16顆SS-NX-30/SS-N-32,射程10000千米。美國的“三叉戟2”則可以達到11300千米。

    在這些潛射導彈面前,打不打得了2萬千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隱藏與潛伏。想打美國?隨便找個太平洋中心蹲著就行。

    不過呢,未來的確有國家想搞出“軌道彈”。這種導彈說白了就是人造衛星技術,透過導彈發射武裝衛星上天,衛星環繞地球飛行,選擇適合的時機再灑下核彈頭。

    另一種方式則是利用空天飛機進行轟炸,透過這些飛行器反覆進入亞軌道投擲彈頭,比核潛艇還兇險。

  • 4 # 雛菊西瓜Peterpan

    2萬公里已經是射程理論最高上限了,再高沒有意義了,因為地球赤道周長才4萬公里,往東往西各2萬公里肯定能覆蓋整個地表!經常有朋友問赤道4萬公里那麼洲際導彈為什麼不飛4萬公里呢?要是射程能到最高4萬公里那是繞地球一圈把自己打了。

    其實上面說的2萬公里只是理論最高上限值,實際當中射程最遠的洲際導彈是蘇/俄R-36M2,最大射程1.6萬公里,而其他國家的洲際彈道導彈一般就集中在1-1.4萬公里之間。有朋友會問不是2萬公里嗎?怎麼成了1.6萬公里甚至更低了呢?主要是下面這幾個原因

    1.地球最大周長是4萬公里不錯,然而這個40075.02公里只是出現在赤道上,此時緯度為0。但是緯度越高周長越短,當達到南/北緯60度時緯線周長已經降到2萬公里了,到南/北緯90度時已經是一個點了。也就是說在北緯60度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打擊同緯度目標只需要1萬公里射程就可以做到全覆蓋,即便跨緯度打也不需要2萬公里這麼大的射程。

    2.重要的戰略目標都在北半球。下圖為中國不同彈道導彈最大射程覆蓋範圍,可以看到射程最遠的DF-5A在14000公里的射程上已經可以覆蓋除南美和部分南極洲之外的其他所有目標。而五大常任理事國全部在北半球,只有五常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熱核彈頭,也就是所只有這5個國家有資本進行核武器互射。所以即便能達到2萬公里覆蓋包括南美洲和南極洲的全部地表,但是這毫無意義,因為南半球很多目標根本沒有戰略打擊的價值。

    3.彈道導彈發射平臺可以機動。其實只能利用固定發射井/架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生存率是最低的,因為沒有機動性。所以各國除了保留井/架發射的彈道導彈之外還大力發展公路/鐵路機動、戰略導彈核潛艇以提高第一波核打擊後的生存能力。特別是潛射彈道導彈,理論上核潛艇他可以潛伏在地球上任何一個海域,這樣其實核潛艇本身就幫助彈道導彈“飛行”了一段距離,甚至彈道導彈核潛艇可以跑到對方家門口的海域發射導彈,而潛射彈道導彈本身就沒必要一定要打2萬公里才行。

  • 5 # 海匯

    洲際彈道導彈射程沒有突破20000公里,主要是出於實際效用價值的考慮。從地球大陸地域分佈,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五個擁核大國距離最遠陸地都在20000公里內,俄羅斯RS-28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6000公里,中國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4400公里,研發生產的洲際彈道導彈都是精心設計和精密驗證,洲際導彈在有效射程距離內即可覆蓋全部目標。因此,研製生產射程超過20000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經濟成本既不划算也沒有必要,進行戰略攻擊覆蓋全球陸地目標已足夠。

  • 6 # 軍武最前哨

    通常情況下,射程超過8000公里的導彈已經就能夠被稱之為洲際彈道導彈。不過對於世界範圍內幾個主要軍事強大國而言:武器的效能沒有最強,只有更強;因此,重點發展射程超10000公里的彈道導彈也成了強國趨勢。

    截至目前,射程超過10000公里的洲際彈道彈道主要有“民兵”系列、RT-2PM2、SS-17、R-36M、RS-24、東風系列、UGM-133A等;其中,俄羅斯裝備的R-36M2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16000公里,是迄今在役射程最遠的一型。

    不過,預計在2020年R-36M2“射程之王”的桂冠恐怕就會易主:因為俄羅斯已經完成多次試射任務的RS-28“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17000公里,屆時它將會成為射程最遠的導彈。

    可能有人會疑問:自德國研發V-2至今,彈道導彈的發展已逾七十多年,火箭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要知道,地球同步軌道衛星距地表約36000公里),但為何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始終沒能突破20000公里呢?

    客觀而言,形成這種“瓶頸”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就是效能取捨的問題!雖然以目前的火箭技術研發射程達20000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並非不可能完成,但相應的也會折損導彈在命中精度、體積、運輸裝載、發射難易等方面的效能;或許到最後反而得不償失。

    其次就是研發的必要性。目前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其領土一般都存在較大的地理跨度;比如俄羅斯,其國土東西直線距離接近10000公里,此外還有延伸出去的領海面積,再加之洲際彈道導彈越來越機動、多樣化的發射方式,超過10000公里幾乎就可以覆蓋俄羅斯所有的戰略目標。

    再比如美國搭載著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的戰略核潛艇,它可以十分隱蔽、機動的變換髮射地點:可以是在本國海域,也可以是在西太平洋、印度洋等不同的海域;載具的機動不僅不影響導彈的效能,而且也彌補了距離上的差距。所以說,射程超過20000公里並不一定有助於威力的提升。

  • 7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對於洲際彈道導彈來說,2萬千米只是個設計數值,只要想做,無非增加火箭燃料,加大設計體積罷了。人類的火箭都能送飛船上火星,當真地球投送很難?

    當然不是,只是因為超過2萬公里並沒有什麼用而已,赤道的周長為40075.24千米,也就是說,超過2萬千米純屬浪費,多餘了。

    這點多餘帶不來任何好處,又粗又大的火箭會嚴重影響機動效能、戰術效能以及技術性能。

    例如火箭燃料,你裝那麼多又用不掉,拿來撒著玩嗎?液體燃料多加註一些,就需要多耗費時間,還影響打擊速度。固體燃料多安裝一分,導彈就得做得更大,更貴,對戰鬥力的提升毫無意義。還不如省錢多造幾顆導彈。

    所以,像美國的“民兵3”只能打12500千米,中國的東風41,也就打14000千米,俄羅斯還在研究中的“薩爾馬特”據稱能達到16000-18000。

    有人會說,不對呀,最大18000千米,那麼還是沒地球周長大呀,40075.24千米呢!

    問題是,地球是直的麼?地球是球形。

    以圓心為發射點,正著打,反著打,斜著打,怎麼打都是繞地球轉圈圈。

    何況地球一半的大陸在北半球,緯度越高距離越短,又不是圍著地球最長的圓周計算,根本不用按赤道緯度打。

    拿中國到美國的距離來算,這個緯度線你超不過約12000千米,緯度周長就那麼長,超過12000千米則開始從地球的另一邊按距離遞減。也就是說,要炸遍美國,12000千米完全綽綽有餘。

    再說了,你的導彈是瞄準哪兒的?肯定不會去瞄什麼東加、斐濟、馬拉加西吧?

    這世界上真正有本事造洲際彈道導彈,還有本事掛核彈頭的國家,老王掐指一算,摳腳都能數出來。它們只需要能互相覆蓋對方就行了,順帶再覆蓋一些威脅較大的僕從國。

    即便是這樣,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也逃不過遠端洲際彈道導彈的威脅,各大國還有無數執勤的戰略空軍、海軍部隊。萬一哪天打起了核戰爭,它們將負責把各種遠端轟炸覆蓋到敵人頭上。

    就拿核潛艇來說,為什麼冷戰時期美蘇都極為忌諱這種東西?因為核潛艇正是充當彈道導彈“補刀者”的角色。從它們身上發射的潛射型彈道導彈射程更近一點,但與陸基導彈也相差不多。

    如俄羅斯的SS-N-20導彈,射程8300公里,一艘“颱風”可以帶20顆。而更先進的“北風之神”則可以攜帶16顆SS-NX-30/SS-N-32,射程10000千米。美國的“三叉戟2”則可以達到11300千米。

    在這些潛射導彈面前,打不打得了2萬千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隱藏與潛伏。想打美國?隨便找個太平洋中心蹲著就行。

    不過呢,未來的確有國家想搞出“軌道彈”。這種導彈說白了就是人造衛星技術,透過導彈發射武裝衛星上天,衛星環繞地球飛行,選擇適合的時機再灑下核彈頭。

    另一種方式則是利用空天飛機進行轟炸,透過這些飛行器反覆進入亞軌道投擲彈頭,比核潛艇還兇險。

  • 8 # 雛菊西瓜Peterpan

    2萬公里已經是射程理論最高上限了,再高沒有意義了,因為地球赤道周長才4萬公里,往東往西各2萬公里肯定能覆蓋整個地表!經常有朋友問赤道4萬公里那麼洲際導彈為什麼不飛4萬公里呢?要是射程能到最高4萬公里那是繞地球一圈把自己打了。

    其實上面說的2萬公里只是理論最高上限值,實際當中射程最遠的洲際導彈是蘇/俄R-36M2,最大射程1.6萬公里,而其他國家的洲際彈道導彈一般就集中在1-1.4萬公里之間。有朋友會問不是2萬公里嗎?怎麼成了1.6萬公里甚至更低了呢?主要是下面這幾個原因

    1.地球最大周長是4萬公里不錯,然而這個40075.02公里只是出現在赤道上,此時緯度為0。但是緯度越高周長越短,當達到南/北緯60度時緯線周長已經降到2萬公里了,到南/北緯90度時已經是一個點了。也就是說在北緯60度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打擊同緯度目標只需要1萬公里射程就可以做到全覆蓋,即便跨緯度打也不需要2萬公里這麼大的射程。

    2.重要的戰略目標都在北半球。下圖為中國不同彈道導彈最大射程覆蓋範圍,可以看到射程最遠的DF-5A在14000公里的射程上已經可以覆蓋除南美和部分南極洲之外的其他所有目標。而五大常任理事國全部在北半球,只有五常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熱核彈頭,也就是所只有這5個國家有資本進行核武器互射。所以即便能達到2萬公里覆蓋包括南美洲和南極洲的全部地表,但是這毫無意義,因為南半球很多目標根本沒有戰略打擊的價值。

    3.彈道導彈發射平臺可以機動。其實只能利用固定發射井/架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生存率是最低的,因為沒有機動性。所以各國除了保留井/架發射的彈道導彈之外還大力發展公路/鐵路機動、戰略導彈核潛艇以提高第一波核打擊後的生存能力。特別是潛射彈道導彈,理論上核潛艇他可以潛伏在地球上任何一個海域,這樣其實核潛艇本身就幫助彈道導彈“飛行”了一段距離,甚至彈道導彈核潛艇可以跑到對方家門口的海域發射導彈,而潛射彈道導彈本身就沒必要一定要打2萬公里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陳羽凡吸毒,是否與白百合有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