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門不帶刀
-
2 # 草民嘚吧嘚
劉備至少三次前去草廬請諸葛亮出山,三次拜訪中至少見到諸葛亮一次。
劉備和諸葛亮各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第一階段:劉備訪賢,未必衝諸葛亮而去(此時諸葛亮沒有名氣),是徐庶離開劉備後推薦諸葛亮給劉備。以三國演義之說“徐庶回馬薦諸葛”,通風報信與諸葛亮。劉備和諸葛亮雙方都做好了心裡準備。
第二階段:雙方彼此試探,如徐庶所言“諸葛亮10倍才於我”,劉備聽了心裡發癢,決定前去訪賢,諸葛亮為試探劉備的誠心,故意迴避,相反安排了一些列前奏,故弄玄虛,劉備三顧茅廬的途中遇到農民唱歌,遇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司馬徽等,透過他們所言得知諸葛亮非等閒之輩,更加堅定了劉備的信念。
第三階段:隆中對,經過前兩次的側面考察,調研,劉備決定要”面試”諸葛亮,而諸葛亮也要“考驗”劉備。
一番客氣後,諸葛亮開門見山,問劉備“願聞將軍之志氣?”劉備說打官腔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奸臣當道,國家蒙難,我想為民做主,怎麼辦?(君謂計將安出?)諸葛亮直言不諱,拿出地圖,給出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諸葛亮早有準備),令劉備折服。跟劉備說:眼下顧不得國家和人民,先弄一塊地盤,扎住腳跟,再圖之,如果搞的好,我們就不斷擴大,最終一統天下(”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如果搞不好,我們就呆在此處,守住自己的地盤,往後再看,起碼有自己穩定的地盤了,做獨立王國。
依次推測,劉備至少三次去請諸葛亮,前幾次沒有見到,見到後相談甚歡,感覺很好,又去了好幾次,雙方終於如願。
-
3 # 初心如舊
劉備三顧茅廬,是去了三次,見了諸葛亮三次,還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諸葛亮?
這個應該就是三國演義中,精彩描述的那樣,劉備先後三次拜訪,前兩次都吃了閉門羹,只路遇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以及諸葛亮丈人黃承彥,無奈悻悻而歸,只有最後一次,才真正見到了諸葛亮。理由是 :
第一,如果去三次,見三次,那分析天下大事,籌劃發展方略,重要建議意見等,估計第一次去,劉備就會了解,時間如果不夠,劉備可以留宿一晚甚至兩晚上,問題就解決了。後面還反覆去,最大可能就是,諸葛亮不願意出山。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一而再、再而三地糾纏,雙方會很尷尬、難堪,雖然這可能是,劉備表示誠心誠意,但有點死乞白耐的樣子,不免讓人厭煩,實際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第二,如果是以上提到的,諸葛亮不願意隨劉備去,那麼,劉備第一次和諸葛亮會談後,離開時,劉備如果還打算再會諸葛亮,不管諸葛亮願意不願意,為防止走空錯過,劉備一定會主動提出預約,要是諸葛亮真心不想去,那麼,第二次劉備絕對見不到諸葛亮,諸葛亮只要隨便使點手段,都會讓劉備白跑一趟。
第三,從三國演義描述看,劉備第一次去隆中,是農民春耕時節,第二次是隆冬季節,大雪紛飛,黃承彥身披裘皮鶴敞,踏雪而來。第三次已經是跨年度了,這說明劉備駐守新野,責任重大,軍務繁忙,是打聽訊息,比較有把握時,才去隆中的,不是隨意就去。如果第一次見到諸葛亮,人家不想來,你這麼沒完沒了上門,不是騷擾是幹啥?
第四,從諸葛亮一生行為看,應該是一個實誠人,如果真心不想跟劉備去當官,那就會第一次真心實意告訴劉備,而且,諸葛亮高手朋友很多,比如龐統,就可以介紹給劉備,而龐統不似諸葛亮那樣,龐統多次向孫權自薦,但孫權忌諱龐統太難看,不願意用。連劉備開始也覺得,龐統讓自己不舒服,只是後來知道了龐統貌陋才高,才勉強接納了龐統。所以,諸葛亮沒必要真心向往、卻假意推辭。讓劉備一趟一趟趕往隆中,藉此抬高身價。
綜上所述,結論是 :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裡的三顧,是劉備去隆中三次,只有最後一次才見到諸葛亮,領教了隆中對,明白了伏龍、鳳雛的含義。(006)
回覆列表
但這三次是很有玄機的。個人覺得隆中對的內容:實際上除了給劉備說的三分天下之外還有一個planB——那就是一統天下。諸葛亮應該是做了兩手準備的。
下面請看少校一一分析:
劉備三顧茅廬的細節第一次:徐庶被曹操搶走了,劉備如喪考妣。徐庶在臨走之前給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備馬上收拾東西,準備請諸葛亮出山,這時他遇到了司馬徽。司馬徽說了這樣一句話:“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意思就是說,劉備雖然是個好主子,但是諸葛亮如果投奔劉備時間不對,太可惜了…),這其實是對諸葛亮跟了劉備後的悲慘生活埋下了第1個伏筆。
劉備第2天就帶著禮物來到了隆中(襄陽)(請注意,這一次是帶著禮物來的),門童說諸葛亮出去了。(我們有理由相信,因為劉備是突然造訪諸葛亮真不在家),這是劉備犯了第1個錯誤:他對門童說,你告訴諸葛亮,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益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劉備把自己所有的官職一一報了個遍。
門童也不是吃素的,就說了一句太長記不住。劉備馬上就說,你就告訴他劉備來了。
第二次:又過了幾天,劉備使人探聽孔明已經回家,他便和張飛他們又來了(請注意,這一次是沒帶禮物來的)。門童說,先生在堂上讀書。說明諸葛亮確實在家。但出來的卻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然後諸葛均就說:“昨天我哥和崔州平相約已經出去玩去了”這是明顯的睜眼說瞎話。
然後劉備問了諸葛君一句很重要的話:“聽說你哥哥熟讀軍略,每天都在看兵書”這句話讓本來藏在屋內準備出來見劉備得諸葛亮望然卻步。
因為諸葛亮向來是自比管仲樂毅的,他要做的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出將入相的丞相,而劉備這話的定位就是他需要的是一個軍師。所以諸葛亮他就堅決不出來了。
劉備就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重點是下面這幾句話:“望先生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宏略,天下幸甚”(這句話就是這意思是劉備把諸葛亮比成姜子牙張良這樣的國家丞相),事後諸葛亮看到這樣的話,這才決定下一次跟劉備見面。
第三次:請注意第3次劉備拜見諸葛亮的時候,已經過了新年,也就是說時間最少過了三個月到4個月。劉備他們從新野騎馬,趕到隆中,我們估計需要3~4個小時,所以劉備他們到的時候到隆中的時候,時間大約是中午12:00. 。而這個時候諸葛亮還在睡覺。據三國演義記載,劉備在草廬外最少等了兩個時辰(也就是4個小時),這一點,從諸葛亮的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也能看出來。時間大約是下午4:00~5:00.
然後高潮來了:高潮1:諸葛亮說:“昨觀書意,足見將軍憂國憂民之心“。請注意,諸葛亮所說的那那封信是劉備在4個月前寫給他的,他說昨天才看。
高潮2:諸葛亮問劉備的志向“願聞將軍之志”
劉備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劉備這個時候說他想光復漢室)諸葛亮馬上就給出了三分天下的對策。
高潮3:隨後諸葛亮讓童子取出了一幅畫軸,上面是西川54州的圖形,重點是最後這一句:“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成鼎足之勢後,然後可圖中原”劉備當時沒明白諸葛亮這句話的意思:可圖中原不是為了光復漢室而是為了一統天下。
但劉備沒有說出一統天下這樣的話。所以諸葛亮準備的plan b一統天下的計劃並沒有跟劉備說。
最後諸葛亮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看上去一片君臣相攜的美好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