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沒錢就要多讀書
-
2 # 長史如歌
如果馬謖當初沒因失街亭而死,我認為他將來是能夠獨當一面的,不過不是在軍事上,而是在政事上。
真實歷史上的馬謖確實有真才實能
一、馬謖在從政前以才華出名馬謖是襄陽馬氏五兄弟之中的老么,馬氏五兄弟在當地都以才華出眾聞名,顯然當時大家對老么馬謖的才華也是認可的,不然史書上就會寫“兄弟五人,獨謖無才”了,也就不會入諸葛亮的法眼了。當然,這個時候大家對馬謖的才名認可應該是指的“才華”而非“才幹”。馬謖在史書上的評價是“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也就是一個高階軍迷,經常發表點自己對軍事的意見。要知道在文盲率較高的古代,能識字就了不得,能識字而且有才華更了不得,能識字有才華還能聊軍事一套一套的,那就了不得的不要不要的,這就是有才華。但由於在劉備未主荊州時,馬謖尚未從政做官,所以此時大家暫時還不瞭解他具體做事的能力,也就是才幹。
二、馬謖在擔任地方官員的時候是合格的劉備入主荊州後,馬謖正式進入政壇,後來劉備入川時,馬謖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先後擔任了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由於馬謖倒黴短暫的一生,史書上並無他從政表現的記載,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如果馬謖沒有一定的才幹,也就是辦事能力,在擔任地方一把手的時候就會表現出來,風評就不會好,諸葛亮也不會不知道。此外,史書上雖然無馬謖從政表現的記載,但也說明了馬謖在擔任縣令和太守這大小地方一把手的時候,沒出過什麼大問題,在這方面是合格的。
三、馬謖給諸葛亮提過有效的戰略建議馬謖在歷史上最著名的就兩件事,一件好事,一件壞事。壞事就是打了敗仗失街亭丟了性命。好事就是在諸葛亮出征南中討伐雍闓時提出了著名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建議,使得蜀漢政權大體穩定了南部,保障了大後方的安全。這個戰略建議是相當高階的,從民心入手,摒棄了過去對征服地區的亂抓亂殺暴力拆遷的野蠻做法,從此諸葛亮對馬謖的重視益加深厚。
由此可見,馬謖是確實有一定才能的。
劉備和諸葛亮對馬謖的看法為何截然相反?
一、劉備出身艱苦,重實際輕理論這要從兩人的出身和經歷背景說起。劉備雖然頂著個漢室宗裔,中山靖王之後的唬人名頭,但中山靖王劉勝一脈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劉備這一代,堂堂漢室後代已經淪落到編草蓆賣草鞋。雖然師從盧植,但也不以學問和嘴炮見長。少年時的艱苦和起家鬥爭時的艱難危險使劉備成為一名重實幹輕理論的實幹家。作為一名在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政治家,他有能力分辨哪些想法建議切實可行,哪些不切實際空中樓閣。所以,諸葛亮的“隆中對”雖然也是理論上的戰略規劃,但劉備一眼能看出其中的可行性來,於是三顧茅廬成為美談;在遇到馬氏兄弟時,“白眉最良”的馬良就得到了劉備的重用。而馬謖好論軍計,但是在劉備這種在真正戰場上滾打摸爬出來的老兵油子看來,老子當年拿刀子在徐州東路砍到荊州西路連砍七天七夜不眨眼血流成河的時候,你娃還在尿褲子呢,現在你來教我怎麼打仗?於是馬謖就被劉老大打上了“鍵盤俠”的標籤。
二、諸葛亮出身與馬謖類似諸葛亮在出山前可不是寂寂無名之輩,在當時是“臥龍、鳳雛”中的臥龍,有才名,而且夠自信,常自比春秋時的齊國名相管仲和戰國時期燕國名將樂毅。一番“隆中對”讓見多識廣閱人無數的劉備折服,出使東吳舌戰群儒促成孫劉聯盟,也是嘴炮無敵。諸葛亮和馬謖大家都是襄陽人,老鄉見老鄉,又都是有名的望族之後,又都喜歡談論政治軍事,又都嘴上功夫了得,大家相見恨晚,惺惺相惜那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並且馬謖給諸葛亮出過“攻心為上”的徵南中建議後,馬謖就被諸葛亮打上了“有一套”的標籤。
從以上來看,馬謖有治理政事的能力,並且有一定的戰略規劃能力,但由於沒有真正上過戰場,戰術指揮能力基本為零。這算是諸葛亮識人不明,沒有把馬謖這塊革命的大紅磚放到正確的地方去。如果馬謖不死,少琢磨些自己不擅長的事,別老惦記著玩即時戰略遊戲,在治國理政方面上慢慢磨練,假以時日,是能夠成為史上有名的人物的。當然,《失空斬》這出充滿了藝術氣息的歷史大戲大家也就看不到了。
-
3 # 曾銘瀾
斬馬可能是為了樹立軍紀嚴明。正常還是能當參謀總長的。謀略得到諸葛亮認同,哪不會太差。但沒治軍經驗,指揮作戰實踐經驗嗎。也可能本來就守不住的。居高臨下,和被圍動彈不得不一樣嗎。
回覆列表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並非歷史。三國志記載,馬謖在丟了街亭之後,並沒有像《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那樣,自縛向諸葛亮請罪,而是選擇了逃跑,後來被王平緝拿歸案,直接送到了牢裡去。也就是說,馬謖在丟了街亭後,並沒有見過諸葛亮就被下獄了。諸葛亮雖然有下令斬馬謖,但還未到執行的時候,馬謖已經病死獄中了。所以,馬謖並不是諸葛亮殺的,也壓根不存在揮淚斬馬謖的橋段。
有人可能會覺得馬謖有才,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沒有經歷過戰陣,只要在戰爭中稍加磨練就能成為一員虎將。我個人覺得這樣說的人,可能是一廂情願。先不談馬謖的才能,就僅馬謖的性格而言,他註定成不了大將。從他守街亭的過程中,他自大輕狂,獨斷專行、膽小畏死的本性一覽無遺。諸葛亮在委任馬謖擔任街亭守將之時,千叮囑萬囑咐的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然馬謖到達街亭後,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的把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一個不服從命令的軍人,如何成為名將?副將王平進行勸誡,馬謖不僅不聽從勸告,反而引兵法言論把王平罵了個狗血淋頭。獨斷專行的名將有,但向他這樣違抗軍令,還苛責勸諫的部將的又有誰?兵家雲“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置之死地而後生。”但並不是所有的置之死地都可以後生的。換句話來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是無奈之舉,適合與奇異或強攻的時候,並不適合在有絕對優勢下的守軍。第一,身為守軍,上到將軍,下到士兵並沒有那種深入骨髓的恐懼感,沒有恐懼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士兵的潛力。第二:作戰對手,實力強悍,且以逸待勞,並沒有要快速的拿下街亭的做法。只要圍而不攻,街亭自破。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一種拼命時期的凝聚,但對手要是不和你進行拼命,你士氣再高,也找不到可以拼命的對手,時間一長,這種拼命的氣勢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是所謂的一而再再而衰,衰而竭。馬謖雖然通曉兵法,然卻是紙上談兵,並不能在戰場上靈活運用,他可能更適合做參謀,而不適合獨領一軍,故而難成大將。
馬謖在請命守街亭的時候,向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但丟了街亭後,不思己過,反倒是畏死逃跑。要想成為名將,需要有不畏死的膽魄,像馬謖這樣,成為大將的膽魄都沒有,如何能成為大將。自己都怕死,又如何能要求士兵悍不畏死,行置之死地而後生之事。縱使馬謖不死,也不可能成為大將之才。諸葛亮殺馬謖,也並不僅僅是因為馬謖丟失了街亭而伏法。街亭是漢中咽喉,街亭失手,整個蜀漢人心惶惶,而蜀漢政權又是有荊州派系和蜀地本土派系組成的。馬謖作為諸葛亮看重的荊州派系的少壯派。諸葛亮若要是徇私免其一死,又如何能讓蜀地本土派系做到令行禁止,嚴明軍紀呢。諸葛亮斬馬謖,一方面是因為馬謖違抗軍令,丟了街亭,另一方面是為了安撫蜀國惶惶的人心。另一方面,是為了殺雞儆猴,更好的嚴肅軍紀。
街亭雖然地理位置關鍵,但卻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關。諸葛亮派馬謖去守,也是存了歷練他,讓他去戰場上鍍金的心思。只要馬謖按他的指令安營紮寨,中規中矩的排程,再加上王平這道保險。街亭可謂萬無一失,然諸葛亮縱使聰慧過人,卻沒算到馬謖會自大輕狂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