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關於人與人之間是怎樣相互影響的這個問題,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用社會心理學的知識進行解答。

    首先,我將社會影響分為四大類來進行一一闡述,分別為從眾、說服、服從、群體影響。

    一、從眾

    一個人在大街上跑,有無聊的人看到覺得有趣,便跟著跑;然後有好奇的人想知道出了什麼事,也跑了起來。如此不斷有人加入,不一會兒,整條街上的人都跑起來了,這種行為叫從眾。

    從眾是指個體在社會團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從眾大抵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為順從,一種為接納。

    關於從眾,心理學家阿希(S.Asch,1951)關於線條判斷的從眾實驗最為著名。

    被試7人一組,其中6人是實驗助手(即假被試),第7人是真正的被試。被試的任務是,在每呈現一套卡片時,判斷a,b,c三條線段中哪一條與標準線段x等長。實驗開始前幾次判斷,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從第7次開始,假被試(助手)故意作出錯誤的選擇,實驗者開始觀察其被試的選擇是獨立還是從眾。面對這一實驗情境,真被試在做出反應前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問題:是自己的眼睛有問題,還是別人的眼睛有問題?是相信多數人的判斷,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在確信多數人的判斷是錯誤時,能否堅持自己的獨立性?

    阿希從1951年開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複這項實驗,結果發現:

    1.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試始終保持獨立性,無從眾行為;

    2.約有15%的被試平均作了總數四分之三次的從眾行為;

    3.所有被試平均作了總數三分之一的從眾行為。

    一般認為,發生從眾行為是因為個體在群體中受到資訊上和規範上的壓力。

    (1)資訊壓力:經驗使人們認為,多數人的正確機率比較高,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 由於缺少參照構架,就越發相信多數人,越從眾。

    (2)規範壓力:群體中的個人往往不願意違背群體標準而被其他成員視為越軌者,害怕與眾不同而成為“一匹離群之馬”,遭受孤立,因此採取多數人的意見。

    總體上說從眾是為尋求行為的參照、對偏離的恐懼、以及受群體凝聚力的影響。

    二、說服

    說服是一種改變他人態度的有效辦法。在態度改變的過程中,被說服者首先要學習資訊的內容,在學習的基礎上發生情感轉移,把對一個事物的情感轉移到該事物有關的其他事物上。

    通常說服效果受以下幾種因素影響:

    2.說服資訊的因素:說服資訊中所提倡的態度與被說服者原來持有的態度之間的差距、說服者資訊喚醒的恐懼感、資訊的呈現方式等。

    3.被說服者的因素:人格特徵、心情、捲入程度、自身的免疫情況、個體差異等。

    4.說服的情境因素。

    三、服從

    服從是指個體在社會要求群體規範或他人意志的壓力下,被迫產生的符合他人或規範要求的行為。

    說起服從,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吧!“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這句話的影響程度恐怕早已在大家心中將軍人與服從形成聯結性的條件反射了吧。但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的服從也不少哦。例如在學校中有對老師的服從;在工作中有對領導的服從;在家中有對父母的服從。

    那麼通常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的服從行為呢?

    1. 命令者的權威性

    2. 他人支援與服從

    3. 執行者的個人特徵

    4. 行為後果的反饋

    四、群體影響

    群體影響是指兩個或多個人互動並相互影響。

    群體影響大致包含2種方向,一種是社會助長,一種為社會干擾。

    1.社會助長

    社會助長是指人們在有他人旁觀的情況下工作表現比自己單獨進行時好的現象。

    可用兩種效應解釋這一現象:

    結伴效應:人們結伴活動時,會感受到一種刺激作用,從而提高活動效率。

    觀眾效應:他人在場,即使不參加同樣的活動,只是作為觀眾也會促進個體活動的效率。

    2.社會干擾

    指他人在場,反而會使工作效率降低。

    (1)社會懈怠

    也叫社會惰化,在團體中,由於個人的成績沒有被單獨加以評價,而是看作一個總體時所引發的個體努力水平下降的現象。

    社會懈怠的現象不僅在社會情境中會出現,也會發生在人們完成認知任務的時候。它還是一種跨文化現象,在集體主義中,社會懈怠沒有個人主義強。

    關於社會懈怠產生的原因:

    A:優勢反應強化說

    B:干擾-衝突模型

    該模型認為他人的存在會產生兩種相沖突的注意趨向:關注觀眾和關注任務。這種衝突能增加喚醒水平,而喚醒是增加績效還是降低績效取決於該任務所要求的反應是否是優勢反應。

    (2)去個體化

    個體喪失了控制從事與自己內在準則相矛盾行為的自我認同,從而做出來一些平常自己不會做出的反社會行為。

    去個體會表現為個體責任感的喪失和對團體行為的敏感度增加,通常是由於匿名性和自我意識降低而產生。

    (3)群體思維

    也叫小集團意識,是指在一個高凝聚力的團體內部,人們在決策及思考問題時由於過分追求團體一致性,而導致的團體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不能做出客觀實際的評價的一種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常導致災難性事件的發生。

    通常這種影響比較容易發生在由強有力的領導帶領的團體和凝聚力極高的團體中。

    (4)群體極化

    “冒險轉移“即群體決策一般比個人單獨做出的決定更激進。

  • 2 # 夜闌靜語

    你好!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有一定的道理吧,但凡事無絕對。

    1、小孩子剛開始學說話的階段,爸爸媽媽的言語,動作,他都會跟著學,還用大人的語氣說話。這個時候小孩子需要不斷認識這個世界,但還分不清好與壞,如果聽到不好的話也會學。

    2、到學校剛做學生的小孩子會學老師或同學的語氣講話,回家還給爸爸媽媽表演一番。

    3、等一個人有了是非觀念的時候,他會刻意控制自己,不去學那些不良的話和做不合規矩的事。

    4、即使長大了,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敬重的人,長期合作的夥伴,要學習他優秀的地方,在一起的時間久了,說話方式,辦事方式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一些,所以有的人會產生默契。

    5、一個人無非是受家庭、親屬、鄰里、朋友、同學、同事的影響,當然這影響有好的也有壞的,只有自己去甄別。

    6、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給人營造一個溫馨怡人的環境,那麼學習、生活和工作就會充滿幸福感,不過這是很難得的。在實際的生活中,總是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7、簡單來說,一個人處於積極的生活環境往往會成為心態積極的人,他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做事有好心態,有了主意會得到大家的鼓勵,讓他試一試,即使失敗,也不容易喪失鬥志,反而增加了經驗。

    8、如果一個人處於消極的生活環境,做出一個決定,馬上有人提出意見,說這個想法不可能實現,久而久之,自己也沒有了主意,失去自信,失去改變自己的機會,害怕失敗,不願意主動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也總是想著在眾人面前展現它,可一些不經意的不良的小習慣卻總是被人注意到,所以要想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自己的言行舉止也要時時注意,童言無忌,特別是在小孩子面前,舉止優雅,說話有分寸,顧及他人感受的人到哪裡不會受到歡迎呢?自己也要做那樣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背後說老師壞說傳到了老師的耳朵,老師會對自己的孩子打擊報復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