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申不器

    我只能告訴你仁義而不智是君王大忌。而宋襄公就是這樣的人,仁而不智,而且仁慈不是對敵人的,對敵人的仁慈是對自己的殘忍,他的愚蠢讓自己失去了問鼎天下的機會,也失去了自己的國家,如果不是宋襄公的一意孤行,宋國或許是另一個下場。所以,宋襄公不是仁義,而是愚蠢

  • 2 # 妖大就是仙

    對宋襄公毛主席評價其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可笑的宋襄公面對強楚戰於泓陽時竟然建大旗於輅車,旗上寫“仁義”二字。在兩軍對陣時,楚軍需渡水攻宋,半渡時是最佳攻擊時機,可宋襄公不採用大,將軍公孫固之策,放過了最好取勝機會。最後戰爭結果,楚獲全勝,宋兵死者甚眾,宋襄公身被數創,右股中箭,不能起立。宋華人都譏笑襄公,可襄公聽到後,嘆曰:“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意思是不殺死受傷的敵人,不捉上了歲數的敵人。

    最後宋襄公死於箭傷。而實則死於蠢豬式的“仁義”。

  • 3 # Lingting1314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而且是位仁義的君主,在我看來,宋襄公簡直就是一位可愛的逗比。(一)當初,宋襄公的老爹宋桓公指定他為接班人時,他一口回絕了,理由是按照長幼順序來說,這個班應當由他哥哥目夷來接。

    不管是出於真心也好,客氣也罷,反正宋襄公仁義的好名聲算是落下了。

    這個橋段,讓我想起了數百年之後那個小盆友孔融,他是不因為讀了宋襄公的故事而深受啟發,從而做出了讓梨的舉動呢!

    不過人家目夷很知趣,知道自己是爹的小老婆生的,不想摻乎這事兒,就自費出國旅遊去了。

    直到宋襄公順順當當從爹手中接過大權,目夷才回國。

    在春秋時期那會兒,不想霸主的國君就不是好國君,當時的霸主是齊桓公小白,宋襄公是他的超級粉絲。

    他覺得小白老牛逼了,看誰不順眼兒,一個眼神過去,對方都有滅國的危險,因此立志要成為像小白那樣的人。

    去,當然得去了!這麼重要的場合,自己作為宋國的扛把子,怎麼能不參加呢!

    再說了,這是抱著小白大腿往上貼的大好機會,說不定還能學些稱霸的必殺技呢。

    沒想到這次來著了,在結盟會議期間,齊桓公曾拍著他的肩膀說,我看這位兄臺才相貌堂堂,日後必成大器,如果那天我掛了,齊國的太子昭就託付給兄臺了。

    也許人家小白當時也就是客氣一下,沒想到宋襄公拿著棒槌當真(針)了。(二)在晚年,稱霸一世的齊桓公,因為寵信三個奸臣,結果落個被餓死皇宮的下場。

    宋襄公一看,立馬帶著一票小弟趕到齊國,去幫公子昭,一是當年小白有交待,二是自己可以趁機露露臉,展示一下宋國的實力。

    可惜的是,他全然忘了小白上次組織結盟時,各位老大達成的協議其中一條是,不得干預他國內政。

    這樣一來,別國的扛把子不幹了,對他充滿了鄙視,你宋襄公算老幾,人家齊國的家事兒憑啥你去摻乎。

    因此,後來陳穆公又聯合齊國搞了一次結盟,直接把宋襄公晾到了一邊兒。

    宋襄公一看,自己好心落了個驢不願意,牛脾氣上來了,不讓我參加不是,不稀罕,我自己搞。

    於是,他聯合幾個以前經常受到齊國欺負的國家,搞了次盂地會盟,還親自立了規矩,參會人員不能帶小弟,只能單獨參加。

    他哥目夷覺得他這個兄弟太天真了,勸他說這樣這樣太危險了,至少要帶幾個小弟,不然發生意外咋辦。

    宋襄公脖子一梗,哼,怕啥,咱講的是仁義,要以德服人,應該尊守承諾。

    沒想到真讓他哥說對了,在座談會上,關於誰當盟主的事兒起了爭執,人家楚成王就沒守規矩,來時帶了一票小弟,直接把宋襄公給綁票了。

    當時參會的魯僖公看不過去了,從中周旋,宋襄公才保住一條命回到宋國。(三)回國後宋襄公越想越氣,想報仇,可人家楚成王混得開,暫時惹不起呀!

    他想到平時鄭國和楚國勾肩搭背的,一個鼻孔出氣兒,決定先拿鄭國出出氣。

    可還沒開打,鄭國見事不妙,向楚國發出了求救訊號,楚成王領著一票人馬就趕來了。

    要說本來宋襄公還是有機會的,兩國軍隊之間隔著泓水,他哥目夷勸他趁對方過河時來個截擊,也許還有勝算。

    宋襄公腦子不知是短路了還是怎麼滴了,全然忘了自己根本不是楚成王的對手,竟搬出"仁義"的大道理來,說什麼半路截殺,非君子所為。

    眼睜睜看著楚軍安全渡河,他哥又勸他趁著對方隊形未整,迎頭給予痛擊,這是最後的機會了。

    可宋襄公是誰,自詡為仁義的標兵,道德的模範,這事咋幹得出來,他堅持要等對方擺好陣勢,來個公平戰鬥。

    老天沒有眷顧仁義的宋襄公,結果可想而知,還沒開打,宋軍果斷後退,扭身,逃跑,潰不成軍。

    至於宋襄公,身中多箭,快成刺蝟了,屁滾尿流地逃回宋國。

    不久後,就掛了,春秋時期的仁義之星自此墜落!

  • 4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宋國的開國先祖是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武王伐紂以後,並沒有殺死紂王的兒子武庚,而是讓他管理約束殷商的遺民,又派了管叔、蔡叔在附近監管。武王死後,因成王年幼,周公代行國政,由此流言四起,管叔、蔡叔和武庚趁機叛亂。周公平定叛亂後,改派武庚的伯父微子啟到原來的殷商之地建立宋國,所以微子啟是後來宋國的始祖。在某種程度上,宋國是商文化的繼承者,所以孔子曾說,商代的禮儀我能說出一些,但是現在的宋國已經難以提供考證的依據了。在眾諸侯國中,宋國的地位一直不高,地域也不大,是夾在諸大國中間的一箇中小型國家。 宋襄公名叫茲甫,本是宋桓公所立的太子,但在桓公病重的時候,他卻主動提出要將國君的位置讓給自己的異母哥哥目夷。

    桓公覺得他非常講道義,能夠像古人一樣讓出權位,是最合適的國君人選,所以沒有同意,還是堅持讓他繼位。宋襄公即位後,就讓哥哥目夷做了“相”來輔佐自己。這時宋桓公還沒有下葬,正好齊桓公舉行葵丘會盟,宋襄公也趕去參加—從此事可以看出宋襄公對於霸業的熱心,以及對於齊國的擁護。

    可能就是在這次會盟上,齊桓公囑託宋襄公,在自己死後支援太子公子昭繼位。桓公死後,齊國陷入混亂,豎刁、易牙之輩想改立公子無虧為齊君;宋襄公召集諸侯前去平亂,但因為其號召力有限,只有幾個小國出兵跟隨。齊人聽說諸侯來討伐,便殺了無虧、豎刁等人,迎立公子昭為齊孝公,宋襄公由此在諸侯間有了些名聲。 齊桓公死後,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非常想成為新的霸主。目夷勸告他說,我們宋國是小國,硬要出頭當霸主,會自取其禍的。

    但宋襄公不聽,依舊忙於舉行會盟,並且糾集一些小國家,要和南方的楚國較量。他與楚國約定好雙方都不帶軍隊來會盟,結果被楚國事先埋伏的軍隊俘虜,後來在魯國的調停下才獲得釋放。回到宋國後,他沒吸取教訓,反而更加積極準備戰爭。他先是出兵討伐鄭國,鄭向楚求救,楚出兵攻向宋國國都,宋襄公不得不回師,兩軍在泓水相遇。那時正是冬天十一月,河水非常冷,目夷建議不要等楚國軍隊渡過河再打,而應該趁他們在河中的時候就下手,這樣就算敵眾我寡,還有幾分勝算。但宋襄公不聽。等楚人渡完河,還沒有排列好陣勢,目又催促宋襄公趕緊進攻,他卻說一定要等對方布好陣,才可以堂堂正發動進攻。但真到楚軍站穩了陣腳再與之交戰的時候,宋軍被打敗,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傷,後不治身亡 。

    宋楚泓水之戰,對宋襄公的批評與讚美兼而有之。有人認為宋襄公昧於時勢,過於迂腐,最終害已誤國;也有人說他是講仁義重信用之君,認為自己是前朝王族之後,所以即便在戰場上也要講究應有的禮數,對敵人給予應有的尊重。我們認為,“宋襄公之仁”也許無可厚非,但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應該是自己的實力足夠,而且對方也需要有同樣的道德約束才行。宋國的國力、軍力本來就不如楚國,而楚國作為南方興起的國家,恐怕也不會遵守中原古國的貴族傳統。所以,宋襄公之仁並不值得仿效

  • 5 # 申不器

    我只能告訴你仁義而不智是君王大忌。而宋襄公就是這樣的人,仁而不智,而且仁慈不是對敵人的,對敵人的仁慈是對自己的殘忍,他的愚蠢讓自己失去了問鼎天下的機會,也失去了自己的國家,如果不是宋襄公的一意孤行,宋國或許是另一個下場。所以,宋襄公不是仁義,而是愚蠢

  • 6 # 妖大就是仙

    對宋襄公毛主席評價其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可笑的宋襄公面對強楚戰於泓陽時竟然建大旗於輅車,旗上寫“仁義”二字。在兩軍對陣時,楚軍需渡水攻宋,半渡時是最佳攻擊時機,可宋襄公不採用大,將軍公孫固之策,放過了最好取勝機會。最後戰爭結果,楚獲全勝,宋兵死者甚眾,宋襄公身被數創,右股中箭,不能起立。宋華人都譏笑襄公,可襄公聽到後,嘆曰:“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意思是不殺死受傷的敵人,不捉上了歲數的敵人。

    最後宋襄公死於箭傷。而實則死於蠢豬式的“仁義”。

  • 7 # Lingting1314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而且是位仁義的君主,在我看來,宋襄公簡直就是一位可愛的逗比。(一)當初,宋襄公的老爹宋桓公指定他為接班人時,他一口回絕了,理由是按照長幼順序來說,這個班應當由他哥哥目夷來接。

    不管是出於真心也好,客氣也罷,反正宋襄公仁義的好名聲算是落下了。

    這個橋段,讓我想起了數百年之後那個小盆友孔融,他是不因為讀了宋襄公的故事而深受啟發,從而做出了讓梨的舉動呢!

    不過人家目夷很知趣,知道自己是爹的小老婆生的,不想摻乎這事兒,就自費出國旅遊去了。

    直到宋襄公順順當當從爹手中接過大權,目夷才回國。

    在春秋時期那會兒,不想霸主的國君就不是好國君,當時的霸主是齊桓公小白,宋襄公是他的超級粉絲。

    他覺得小白老牛逼了,看誰不順眼兒,一個眼神過去,對方都有滅國的危險,因此立志要成為像小白那樣的人。

    去,當然得去了!這麼重要的場合,自己作為宋國的扛把子,怎麼能不參加呢!

    再說了,這是抱著小白大腿往上貼的大好機會,說不定還能學些稱霸的必殺技呢。

    沒想到這次來著了,在結盟會議期間,齊桓公曾拍著他的肩膀說,我看這位兄臺才相貌堂堂,日後必成大器,如果那天我掛了,齊國的太子昭就託付給兄臺了。

    也許人家小白當時也就是客氣一下,沒想到宋襄公拿著棒槌當真(針)了。(二)在晚年,稱霸一世的齊桓公,因為寵信三個奸臣,結果落個被餓死皇宮的下場。

    宋襄公一看,立馬帶著一票小弟趕到齊國,去幫公子昭,一是當年小白有交待,二是自己可以趁機露露臉,展示一下宋國的實力。

    可惜的是,他全然忘了小白上次組織結盟時,各位老大達成的協議其中一條是,不得干預他國內政。

    這樣一來,別國的扛把子不幹了,對他充滿了鄙視,你宋襄公算老幾,人家齊國的家事兒憑啥你去摻乎。

    因此,後來陳穆公又聯合齊國搞了一次結盟,直接把宋襄公晾到了一邊兒。

    宋襄公一看,自己好心落了個驢不願意,牛脾氣上來了,不讓我參加不是,不稀罕,我自己搞。

    於是,他聯合幾個以前經常受到齊國欺負的國家,搞了次盂地會盟,還親自立了規矩,參會人員不能帶小弟,只能單獨參加。

    他哥目夷覺得他這個兄弟太天真了,勸他說這樣這樣太危險了,至少要帶幾個小弟,不然發生意外咋辦。

    宋襄公脖子一梗,哼,怕啥,咱講的是仁義,要以德服人,應該尊守承諾。

    沒想到真讓他哥說對了,在座談會上,關於誰當盟主的事兒起了爭執,人家楚成王就沒守規矩,來時帶了一票小弟,直接把宋襄公給綁票了。

    當時參會的魯僖公看不過去了,從中周旋,宋襄公才保住一條命回到宋國。(三)回國後宋襄公越想越氣,想報仇,可人家楚成王混得開,暫時惹不起呀!

    他想到平時鄭國和楚國勾肩搭背的,一個鼻孔出氣兒,決定先拿鄭國出出氣。

    可還沒開打,鄭國見事不妙,向楚國發出了求救訊號,楚成王領著一票人馬就趕來了。

    要說本來宋襄公還是有機會的,兩國軍隊之間隔著泓水,他哥目夷勸他趁對方過河時來個截擊,也許還有勝算。

    宋襄公腦子不知是短路了還是怎麼滴了,全然忘了自己根本不是楚成王的對手,竟搬出"仁義"的大道理來,說什麼半路截殺,非君子所為。

    眼睜睜看著楚軍安全渡河,他哥又勸他趁著對方隊形未整,迎頭給予痛擊,這是最後的機會了。

    可宋襄公是誰,自詡為仁義的標兵,道德的模範,這事咋幹得出來,他堅持要等對方擺好陣勢,來個公平戰鬥。

    老天沒有眷顧仁義的宋襄公,結果可想而知,還沒開打,宋軍果斷後退,扭身,逃跑,潰不成軍。

    至於宋襄公,身中多箭,快成刺蝟了,屁滾尿流地逃回宋國。

    不久後,就掛了,春秋時期的仁義之星自此墜落!

  • 8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宋國的開國先祖是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武王伐紂以後,並沒有殺死紂王的兒子武庚,而是讓他管理約束殷商的遺民,又派了管叔、蔡叔在附近監管。武王死後,因成王年幼,周公代行國政,由此流言四起,管叔、蔡叔和武庚趁機叛亂。周公平定叛亂後,改派武庚的伯父微子啟到原來的殷商之地建立宋國,所以微子啟是後來宋國的始祖。在某種程度上,宋國是商文化的繼承者,所以孔子曾說,商代的禮儀我能說出一些,但是現在的宋國已經難以提供考證的依據了。在眾諸侯國中,宋國的地位一直不高,地域也不大,是夾在諸大國中間的一箇中小型國家。 宋襄公名叫茲甫,本是宋桓公所立的太子,但在桓公病重的時候,他卻主動提出要將國君的位置讓給自己的異母哥哥目夷。

    桓公覺得他非常講道義,能夠像古人一樣讓出權位,是最合適的國君人選,所以沒有同意,還是堅持讓他繼位。宋襄公即位後,就讓哥哥目夷做了“相”來輔佐自己。這時宋桓公還沒有下葬,正好齊桓公舉行葵丘會盟,宋襄公也趕去參加—從此事可以看出宋襄公對於霸業的熱心,以及對於齊國的擁護。

    可能就是在這次會盟上,齊桓公囑託宋襄公,在自己死後支援太子公子昭繼位。桓公死後,齊國陷入混亂,豎刁、易牙之輩想改立公子無虧為齊君;宋襄公召集諸侯前去平亂,但因為其號召力有限,只有幾個小國出兵跟隨。齊人聽說諸侯來討伐,便殺了無虧、豎刁等人,迎立公子昭為齊孝公,宋襄公由此在諸侯間有了些名聲。 齊桓公死後,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非常想成為新的霸主。目夷勸告他說,我們宋國是小國,硬要出頭當霸主,會自取其禍的。

    但宋襄公不聽,依舊忙於舉行會盟,並且糾集一些小國家,要和南方的楚國較量。他與楚國約定好雙方都不帶軍隊來會盟,結果被楚國事先埋伏的軍隊俘虜,後來在魯國的調停下才獲得釋放。回到宋國後,他沒吸取教訓,反而更加積極準備戰爭。他先是出兵討伐鄭國,鄭向楚求救,楚出兵攻向宋國國都,宋襄公不得不回師,兩軍在泓水相遇。那時正是冬天十一月,河水非常冷,目夷建議不要等楚國軍隊渡過河再打,而應該趁他們在河中的時候就下手,這樣就算敵眾我寡,還有幾分勝算。但宋襄公不聽。等楚人渡完河,還沒有排列好陣勢,目又催促宋襄公趕緊進攻,他卻說一定要等對方布好陣,才可以堂堂正發動進攻。但真到楚軍站穩了陣腳再與之交戰的時候,宋軍被打敗,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傷,後不治身亡 。

    宋楚泓水之戰,對宋襄公的批評與讚美兼而有之。有人認為宋襄公昧於時勢,過於迂腐,最終害已誤國;也有人說他是講仁義重信用之君,認為自己是前朝王族之後,所以即便在戰場上也要講究應有的禮數,對敵人給予應有的尊重。我們認為,“宋襄公之仁”也許無可厚非,但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應該是自己的實力足夠,而且對方也需要有同樣的道德約束才行。宋國的國力、軍力本來就不如楚國,而楚國作為南方興起的國家,恐怕也不會遵守中原古國的貴族傳統。所以,宋襄公之仁並不值得仿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需要終身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