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袁燦倫

    AB兩地有兩個校準的時鐘,C地離A、B兩地分別是S₁、S₂,C地離A地很近,離B地很遠,S₁<S₂。某t₀時刻在C地發生了地震,地震波速都相同為v,地震波傳到A、B兩地的時刻分別是t₁、t₂,所需時間分別是△t₁=t₁—t₀=S₁/v,△t₂=t₂—t₀=S₂/v。顯然,t₁<t₂,△t₁<△t₂,A、B兩地觀測到C地發生地震這件事並不同時。

    將地震波換成發光,速度換成光速v=c,就是相對論的"同一事件在不同的地方觀測並不同時"。

    這???

  • 2 # 五龍山山舞龍

    當然是同時到達,這是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決定的,"在任意參照系內,物理屬性都是不變的",也就是說,你在封閉的運動車廂裡做任何實驗,都不能測定自己是否運動,當然包括你說的列車中間佈置光源的發光實驗。

    相對性原理是愛因斯坦完全認可的,在他的文獻中都可以看到,其實所謂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正確的翻譯應該是特殊相對性原理和一般相對性原理,就可以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了。

    然而,狹義相對論是有問題的,根源在於光速不變假說,形式上的錯誤在於洛倫茲變換。為什麼說是形式上,洛倫茲變換在數學推導及形式上都沒有錯,而錯在於這一工具本身。打個比方,就如同看一面哈哈鏡,哈哈鏡本身並沒有錯,它完全符合光的反射性原理,但是我們看見的卻是一幅離奇古怪的畫面,它並不能反映真實的世界,所以說我們用的工具是錯的。

    具體錯在哪裡呢?解釋類似狹義相對論問題,只要你明白了"XXXXXX"和"YYY"兩個事情,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但是目前答案尚未公佈。請查閱我的相關文章,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 3 # 墨子方陣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也就是就是“狹義相對論”一文中,就提到了時間膨脹、長度收縮效應。

    其實這種想法很早就在愛因斯坦的腦子裡有了萌芽!早在16歲時他在書本上看到光是一種電磁波,並且傳播速度很快,他就想過如果自己追著光跑會看見什麼呢?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到,小時候的一個小小的好奇心,也許就會帶領我們發現重大的自然科學奧秘!

    那麼,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在運動中的火車中間分別向車頭和車尾各發出一束光,會不會同時到達呢?

    答案是:

    會同時到達,但是,這是火車上的觀測者所看到的。不會同時到達,光首先到達車尾,然後到達車頭。但是,這是地面上的觀測者所看到的情況!

    不過,不管在哪裡觀察,我們必須認為光速是不變的,也就是,光速不會由於參考系發生變化而變化。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

    我們從火車中間同時向車頭和車尾分別發出一束光。

    火車上的觀測者看到的是,光走到車頭和車尾的距離是相同的,速度也是相同的,所以所用的時間也是相同的。地面上的觀測者觀察到的情況是,光到達車尾的時間短,到達車頭的時間長。

    因為火車在向前行駛,所以朝著車尾方向發出的光與火車是相對運動的。

    而朝著車頭髮出的光與火車是同向運動的。

    所以,向車尾發出的光相對速度大於向車頭髮出的光。

    在路程相同的情況下,用速度公式V=S/t很容易就能得出,光到達車尾的時間小於光到達車頭的時間!

    所以是光先到達車尾,後到達車頭。

    不過這是理想情況,現實生活中,由於車速相對於光速太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我們根本觀測不到這種現象。

  • 4 # 天澤方圓之楊春順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只要明白光只對宇宙空間中的絕對靜止系其速度才是恆定的,那麼這些問題也就全部迎刃而解了。

  • 5 # 語境思維

    問題關鍵是:光的定義究竟是什麼。事實上,這個定義在基礎物理學,迄今依然不清楚。

    有人說,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電磁波。那麼,光子的半徑(r)是多少?鬼知道?

    其①,光源的本質是運動的電荷,尤其是核外電子。光的源動力是核電荷(Ze⁺)的向心力,也可以是洛倫茲力或庫侖力。另外,從原子內空間逃逸的電子,核反應釋放的等離子體,運動的物體,也都是光源。

    其②,光源的運動擾動真空介質,真空也叫真實空間,是一種不含亞原子的場介質。場介質具有吸能載波傳力的三大功能。光不是光源發射出來的,而是光源擾動了場介質產生的徑向推湧現象,這很像一石激起千層浪。

    光速推湧的關鍵是:場介質的每個小區域,不妨看作一個光子漩渦體,只在本地震盪,沒有位移,可作為絕對參照系的零點座標,因而有了真空光速恆定不變的說法。

    換句話說,只有在真空環境,並以此環境任意一點作為測量基準,光速不變的命題才成立。而地球與地球場空間之間是相對靜止的,故也可以把地表上的任意一點作為測量基準。

    其④,所謂場效應,是指實體光源所含電荷的運動,必然擾動真空場,場則承載了電荷的位移動能,變成了推波逐浪的輻射動能。其動力學方程,½m₀v²=hc/λ,也叫場效應方程。

    例如,在原子光譜的精細結構中,典型的電磁波是基態電子以v=αc=2.2×10⁶米/秒震盪的紫外線:λ=2hc/m₀v²=90奈米。

    又如,質量為10克子彈以v=1000米/秒運動,所含核外電子也隨同該速度v擾動場介質,所激發的電磁波波長:λ=2hc/m₀v²=43.7釐米。屬於無線電釐米微波。

    天體與粒子,皆有自身旋轉的場空間

    既然光是一種場效應,那麼就必然要考慮光源所在的場空間。那麼有問題:地球的場空間有什麼特性?是靜止的?是旋轉的?是彎曲的?

    一方面,地球大氣層中的空氣分子,之所以漂浮在地球的場空間,是因為空氣分子受到的地球重力與場效應力處於動態平衡。

    另一方面,地球大氣層空間,總是隨著地球一同自轉(v₁=466米/秒)與公轉(v₂=30千米/秒)。

    地球擁有隨同自己旋轉的場空間,場空間的運動速度是v₁與v₂的向量和,注意到v₂>>v₁。

    太陽也有自己旋轉的場空間,原子核與核外電子也各自擁有隨同自己旋轉的場空間。

    可以有公理:天體與粒子皆有隨著自己一同旋轉的場空間,即:空間是旋轉的。

    可見,車廂內空間,是地球場、太陽場、火星場、車廂粒子場的疊加空間,似乎非常複雜。

    但是,根據萬有引力F=GMm/R²的質量乘積與距離反比平方效應,只有地球場佔據絕對優勢,其它的場空間效應皆可忽略不計。

    中心(O)光源照到車頭(A)與車尾(A")是否同時,取決於車內場空間,與車速無關

    由於車內空氣分子在空間佔比極少(0.1%),不管車廂是否封閉,即不管是否有車外氣流湧入車廂,不會發生康普頓散射效應,故我們可以假定:空氣光速=真空光速。

    由於車內的疊加場空間,只有地球場空間佔絕對有優勢,故可以設定:車內場空間=地球場空間。換句話說,光源在車內的場效應與在車外的場效應是相同的。

    因此,可以認定,從本題的O點光源向車頭A與車尾A"的場效應是等效的,而OA≡OA",各自光速也相等,即:v=v"=c,故光程所需的時間相等:OA/c=OA"/c。即車廂中點光源發光將同時到達車頭與車尾。

    另外,請讀者注意:對於離地球足夠遠,例如在拉格朗日平衡點之外的觀察者來說,地球上的車燈直射的光柱是在隨著地球自轉與公轉做全域性性旋轉。

    結論:

    空間中的任何區域,都是不同天體各自旋轉的場空間的疊加空間,光在真空只走直線,即便有康普頓效應,光的走向寧折不彎。

    Stop here。物理新視野與您共商物理前沿與中英雙語有關的疑難問題。

  • 6 # 淡漠乾坤

    首先,祝網友和粉絲們2020年新年快樂,心想事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捨不得放開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