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沙趣說歷史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時期,都是奴隸制逐漸瓦解的時期,並且孕育出了新的封建地主制度,鬆散的分封制也最終被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所代替。而之所以要分為兩個時期,還是因為這兩個時期有著很多不同。

    關於春秋時期的起止有三種說法,其中一種是前771年周平王東遷到前476年共295年。在這近三百年的歷史裡,奴隸制漸變瓦解,鐵犁農耕開始出現,生產力水平在發生一個大的變革,同時周朝確立的那些禮樂制度也在瓦解,也就是禮崩樂壞。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相互征戰,但主要目的不在吞併,而是爭霸,吞併小國只是爭霸的一種手段,其他手段還有尊王、攘夷等。而春秋打仗的方式也很特別,簡直就像是兒戲,兩國軍隊就像電視裡一樣擺成兩個方陣,各自擊鼓三次,然後對沖,直到一方扛不住了潰逃,一旦對方跑出五十步外,就不能再追擊。

    春秋無義戰,指的是開戰的理由不義,而不是戰爭的方式不義,不過,春秋的特點之一,就是這種所謂義戰變成不義戰。在春秋初期,就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守規矩之人,像魯國的曹劌,明明說好三鼓就要出擊,但他偏偏就不,結果一戰而勝,從他追擊的情況來看,他顯然沒遵守五十步的約定。還有楚國,在跟宋國的戰爭中,宋軍講禮數,對楚軍半渡不擊,還讓他們擺陣勢,結果輸慘了。

    整個春秋從始至終,戰爭越來越顯殘酷,而所謂義戰也被謀戰所取代,春秋末期的孫武所作《孫子兵法》更是謀戰的代表作。

    戰國時期,前475年到前221年,一說為三家分晉開始。在這個時期內,各國已經不以爭霸為目的,周王徹底被踢開,各國紛紛稱王,並進行激烈的兼併戰爭,動輒就是滅國之戰,死傷數十萬人的戰役也不鮮見。

    為了增強國力使得自己國家能夠立足於亂世,各國紛紛展開變法,經過殘酷爭鬥,最後形成戰國七雄。戰國七雄與春秋五霸截然不同,五霸只是要做名義上的老大,偶爾叫你做事,而七雄奉行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既然做了小弟,就全給我吧。

    在戰火紛飛下,奴隸制轟然崩塌,新的制度誕生,並在六國被秦消滅以後,體現在一系列制度中,有的甚至綿延數千年。

  • 2 # 心向青山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但東周又不完全等於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東周。

    東周,以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為開始的標誌。

    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國所滅,周朝最後一任天子周赧王病死,周朝亡。

    東周凡514年,25王。

    然而此時的戰國並未結束。

    春秋時期,通常的說法是起於公元前770年,止於公元前476年。

    戰國時期,通常的說法是起於公元前475年,終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

    因此,春秋+戰國>東周,東周滅亡後,戰國時期仍然延續了35年。

    另外,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有爭議,公元前475年是司馬遷的分法,這一年是周元王元年。

    司馬光的分法是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為戰國的起點。

    此外,還有以公元前481年田氏代齊為戰國的起點。

    但無論如何,戰國的終點都是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

  • 3 # 林屋公子

    首先要說明的是,東周政權在前256年滅亡,而秦統一則要到前221年,所以春秋戰國的下限一般比東周王朝要長。那麼題乾的“東周春秋和戰國”就有問題,因為戰國不完全屬於東周。我們就直接說“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和戰國的劃分方式,因為是個價值判斷而非事實判斷,所以不同的學者會有不同的說法。

    我們比較熟悉的教科書說法是春秋時期為前770年—前476年,戰國時期為前475年—前221年。教科書的說法來源於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中國史稿》的觀點則淵源於《史記》中《十二諸侯年表》與《六國年表》的劃分。而太史公的主要考慮,則因為前476年/前475年為周元王元年,所以選擇了這個較有象徵性的年號。

    除了這種最廣泛的說法外,對於春秋時期的下限,古人也有不同的意見。比如《左傳》最後一年是前468年、《春秋大事表》最後一年是前481春秋絕筆、《左傳紀事本末》最後一年是前473勾踐滅吳、《左傳事緯》最後一年是前453三家滅智。對於戰國的開始,比較代表性的則是《資治通鑑》的前403年說。但是單從史料來看,春秋和戰國也無法銜接上。

    金景芳先生於1979年在《中國古代史分期商榷(下)》提出,以前453年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這可以說是目前最科學的觀點。

    第一,雖然《左傳》最後一年是前468,《通鑑》第一年是前403,但是《左傳》結尾補敘和《通鑑》開頭插敘都提到了三家滅智,那麼前453年這個時間正好把兩部文獻銜接起來;第二,三家滅智形成了晉國趙、韓、魏三家獨大局面,而秦、楚、燕、齊國沒有分裂(齊國為田氏一家獨大),實際上奠定了戰國七雄的基礎。

    感謝閱讀!

  • 4 # 趙燕雲

    要搞清楚春秋戰國如何劃分,先要搞清楚“春秋”、“戰國”名稱的由來。

    尊崇禮制的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按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稱“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修訂整理,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間發生的大事。由於它所記錄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一致,因而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來代指這個歷史時期。

    春秋以後,逐漸形成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就稱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一詞在當時只是用來指當時參加連年戰爭的強國,如《尉繚子·兵教下篇》說:“今戰國相攻,大伐有德”。

    直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把“戰國”正式作為一個特定歷史時期名稱。

    一般把周平王東遷作為春秋時期的開始,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

    但戰國開始時間,也就是春秋戰國的劃分時間頗有爭議。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是公元前481年之說,是以《春秋》紀事終結於魯哀公14年(前481年)為據。

    二是孔子的死亡(公元前479年)為戰國開始,以彰顯孔子劃時代的作用。

    三是前476年為戰國時期開始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司馬遷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定戰國始於前476年。

    四是前475年(周元王元年)之說是周元王前一個王周敬王的在位年數有不同書法。《左傳·哀公十九年》所記:“冬,叔青如京師,敬王崩故也。”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次年為周元王元年,為戰國之始。

    五是前468年(周貞定王元年),以《左傳》紀事終結於周貞王元年。

    六是前453年(周貞定王十六年),以韓趙魏三家滅智作為戰國的開始。

    七是前441年(周哀王元年),是《孫子兵法論正》書中提出的說法。

    八是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是北宋司馬光的編年史著作《資治通鑑》以韓趙魏“三家分晉”代表周禮崩塌,群雄爭逐,遂定戰國始於前403年。

    第四種說法也是郭沫若所持的觀點,以前大部分歷史教科書按此說。第三種說法是翦伯贊所持的觀點,《辭海》也支援這種觀點。第八種說法是范文瀾《中國通史》的觀點。以上說法中比較主流的是四、六、八。

    通行是以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或476年為春秋時期結束,戰國時期開始的時間。

    戰國截止時間基本無爭議,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能重來一次,你會選擇單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