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鳶飛九天2018
-
2 # 我去哎呦嘿
沒有說到跟上,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對南方各省基本都沒有控制力了,基本都是漢人大軍閥大地主實際掌握的。滿人對全國控制的轉弱根上還是太平天國,不僅搞爛了南方,而且做大了漢人官僚,漢人才真正意義上走入政府的決策層,這就意味著滿清的滅亡。隨著局勢的不端惡劣,南部各省基本被漢人掌握,到義和團時,竟然敢公然違抗中央命令,與洋人妥協,實行東南自保,政府也屁都沒放,可見一般。這也是清朝滅亡後軍閥混戰的根由。
-
3 # 史海爛柯人
其實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八旗軍已經難以形成戰鬥力了。需要指出的是,此處所講的八旗軍,是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也就是說,整個清朝的正規部隊,已經基本喪失了戰鬥力。因而才會允許地方操辦團練,擴充軍隊,以便剿滅太平天國,即便這樣,還藉助了“洋槍隊”的力量。
(袁世凱)
而為了苟延殘喘,清政府決定實行“新政”,在一系列改革中,編聯新軍顯得尤為重要。這原本是清政府自救的手段,可不曾想反而逐漸大權旁落,被袁世凱掌握了實權,最終導致尾大不掉。隨著袁世凱的崛起,一些外國使節也開始對其重視起來,覺得此人可以稱為新的“代理人”。
(袁世凱與外國使節)
在辛亥革命之前,袁世凱已經成為了清政府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根本沒有人能與之爭鋒。畢竟,亂世中,誰掌握了軍隊,誰就具有發言權。慈禧和光緒相繼死去後,滿洲統治者中再也找不出像樣的首領,完全成為了一副擺設。
(北洋新軍)
1911年10月10日,隨著武昌起義的開始,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隨之土崩瓦解。最終袁世凱憑藉著手中的全隊和權力,與革命黨人談判,並脅迫清末皇帝溥儀退位,如願以償地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所以說,就當時的情況來講,莫說滿洲貴族無人能與之抗衡,整個晚清政府中也找不出可以阻擋袁世凱的人物。否則,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也不會被袁世凱給輕易竊取了。
-
4 # 謝金澎
不是沒有滿人出來控制局面,而是朝廷的當權者都換成了滿人,問題是那個時候的八旗子弟、王孫公子貴族們,提籠架鳥、抽菸狎妓是一把好手,要說軍國大事,那就是大眼瞪小眼,誰也沒有個正主意。
辛亥革命爆發時,攝政王載灃下達清繳命令,卻調不動袁世凱下意識訓練出來的新式軍隊,萬不得已,才不得不再次請袁世凱出山主持大局。
袁世凱此次出山要盡條件,又是組閣,又是要權,清廷已是強弩之末,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壓制袁世凱的人物或者力量。加上那些年袁世凱苦心經營,無論是警察還是軍隊,甚至六部九卿,各地衙門,到處都是袁世凱的門生故舊。危亡之際,紛紛請願要袁公出山,清廷無可奈何,只好一一照準,袁世凱從新組閣後,整個朝廷基本上就沒有滿洲王爺什麼事了。
滿洲王爺們中那為數不多的幾個想發奮圖強的組織的宗社黨,也在核心人物良弼遇刺後做鳥獸散。所謂大清天下,已經在袁世凱的股掌之間了。袁世凱在奪取了朝廷大權後,一方面調兵遣將,武力威逼,一方面跟革命黨談判,軟硬兼施,在獲得革命黨同意其出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承諾後,調轉槍口,逼退清廷,建立了中華民國,當上了大總統。
其後卻人心不足蛇吞象,竟然恢復帝制,當上了皇帝,被天下人共討之,落得個鬱鬱而終的淒涼結局。
-
5 #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只能說攝政王載豐太年輕,幼稚,沒有政治手腕,沒有能力控制好能相互制約的軍事集團。也沒有能力平衡各方政治勢力載灃太年輕了畢竟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半大孩子,遇到點困難就把國家最高權力推給孤兒寡母乾脆回家不幹了。載灃最大的錯誤是把有軍事實力的滿蒙人員當做異己排斥掉,換上自己人又控制不了局面,如果不是這樣,一個由滿蒙人員控制的強有力的軍事勢力是能夠制約袁世凱軍事勢力的。
-
6 # 青年史學家
實際上,在慈禧太后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計劃的扶植滿族親貴,比如載灃、載澤、鐵良等人都是慈禧太后在位的時候扶植起來的,特別是丁未政潮以後,袁世凱的權力進一步得到擴張,為了限制袁世凱和奕劻一派的權力,慈禧太后開始有意識的扶植滿族親貴進入中樞。慈禧太后死後,宗室權貴勢力進一步加強,攝政王載灃本人就對袁世凱不滿,所以在1909年就找了個藉口讓袁世凱回籍養病去了。
從1909年到武昌起義爆發前,整個清王朝的政壇實際上是非常保守的,攝政王載灃任用了一批少壯親貴,比如他的弟弟載濤和載洵一個掌管陸軍部、一個掌管海軍部。不過這些親貴根本沒有實際的政治能力和智慧,因而在武昌起義後慌了神,最終出來收拾局面的還是袁世凱。
辛亥革命爆發後,並不是滿人當中沒有人出來控制局面。而是檯面上的滿族大臣,不管是中央的還是地方上的都沒有足夠實力來應付局面,載灃當時不過也才30歲。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清廷皇室內部還是非常分裂的,一共分成了七派。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勢必需要一個威權型的人物出來應付局面,這樣的大任最終就落到了袁世凱頭上,當時漢族大臣比較有能力的都已經去世,唯有袁世凱尚健在。而且列強當時也屬意袁世凱,所以袁世凱得以順利出山。
在袁世凱出山後,滿人中還是有些人能夠對袁世凱形成牽制的,比如陸軍部的良弼,鐵良,度支部的載澤等等,這些清王朝的宗室少壯派還成立了一個宗社黨來反對袁世凱,不過隨著1912年1月26日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宗社黨的少壯派迅速瓦解,袁世凱因而得以最終成功逼迫清帝退位。
-
7 # 娛樂新劇情
為什麼辛亥革命時,沒有滿人出來控制局面,反而讓袁世凱竄位了?
辛亥革命,此時清庭的軍隊主力是什麼——新軍。 辛亥革命鎮壓革命的主力部隊就是新軍。1905年5月,北洋六鎮新軍共計兵額近7萬人。到 1911年,總兵力不過13萬人的新軍,袁世凱的北洋系新軍就有7.45萬人,成為新軍的絕對主力。而北洋新軍早己是袁世凱一人之軍隊。
武昌起義,點燃了新革命爆發的引火索。湖北,湖南,貴州等15省份相繼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此時的清庭已失去了半壁江山,實際能夠掌控的則更少。
清庭自鴉片戰爭始,一直受於外國侵略,每次皆以賠款,割地來換取一時的安寧。滿清己失去了在人民中的地位,滿人賴以統冶的力量——八旗子弟,己是一群費物。
北方清庭的權力實際己落入袁世凱之手,皇帝只是一個擺設吧了。就如曹操控制下的漢獻帝,權無權,軍無軍。滿人在中國大地己失去了真正的影響力。
回覆列表
辛亥革命時,慈禧太后已死去三年。慈禧太后死後,清廷已經沒有一個能夠掌控大局,令眾人信服的人出現。而此時,八旗早已腐朽墮落不堪,被全華人民所拋棄。哪怕清廷自己也非常清楚的明白:不改革等死,改革找死。清廷已走進死衚衕,它的滅亡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老舍的《茶館》中有一個很經典的情景,就是兩個八旗子弟在茶館中聊天,其中一個人說,“我看這大清朝啊,遲早要完”。老舍本身是滿人,非常清楚晚清的狀態。從《茶館》可以看出,連滿人中佔絕對多數的中下層八旗子弟,自身都已經對清廷都不抱有希望。
而此時清廷所能依靠的武裝力量:八旗兵和綠營兵,已徹底墮落,毫無戰鬥力。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建立的地方武裝經過數場戰爭消耗,殘存部隊戰鬥力也較弱,不堪大用。唯一戰鬥力強勁的新軍,又多受革命思想影響,清廷根本無法信任。武昌起義,本身就是由湖廣督撫所訓練的新軍第八營率先打響的。
因此,清廷面對辛亥革命後,滿人並非也毫無掙扎。清廷八旗子弟中良弼﹑溥偉﹑鐵良等結成宗社黨,反對清帝退位及與革命政府議和,企圖儲存清皇朝。但當良弼被革命黨暗殺後,宗社黨灰飛煙滅,清廷再無任何指望。
面對辛亥革命武裝起義,數省宣佈獨立,清廷別無選擇,只能依靠訓練了並掌握最精銳的北洋六鎮的袁世凱。而結果我們也都知道,袁世凱趁機與孫中山和談,最終逼迫清廷退位,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民主共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