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絲路前哨
-
2 # 大方妹幾
日本厚生勞動省和文部科學省18日公佈的調查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1日,日本有就業意向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達98%,創下1997年該資料開始統計以來的新高。日本媒體評價這種現象為對大學生有利的“賣方市場”。截至3月31日,有就業意向的高中畢業生就業率為98.1%。文部科學大臣林芳正對此表示,職業教育的發展是其要因之一。
不但日本有就業意向的畢業生的就業率高,日本社會整體的就業率也非常高。高就業率低失業率是因少子化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減少所造成的嗎?直觀上來看這樣的觀點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勞動力減少時經濟產出會減少,這可以解釋經濟為什麼不景氣,但如果說是勞動力的減少造成失業率的下降,那麼失業率的上升是不是也可以解釋為勞動力過多呢?下面試圖從另外的角度來作出解釋:
勞動者在出賣勞動力的過程中,只要工資的效用(需求的滿足)大於勞動的負效用(辛苦和受累),勞動者便會願意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如果工資的效用小於勞動的負效用勞動者則不會願意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工資的效用增加時,勞動者所願意付出的勞動會增加,自願失業會減少。工資的效用減少時,勞動者所願意付出的勞動會減少,自願失業會增加。
工資的效用增加,並不一定是工資水平的提高。因為工資(商品)的效用取決於其邊際效用量,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一個麵包給一個餓著肚子的勞動者帶來的效用,與給一個吃飯問題有保障的勞動者帶來的效用是不一樣的。給前者帶來的效用要大於後者。也就是說,一定實際工資的效用取決於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滿足程度。
相比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億國民皆中產”,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日本的中產階層日益萎縮,貧困人口越來越多。養老金等社會福利待遇被不斷削減,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滿足程度在不斷降低。基本生活需求保障滿足程度的降低使得工資的效用增加,勞動者所願付出的勞動大量增加,這樣就業率看起來就極高。
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消費需求的增長會越來越困難。因為占人口多數的窮人的收入增長緩慢,而收入快速增長的少數富人的消費又是有限的。勞動供給的增加只是為少數富人提供了更多的勞務服務,並沒有依靠資本創造更多的其它財富。這樣經濟增長緩慢,就業率也會上升。
也許這才是日本社會在經濟不景氣時出現高就業率的真相。
-
3 # 日本二三事
我也看過了其他答主的回答,大多也是都以“日本就業率”高為前提進行回答的,但是卻有些答非所問。日本畢業生就業率97.6%的數值,我不知道題主是在哪裡看到的。因為統計的時間不同,其結果也不同,從你的數值來看,應該是日本4月1日前後統計的資料吧。另外,日本年輕人那麼好就業嗎?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並非如表面所看到的那麼簡單!日本釋出的就業率統計,是有一定貓膩所在的!
日本的就業率上圖是日本平成27年入學的人畢業後的就職率,今年是令和元年,但5月份之前還是平成31年。上面是有四個折線圖,分別是2月1日、4月1日、10月1日和12月1日的統計。其中最高的,則是4月1日的統計,能夠達到96%的內定率(內定:基本上就算是就職了,企業已經發了OFFER)。但是最低的則是10月1日的就職率,這其中又有什麼區別呢?
在日本的時候,經常也能夠聽到日本朋友說最近陷入了就職難,但是每次看到資料,都是高達90%以上的就職率,確實有些吃驚。實際調查以後發現,日本所釋出的就職率是4月1日(日本新學期的開始)當時,還在找工作的人中,就職的人所佔的比例。怎麼理解這句話呢?簡單來說,統計資料的時候,是在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其中不包括:繼續升學、回家幫助家庭、參加公務員考試等畢業生。實際上,到了新學期的4月1日,還在找工作的人原本就不多。日本找工作一般都喜歡要“新畢業”的學生,如果是畢業兩年以上還未找到工作的人,在後續找工作時很不利。所以,如果到4月1日之前還未就職或者當年壓根無法就職的人,故意會留級或者考研究生又或者考公務員等。而這些人,不會計入就職統計的人數當中!
所以,題主所講的97.6%的數值,並非不可信,但是不能夠全信。還有很多人想要就職但找不到工作的,這個數值可以作為日本就職情況的一個參考,可如果只是看著這個數值就認為日本就職率很高,那就大錯特錯了!
上圖是從1999年到2018年的大學生去向分析圖,紅色部分是選擇就職的大學生。2018年的時候,選擇就職的人佔據了77.1%,也就是說這個數值才接近日本的大學生就職率。不過,即便是大學生就職,其中也包含有“正式”和“非正式”等工作,瞭解一下即可。
結束語這個問題能夠告訴我們,不要被“公佈”的數字所迷惑,知道其原委才可辨別真假。另外,中國所釋出的數值,其實其中也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這裡就不再具體闡述了。總之,哪國的年輕人,現在都不容易,這點是一致的!
《德國老闆:加班?不可能!1年至少休息150天》
《在日本生孩子的中國媽媽講述:日本的好與壞!》
《日本人一生的工資,有三分之一要交給國家!》
回覆列表
“97%就職率”
在此之前,我們需先釐清日文中,「就職希望率」及「就職率」這兩者間的差異;就職希望率指的是「畢業後有意就業的大學生人數比」,而就職率指的則是「有意就業者實際就業的人數比」。
也就是說,97%的就職率,代表的是有工作意願的大學畢業生,實際就業的人數比。
從圖1,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大學生近年就業率變化的三個重點,分別是「日本大學生就職率的穩定性」、「景氣迴圈影響的變化性」以及「就職活動形式的政策轉變」。
日本大學生就職率的穩定性
97%已將日本大學生的就職率推往新高點;然而在過去的十年裡,即便是2011 年的最低點,也仍有91%的就職率。
在眾多因素的揉合下,日本大學生能保有就職率的穩定性,其主要仍歸因於勞資雙方及政府促成了這般局面。
在日本「就職活動」的文化裡,大三學生開始面臨思考未來的就業問題,並參與校內外的說明會;大四則開始投履歷求職,經過不斷筆試與面試混合的迴圈階段,取得內定資格後,方能於春季畢業進入公司上班。也因為求職歷程漫長,政府則將調查分成10 月(面試後)、12 月(陸續放榜)、2 月(畢業前)及4 月(畢業後)四個階段。
另一方面,透過人力仲介公司於每年發表應屆畢業生就職企業的人氣排行榜,除了塑造對於企業嚮往的拉力,亦能理解大學生對於求職選擇的評估與喜好;對此,就職活動的推力與企業宣傳的拉力其帶來的就業穩定性,也引來許多人評論日本企業的保守性與缺乏開拓的精神,這也是日本大學生鮮少將創業納入生涯選項的原因之一。
從圖2 中可以看出,2008 年至2011 年因受景氣迴圈,造成日本大學生就職希望率有遞減的趨勢外,打工兼職率(含未就業就學者)及繼續就學率則有遞增的趨勢;
就職活動形式的政策轉變
回到圖1,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2016年的調查當中,雖然整體趨勢呈遞增上升,但10月線的趨勢則呈現不增反減的現象;對此,其實與2015年日本政府釋出就職活動的新政策有關。
在過去日本的就職活動中,學生從大三12月開始參與企業宣傳活動,並於隔年大四的新學期4月開始參與面試。如此一來,學生在上課期間便和大四就職活動完全重疊,影響和干擾了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因此,政府在大學校方的建議下,提出將企業宣傳活動推延至大三的3 月(即將升大四),面試則推延至大四的8 月,這也是為何2016 年在10 月線的就職率下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