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謝小樓

    李商隱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這首《賈生》,是李商隱千古名篇之一。

    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論。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即是賈誼。此詩所寫故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記載,漢文帝把賈誼貶到長沙,後召回長安,文帝在宣室接見賈誼,在此期間,文帝以鬼神之事相問於賈誼。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宣室:漢代未央宮的前殿正室名。

    逐臣:被貶逐的臣子,這裡指賈誼。

    才調:才能、才氣。

    無論:無與倫比。

    此句意為:漢文帝為求賢達,在宣室相問被貶的賈誼。賈誼的的才華真是高絕、無與倫比。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虛:徒然。

    前席:向前移動座位。

    此句意為:夜半時分,文帝向前移動座位靠近賈誼,可嘆的是,沒有問及民生之事,而以鬼神之事相詢。

    詩人詠古喻今,其意有二,一諷當時君王重鬼神之事而輕呼人事;二諷君王不識人才,暗喻自己得不到重用。

    詩用反跌法,前三句句句表現文帝的“求賢”若渴,層層遞進,末句驟然反跌,諷意一目瞭然。

    宋人嚴有翼在其《宋詩話揖佚》中評道:“李義山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雖說賈誼,然反其意而用之矣。”

  • 2 # 惜取軒

    李商隱的懷古名篇《賈生》想來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其詩意也可以這樣理解。

    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承句讚美這位“逐臣”是滿腹經綸、飽含學識的賈誼。看似這樣的賢才遇到明主賞識了,真是幸運啊。

    轉句的情景有了起伏,如果不是“可憐”一詞出現,那場景真的讓人以為文帝向賈誼請教治國良策呢?這個“可憐”即是對事件結果的鋪墊,又是對賈誼命運同情的感慨。

    結句是說結果,原來“求賢”、“虛前席”是問鬼神之事。真讓人大跌眼鏡,而皇帝的本質揭露無遺。那就是昏庸根本不顧民生。

    那麼這首詩便看作是作者為賈誼不得施展治國安民的的抱負深為惋惜。而懷古詩旨在託古喻今,所以作者是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 3 # 弄笛聽雪

    《賈生》是李商隱的一首詠史詩,同時也是一首諷喻詩,其中“不問蒼生問鬼神”成千古經典之句,流傳甚廣。整首詩敘述了西漢廣有才名和卓絕政治才能的賈誼被貶後,被漢文帝召見入京師深夜長談,奈何當時的漢文帝要談論的不是國事蒼生,只是盡問鬼神之事。李商隱以此事成詩來諷喻晚唐當朝皇帝尋仙求藥、不知人善用,抒懷自己鬱不得志的悲苦。

    這首《賈生》我們可以從李商隱的仕途坎坷和賈誼的人物悲劇性中去欣賞感受。

    《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詩題中的“賈生”即“賈誼”,“賈生”是世人所稱。整首詩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李商隱以此典故作詩實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及對君王不能知人善用的諷刺。

    賈誼的悲劇

    賈誼是西漢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後來因遭朝臣排擠誹謗漸漸被而漢文帝疏遠,不久被貶。被貶三年後,漢文帝宣召了賈誼,深夜長談中,漢文帝並沒有和對利國利民之策有政治主張遠見的賈誼談論國事,而是探討詢問鬼神之事。

    這次回到京師後,漢文帝面對當初排擠打壓賈誼的朝臣基本已經遠離朝堂的境況,出乎意料的並沒有對賈誼委以重任,而是封他為自己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幾年之後,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為此深深自責,第二年,年僅33歲的賈誼便在抑鬱中去世了。

    遭遇讒言誹謗,被原本信任重用自己的君王疏遠貶黜,召回之後未擔重任,最後在突發事件的抑鬱自責中去世。賈誼的一生是個悲劇,而造成他這種悲劇色彩的根本原因是早年漢文帝聽信讒言,以及後來在政事上對賈誼的有所保留防備,致使他的才能不能得到最大的施展,最後梁懷王的去世將他最後的一絲寄託抱負也幾乎破滅,最終傷鬱而亡。

    李商隱正是有感於賈誼夫人曲折仕宦生涯,以及最後的悲劇色彩,他引用了賈誼一生中這件漢文帝宣召入京師深夜長談的小事,寫下了這首詩。雖是小事,但諷刺意味和經典特性是足夠的。

    李商隱的懷才不遇

    李商隱少有才名,多次應舉失敗後得中進士,然而這也開啟了他一生的坎坷遭遇,因為,自此他被動的捲入了歷史上著名的晚唐時期的“牛李黨爭”。此後餘生,李商隱將在不斷的仕宦坎坷和朝廷排擠中度過,作為朝廷派別鬥爭的犧牲品,他的才志理想終其一生將無法施展,甚至大多數時候伴隨著他的,是流離困頓的生活。

    李商隱入仕起就開始經歷了種種遭遇,內心的悽愴悲苦也只有自己才懂,所以他藉以西漢時候朝臣的派別爭鬥、君王的主觀偏向帶給賈誼的人生悲劇寫下這首詩,這樣看來,曾居廟堂之高的賈誼和初入仕就開始受累遭遇排擠的李商隱,是有著共同之處的。李商隱借賈誼及賈誼經歷的君王與他“不問蒼生問鬼神”這件事成詩,以此疏解心中抑鬱憤懣,因為內心的真實憂憤,成其經典佳作。

    從歷史的客觀角度看待理解這首詩

    李商隱和賈誼,這兩個時代的人,他們之間有著共同之處,也有著不同之處,在這首詩中,我們要看到二人所經歷的異同,這樣更有助於體會理解詩中涵義。

    值得一提的是,賈誼短暫的一生的確經歷了宦海浮沉,但是漢文帝始終並沒有徹底疏遠棄之,對於賈誼,他的才學還是被漢文帝欣賞的。《賈生》這首詩中所言之事的確是漢文帝作為一個君王的不妥之處,也是賈誼的一個悲劇縮影,但是賈誼的政治主張漢文帝雖然也有駁回,其中也是採用支援了很多的,可以說賈誼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在整個漢文帝朝乃至整個王朝的長治久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李商隱時期,在他入仕到去世的整個時期,是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為帝時期,其實在唐王朝整體國運日衰的情況下,這三位皇帝是屬於勵精圖治,選賢舉能的君王型別的。他們除了和唐王朝多數皇帝一樣愛尋仙求藥外,在國事理政方面並不是昏聵無道,任用奸匿朝臣及宦官之輩。然而在安史之亂近百年之後,加之在這三位皇帝之前兩位唐皇帝的昏庸無為下,整個唐朝已是世風日下,難以迴天了。

    所以李商隱的遭遇並不能說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皇帝的昏庸,而是他在捲入“牛李黨爭”後所遭受的排擠不公,因這個原因,他根本無法獲取高階官職,也根本無法近皇帝博取施展才能的機會。但是因為整體國運的衰退,在這種衰退下又因為朝堂本身的盤根錯節,李商隱終受其害,導致了一生的悲劇。

    歷史在大多數時候有個規律,往往在盛世時,朝堂環境相對簡單清明,而越是國運衰微之時,朝堂環境就會相對複雜汙濁,李商隱便是身在衰敗的王朝中複雜汙濁的朝堂,入仕起便捲入漩渦而致一生困頓不堪。

    再回到這首《賈生》,李商隱借賈生抒懷自己的鬱憤,諷刺了君王的昏聵,但我們不要將此詩表面的意思對號入座在賈誼以及李商隱所處朝代的真實的國事民生環境中,而應該客觀辯證的去看待體會這首詩,最重要的是體會李商隱內心對於抱負、朝堂、君王以及自己的遭遇產生的抑鬱不甘的複雜情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毛豆可以用什麼方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