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一書生
-
2 # 吃不胖的杏仁露
水滸傳中,不止西門慶一個人戴花,還有宋江、柴進等許多大人物,在宋朝,男人戴花的習慣跟風流沒有關係,跟出身貧富也沒有關係,只是當時的一種普遍風氣。戴花本是一種朝廷的禮儀,達官貴人後來舉行酒宴時候也加以效仿,再後來流傳到社會一般人當中,便形成了男人愛戴一枝花的現象。
-
3 # 暢讀讀後感
《水滸傳》裡戴花的男人很多,我記得三阮出場的時候,阮小五就戴著花,當時他可不是去風流,而且他也不富貴,我想這可能是宋朝的風氣。
-
4 # 自由史話
在看《水滸傳》的時候,不少人應該注意到西門慶頭上的那朵大紅花了。應該會有人跟我一樣認為這是給輕浮的西門慶一個點綴,但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在宋朝的電視劇中,大官人們的腦袋上總是能看到一朵嬌豔的花朵,就算是顏值抱歉,髮髻上也是要帶紅花的。古代佩戴鮮花的習慣由來已久,但是男人們一般是戴在身上,或者乾脆藏在袖子裡。這是身為直男最後的堅持了。但是到了宋朝為什麼男人們卻紛紛把這嬌嫩的鮮花都戴在了頭上呢?難道真的要跟花比美嗎?
在頭上帶花的風氣最先是在趙匡胤的子孫們。因為趙匡胤是黃袍加身才開始了政權,但是又怕武將們都學他,就開始削弱武將。還留下遺訓,就是不準殺士大夫和上書諫言的人。大家也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於是文官就開始非常的囂張了。宋朝也都開始當風雅人物。帶花的風俗是從宋徽宗開始的。宋徽宗每次出行的時候都帶花,騎馬。而且還給手下的人都賜花。不過賜的是金花。在衣服上戴金花的人才能自由進出。
一朵小小的簪花已經成了上流社會的標誌了,為了照顧民間的一些想法,朝廷就開始在一些重大的節日給官員們發放花。按照品階發,能夠帶花的都是有身份的人。當時的楊萬里因為不夠資格帶花還酸裡酸氣地寫了詩諷刺這種狀況。
在宋朝,被賜花可是大喜事。是值得燒紙告訴祖宗的事情。在《錢塘遺事》中就曾經記載五件事情是最光榮的,被賜花也是其中之一。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政府部門升遷被賜花這件事在百姓中也開始流傳,大家都開始在頭上帶花,甚至這件事還跟風雅沾上了邊,導致後來宋朝社會為愛名花抵死狂。連梁山上的糙漢子們也是常年頭頂鮮花盛開,犯人被釋放的時候也會被賜花。
其實不只是水滸傳裡面,凡是涉及到宋朝的很多小說和影視劇都有這一幕,就像我們的童年經典濟公遊記裡面有一章節,有一個殺豬的他也是這樣。真可謂是不論貧富貴賤呀!
-
5 # 櫻桃菜菜子
我剛看水滸傳的時候也會覺得為什麼男生要戴花,其中特別是西門慶初見潘金蓮的時候,很多人認為西門慶戴花是為了給他後面和潘金蓮有私埋下伏筆。其實真正多少了解過一點宋朝歷史的人會發現,很多男人都會戴花,無論你的顏值怎樣,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如董平,柴進,高衙內等人都有記述戴花,以展示風流倜儻,玉樹臨風的姿態。
其實男人戴花在唐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直延續到宋代,如果說男人戴花是一種時常,那如果受到了皇上的賞賜戴花則是一種榮耀,在宋代男人戴花就好像我們現在男人燙頭一樣,其實都是一種為了美的象徵,只不過時代不一樣人們對於美的感覺發生了變化。
特別是到了宋真宗時期,男人戴花已經由一種普通的習俗上升為一種國家禮儀制度,到達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其實這方便也導致了北宋文人墨客的興起,成就了北宋王朝的百業興盛,其中出現了很多詩人,詞人。如蘇東坡,王安石,司馬光等,成為了開創了新文化風氣的開創者。
-
6 # 黃山茶農偽文藝
大家都知道,水滸傳是發生在宋朝末年時期,當時的宋朝老大宋徽宗很風流,所以他也是當時時尚的引領者。他就非常喜歡帶花,他每次出遊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而且他還要他的大臣們也都帶花。而且根據官職的大小,受寵程度帶的花種類和數量還不一樣。更有甚者,宋徽宗還會指定一些帶花的規則。他賜給隨身的衛兵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真可謂可謂尊卑有序、多寡有數。
當時的梁山好漢,很多人也都喜歡帶花哦。燕青“腰間斜插名人扇,鬢畔常簪四季花”。病關索楊雄絕對跟風流伶俐沾不上邊,也“鬢邊愛插翠芙蓉”。“鬢畔常簪四季花”並不是燕青們的專利,小霸王周通前往桃花村“成親”,小嘍囉們“頭巾邊亂插著野花”,周通本人則“鬢傍邊插一枝羅帛像生花”———像生花就是假花。就連當初的矮腳虎王英也是非常喜歡帶花去找這個找那個美女結婚啊。
西門慶何許人也,那也是地方一豪啊。咱們老大都帶花,那我可不能丟了我西門大官人的臉,必須得跟上不是?而且西門大官人本身就長得很帥氣,再帶上一朵花,是不是一種風流倜儻,一朵梨花壓海棠的感覺呢?再加上王婆的幫忙,你個潘金蓮小娘子還不是讓我手到擒來?哈哈,不說了,我要去會見我家三寸小娘子了。
回覆列表
其實宋代男子頭上戴花是當時的一種時尚,西門大官人也算是當時的潮人,自然要頭上戴花的。(西門慶劇照)
宋朝男人也戴花,鮮花、假花一併戴。男人戴花,唐已有之。不過,不甚普遍。明清時期,偶有為之。唯有兩宋,男人戴花蔚然成風。不信,回頭再去讀一遍《水滸傳》,你會發現梁山好漢簡直就是“花團錦簇”:病關索楊雄,“鬢邊愛插芙蓉花”;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而劊子手、滿臉橫肉的蔡慶,生來愛戴一枝花,於是人家乾脆叫他“一枝花”蔡慶……(一枝花 - 蔡慶)小說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大宋民間敢如此肆意地戴花,當然是有官方的時尚潮流在前面引領。其中最具時尚標杆作用的當數風流君主宋徽宗。宋徽宗每次出遊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從駕的臣僚、儀衛,也都賜花簪戴。宋徽宗不僅崇尚戴花,還要制定一些規則,他賜給隨身的衛兵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男人簪花發展到宋朝,幾近極致。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等級的象徵。在宋代重要的史料筆記《鐵圍山叢話》裡,對此有詳細的記錄。每逢重大節慶,例如郊祀迴鑾、宮廷會宴和新進士聞喜宴等,皇帝都要賜花給臣僚。皇帝賜給臣僚們的簪花還分品位:生辰大宴又有遼使在場時,用絹帛花;春秋兩宴,用羅帛花;陪同皇帝遊玩的小宴,則用滴粉縷金花……賜花時,還按官員的品階決定多少。可謂尊卑有序、多寡有數。(宋徽宗畫像)
“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這是詩人楊萬里的戲作,而我卻從中看到一個被花海浸泡、淹沒的大宋王朝。兩宋的國情似乎確實有別於前後朝,那就是以文治國。這是大宋開國皇帝、出生於傳統武將門庭的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方針。為了讓後世子孫徹底貫徹他的精神,他還留下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遺訓,並將其刻在一塊石碑上,藏於深宮密室。每當新帝即位時,一個秘密儀式便是恭讀遺訓。密室只有皇帝可以進入,因此包括重臣都不知道“石刻遺訓”的存在,直到宋太祖死後150年,汴梁被金兵攻陷,皇宮遭到蹂躪,這塊石碑才被發現。
宋太祖留給子孫的遺訓是什麼呢?“不得以言論之故,處死士大夫。”遺訓只有兩句,這是其中之一。試想一下,一位君王在安排後事時,該有多少千叮萬囑的事啊,可宋太祖偏偏留下了這麼一句,可見他有特殊用意。或許他認為,文人再怎麼胡說八道,也不會扛槍造反,所以儘可以讓他們自由發言。不管怎麼說,這個遺訓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文人揚眉吐氣,翻身做主。宋人爭做文人,並熱衷於享受生活,崇尚文學藝術。文人氣氛如此之濃,所以很難不把一切事關風雅之事都發展到極致。這其中便包括把原本屬於風情、愛好、習俗的男子戴花,演變成為一個國家的禮制。(宋朝男人頭上戴花)
說到簪花,除了鮮花,宋人還戴人造花。有一種是用琉璃即玻璃製成的,度宗時,宮中即流行簪戴琉璃花,世人爭相仿效。有詩人便賦詩道:“京城禁珠翠,天下盡琉璃。”琉璃——流離,有識之士認為這是“流離之兆”。確實,度宗逝後五年,南宋即告滅亡。這是否可以說是文而誤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