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如流水兮逝如風
-
2 # 歐陽毅澤
以中國史為例,自夏商周三代開始,歷代變法者基本上都沒有好的結局,舉例如下:
1.殷商時,商紂王帝辛改革國家制度,加強宗主國權利,擴張領土,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把商朝勢力擴充套件到長江流域。結果,周武王趁殷商精銳在外,忽而起兵,乘虛而入,經過牧野一役,紂王自焚於鹿臺,商滅周興。商紂王的改革以國家滅亡而終止。
2.東周時期(即春秋戰國),列國紛紛變法圖強,銳意改革,但不少改革者的結局並不美好。
齊國管仲改革,管仲病死於恆公之前,桓公本人患病,被亂臣所禁,餓死宮內。
吳國伍子胥變法,吳王闔閭死,伍子胥被夫差賜劍自刎。
秦國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打下基礎,但商鞅本人被車裂而亡。
楚國吳起變法,成效初顯,吳起便慘遭楚國貴族射殺,楚國變法失敗。
趙國武靈王胡服騎射,結果其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亂中被幽禁餓死。
3.秦朝時,始皇帝焚書坑儒,外修長城,內築馳道,各項變革並舉。急功近利,激起民變,秦國二世而亡。
4.漢時,景帝想限制諸侯,加強中央權力,導致晁錯冤死,七國之亂;武帝時,太子欲行仁政,被冤自殺。
5.隋煬帝創科舉,服外族,創三省六部,修運河,其攻不可不偉,然因暴政急政,導致民變。公元618年4月11日 ,隋煬帝楊廣被令狐行達縊弒於京都。
6.唐朝,因為變革政治制度數次導致內亂,四鎮之亂中數萬百姓遭殃,甘露之變中無數朝臣被殺,甚至於皇帝廢立,都掌握在宦官手中。
7.宋時,仁宗朝慶曆新政以朝臣范仲淹等人的罷免而終;神宗時,王安石變法雖歷時數十載,結果神宗死後新法毅然被廢,王安石革職回家。
8.明時,張居正改革成就斐然,然而其死後新法盡廢,其本人不僅被抄家,而且被掘墳鞭屍。
9.清時,百日維新終以六君子的慷慨赴死而終。
綜上,歷代變法者中,能夠善終的實在是少數。為什麼這些變法者基本都沒有什麼好的結局哪?鄙人思索良久,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1.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利益紛爭導致變革者處處被動,天天被攻擊,無時無刻處在被包圍攻擊的環境之中,稍有不慎便會失敗。
2.變革者是政治變革的犧牲品。說來可笑,變革者一心變革,給國家帶來新的希望和活力,結果自己卻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被侵犯利益者的出氣筒,導致很少有變革者可以善終。
3.變革者力量的弱小。可能有人覺得這句話是在扯淡,但實際上是有根據的,變革者雖然抱緊了當權者的大腿備受重視(有的本身就是最大當權者),但每一朝主張變革的人就那麼幾個,他們的力量與頑固勢力比起來顯得分外弱小。所以,就算變革者本人一時受寵,頑固派暫處下方,但是一但力量對比發生變化,變革者就會遭到瘋狂的打擊報復。
4.古代政治的不良傳統。這個傳統包括:結黨營私,痛打落水狗,雞蛋裡面挑骨頭,站隊等等各種不良風氣。
總之,以上種種導致變革者的下場多數不好。想通了這一點就會發現,還是現在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好啊!以變革為導向,才是迎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送各位一句題外話: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
3 # 申不器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首先為什麼要變法?就是國家內憂外患,內有隱憂外有強敵,如果國家強大就不會想著變法,能變法都是被逼的。強大國家變法,很少有能夠成功堅持下去的,比如李悝變法,吳起變法都是半途而廢,君王死而變法滅。變法大臣要麼死在君王前面,要麼就是叛逃或者被殺。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變法就是觸動貴族利益,他們過慣了無法無天的無憂生活,突然要他們像老百姓一樣安分守己,這幾乎不可能,所以就得拿他們下手,這就得罪了貴族集團,如果不殺貴族,就會得罪百姓,他們會不相信官府,認為言而無信,國家如果失去了對民眾的誠信,就離滅亡不遠了。
接著變法變法,就要動祖宗,也就是開國之君定下的規矩,有些開國之君對那些功臣有過約定,福澤子孫,這樣就對現在變法不利,就會引起朝野動盪,官員必定以此爭鬥,這就涉及到禮,周禮在古代盛行,不論對錯,都死死奉行,這就又得罪了一批人。
再者你變法肯定要在荒蕪的地方遷移百姓,荒蕪之地寸草不生沒人願意去,變法者肯定要用暴力,這就又得罪了一批人。
變法必定要強軍,強軍就要裁軍,裁軍就更會得罪那些將軍,變法者裁他們的軍就相當於奪他們的權,這又得罪軍方。
如此種種,你覺得變法者會不死的慘烈嗎?變法是需要流血,需要勇氣更需要一個開明又年輕的君王,還要有一個更能貫徹表達得繼承者
-
4 # 悠悠華夏五千載
中國古代的變法有很多,但變法發起者往往不得善終,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改革觸動了保守派的核心利益,引發了保守一方對改革者的猛烈反撲和打擊報復,所以自古以來改革者大多下場悽慘。且以商鞅變法為例做簡單分析。
戰國時期,國力不強但野心不小的秦國,是極度渴望強大的!秦孝公繼位後,決心進行改革,意圖強盛。商鞅在看見秦國的招賢令後,由衛國入秦國,並提出了一系列變法圖新的改革舉措,深得秦孝公信任。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獎勵軍工,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工賞賜的等爵制度;重農抑商,獎勵耕織;推行縣制,編訂戶口等。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原有的舊制度基本被廢除,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大發展,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也為後來的秦始皇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出於政治原因以及舊貴族勢力的反撲,誣陷商鞅謀反,百口莫辯的商鞅最後落得個“車裂”的下場,實在讓人痛心惋惜。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但是變法者又在秦國強大後被守舊勢力誣陷、迫害致死,這不僅是秦國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
5 # 孤舟釣江雪
確實如此,在中國歷史上幾次著名變法中,其具體實施者,幾乎都沒有好下場。比如商鞅、吳起、王莽、王安石(罷官)、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戊戌六君子等,概不如此。
這些人沒有好下場,道理其實很簡單。可以看出,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王莽改革、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以及戊戌變法等古代重要的變法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那就是變法的時間往往發生在所在朝代的中後期。一個朝代從建國開始,然後慢慢發展,到了這個朝代的中後期,早就形成了固有的利益集團,而且這個利益集團的勢力必然十分強大。
之所以要變法,就是因為這些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影響了國家的強盛,要麼則是影響了國君的權威,大概如此。
實施變法者針對這個原因,肯定要對症下藥,採取的措施必然是圍繞如何進行利益再分配,既然要進行利益再分配,自然是從既得集團的利益中分蛋糕出來,這就減少了他們的利益。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自然對變法內容及變法者進行百般刁難和攻擊,而國君(或繼任者)一看形勢不對,為了平息眾怒,同時也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只好拿變法者找個替死鬼開刀了。
所以譚嗣同會說出:“古來變法者,哪有不流血犧牲的”這樣的話。最後,用我欽佩的譚嗣同的絕命詩《獄中題壁》作為這段文字的結尾: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回覆列表
變法者很少有好結局的,因為改革觸動的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像這種虎口奪食,既得利益者肯定反抗比較激烈。最早的商鞅變法,商鞅被車裂而死,但是他的改革還是繼續實行下去,算是比較好的結果。王安石的變法也失敗了。張居正的變法他死了也就廢除了,戊戌變法中譚嗣同等仁人志士也都失去了生命。最成功的改革當屬現代中國的改革開放,讓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改善了民生,綜合國力增強。基本實現了周總理提出四個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