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首先說兩句,題主你寫錯字了,伐吳不是“罰”吳,劉備又不是孫權他領導。還有,歷史上根本沒有桃園三結義這一說,儘管確實說他們三人情同手足。

    有關劉備伐吳為什麼滯後兩年的問題,我覺得有這麼幾個因素可以考慮:

    1、實力不足。襄樊會戰前,西線剛剛結束漢中爭奪戰,倉促間發動的襄樊會戰不僅沒有取得戰果,反而丟掉了荊州,這讓本就最弱的蜀漢雪上加霜,短期內根本沒有實力組織一支伐吳的部隊,所以他必須得等兩年,元氣恢復以後才能動手。

    2、政治因素。劉備在關羽死掉到伐吳的這兩年都幹了些什麼呢?稱帝。相比於伐吳而言,做皇帝對於他來說更重要,無論是從整體政治因素還是個人夢想來說都是如此,他和關羽之間的感情確實深厚,但是其實也真沒到可以超乎政治和理想的因素。

    3、內部問題。蜀漢的立國,根基是不牢固的,作為一個三重外來政權,又在其立國根本——荊州徹底淪陷的條件下,劉備作為統治者,必須要安撫好益州這個地方的民生。如果倉促發動戰爭,估計仗還沒打起來,蜀漢內部自己就亂了吧。

  • 2 # 夏普洱

    對於歷史上到底有不有“桃園三結義"這回事?我們暫緩不提,為何在關羽死後劉備過了兩年才伐吳呢?根據當時情況,蜀國剛發動了一場漢中爭奪戰,大敗了魏國,而劉備本身也損兵折將,國內元氣大傷。這次的勝利也離不開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從魏國側背插了一棍子,魏國左右為難之時,偷偷地派使者入吳,勸孫權與魏國結盟,結果孫權在利益面前動了心,相互制衡的決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孫權聽謀士思量,假若蜀國強大,蜀國佔據荊楚之地,又處長江上游,吳國的咽喉都被別人掌握著,倘若有朝一日劉備撕毀盟約,帶兵順江而下,吳國豈不危在旦夕!孫權面對魏國的使者暫允諾結盟,同時孫權修書一封派人送往荊州的關羽,關羽把信一看,哈哈大笑。原來孫權想了個萬全之策,想跟關羽聯姻,成為兒女親家,關羽那裡會贊同,看著劉備大哥統一天下的大業已為期不遠,我那能與你犬輩為親,實則關羽想把女兒關鳳嫁給劉禪,只是還沒到時期。吳國使者碰了一鼻子灰,還捱了頓臭罵,回去如實告之,孫權大怒,鐵定了要奪回荊州,大罵劉備背信棄義,本來要還我荊州,他不但不還,還要奪我二郡。忙召呂蒙,陸遜商議策略,後來關羽疏忽大意,敗走麥城,落在了潘璋手下馬忠之手,孫權急令馬忠斬立決,後世有人說呂蒙私自殺了關羽,實際上是孫權下令才殺了關羽,呂蒙成為了替主子背黑鍋的角色,呂蒙後來也不知犯了何罪,也被孫權誅殺了,可能是與此事有關!關羽能文能武,蓋世英豪,若放虎歸山,必後患無窮,誅之蜀國又折了一員大將,孫權會錯失良機嗎?劉備經歷了幾次大戰,國內物資貧乏,軍隊必須生養休整,按當時的國力兩年就準備好了,也是最快的速度了,吳國實力並不比蜀國差,蜀國必須舉傾國之兵才能討伐,諸葛亮考慮再三,要主公慎重,劉備那裡會聽,一為報仇雪恨,二為奪回戰略要地荊州,另則吳魏已結盟,蜀國有可能受到前後夾擊,如果此時不伐吳則永無寧日。後來伐吳雖敗,但換來了蜀國和吳國重新結盟,兩國相安了幾十年,看來是不打不相識,要武力威懾才能維穩!謝謝邀請!

  • 3 # 史潭新說

    根據《三國志》記載,在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年的時候,關羽被東吳殺死。而劉備卻在建安二十六年七月,才出兵攻打東吳。在這兩年時間中,劉備不去替關羽報仇,他在幹些什麼呢?透過查閱史料,我們可以知道,從建安二十四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劉備陣營都沒有發生什麼重大事情。而到了建安二十六年四月的時候,劉備稱帝了。

    劉關張,曾經桃園三結義,在關羽死後的兩年時間中,劉備為什麼不著急給關羽報仇,而是選擇了先稱帝呢?孫權不僅殺了劉備的好兄弟,而且還搶了劉備進軍中原的一塊重要跳板——荊州。劉備無論是出於為關羽報仇,還是想奪回荊州的心態,他都沒有理由拖到兩年後才去攻打孫權。劉備如此著急稱帝,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透過翻閱史料,我們可以查詢到。再建安25年的時候,也就是關於死後的第二年。曹操因為發兵去世了,同年,漢帝劉協在曹丕的逼迫下,將帝位禪讓給了曹丕。這對劉備來說可不是一個好訊息。劉備這麼多年以來都是以漢室正統自居,都是靠著劉皇叔的稱號,慢慢發家致富。漢帝劉協將帝位禪讓給曹丕,這意味著劉備“匡復漢室”的旗號已經不能繼續用。

    劉備雖然很想去給關羽報仇,但是目前還不是時機。再加上諸葛亮竭力的勸阻他:”你應該先稱帝,繼承漢室正統,如果貿然開戰,手下的文武群臣,可能會出現離心離德的局面。”俗話說的好“要先攘外必先安內”,劉備想出兵攻打孫權,首先得將自己的大後方整頓好。所以在這兩年時間中,在諸葛亮的主導下,劉備終於稱帝。

    劉備稱帝三個月後,便迫不及待地率領大軍攻打東吳。但終究還是因為準備不足,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便大敗而歸。之後一病不起,伐吳後的第二年便在白帝城去世。

    所以說,劉備在關羽死後兩年才伐吳,不是劉備不著急,而是在這中間出了意外才耽擱了時間。

  • 4 # 男人不說難

    不管演義裡是桃園三結義,還是正史裡情同手足的好基友。劉關張三個人的親密程度的確讓很多三國迷佩服。不過,既然關羽死後,為什麼劉備要過兩年才去伐吳呢?這個伐吳,與其說是兄弟義氣,不如說是政治需要找出來的一個藉口。

    首先,劉備集團做為外部勢力,做收取益州集團之後,一直實行酷法嚴政,打壓益州原本的勢力集團。並且在這一階段與曹操集團在定軍山火拼了一戰,定軍山打勝之後,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益州的局勢,在蜀地站住了腳。這個時候,內部穩定了,外部曹操集團也一時間沒有能力和精力與劉備再一次發起爭執。曹操也老了,這個時候的重點不是打劉備和孫權,而是如何穩定曹魏的政權並做好接班人的傳位工作,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段裡,劉備和曹魏集團彼此都以內部事務為主,暫時性的相安無事。

    同時還有一個注意的地方,就是漢中此時,由於張魯選擇了投降曹操。劉備在漢中並沒有佔據多少的地盤,同時也沒有收集到過多的人口,人口已經被曹操遷移走了。劉備在漢中這一地區的出口也被曹操集團堵死。雖然有專家分析由於漢朝時間漢中地區發生過大地震改變了漢中的地貌使得從漢中北伐的道路異常的艱難。不管怎麼說,從漢中出發北伐的設想在這個時間是不理智的,也是艱難的。

    在隆中對的戰略指導下,劉備集團原先的設想是:佔領益州,和荊州,在適當的時機,兩路出發直指中原。而在張魯投降曹操之後,佔領益州,但是卻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從新恢復荊州的北伐出口就是劉備必須要考慮的。畢竟,劉備的夢想還是恢復漢室天下,而不是簡單的佔據益州做義工草頭王,小軍閥這樣的人生目標。

    所以,在關羽死後,時隔兩年的時間裡,劉備一方面穩定益州的內部統治,在確定站住了腳的情況下,就要考慮北伐的夢想,這個不僅僅是劉備的夢想,恢復漢室天下,不僅僅是劉備的任務,也是劉備起家的宣傳口號,同時,也是世人對劉備的一個期待。所以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劉備選擇從新打通荊州通道是劉備集團戰略上必須要做的事情。為關羽報仇,僅僅只是一個藉口。為戰略服務的藉口而已。

    吳蜀兩家名義上的聯盟,劉備孫權都是基於各自的政治目的而考慮時事的。在劉備看來,伐吳是必須的,為關羽報仇是一個合情合理的藉口而已。總不能說我想借道北伐,你孫權讓個路出來行行方便吧?劉備敢這麼說,孫權敢這麼做嗎?打死孫權都不敢相信劉備的鬼話。荊州不只是劉備集團的命脈所在,也是孫權集團的命根子。從孫堅時代開始,就和荊州的劉表集團死磕,不是命根子,孫家幹嘛費那麼大勁?長江上游順水而下直接攻入東吳地界,這個東吳集團時刻都不放心的國土安全問題,劉備再和孫權結盟,孫權也不會輕易放開荊州通道讓給劉備的。所以在劉備集團的戰略考慮下,荊州的這一條路,也只能以戰為主,與其說是為關羽報仇,還不如說是利用報仇的名義實現自己的戰略計劃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超越主人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