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onny喬
-
2 # 黽股軍師
服裝和鞋,開專賣店的能有40%至50%的利潤。比如“紅蜻蜓”皮鞋,一些進價在80元至130元之間的鞋,賣價是140元至250元之間。我所在地方的“紅蜻蜓”專賣店開了接近兩年了,現在正在擴大經營規模,還增加了服裝。店裡原先僱四五個打工店員,每個月的支出費用(含工錢)怎麼也要超過4000元,這還不算裝修的費用。照這個計算,專賣店每月要賣多少雙鞋才能維持。
但我發現,專賣店的生意很不錯,每月應能賣到120雙鞋以上。如果以每天賣出6至7雙鞋來估算,收入就相當可觀了(月利潤達到1萬元以上)。
與“紅蜻蜓”類似,“奧康”的鞋也是基本如此。進價80元的鞋賣到200多元,所以看起來利潤更高,但是總體感覺牌子稍稍活力不足,銷量略低。“七匹狼”的鞋很不錯,就是貴些,進價200元的鞋要賣到350元至360元。“七匹狼”的鞋目前的銷量在本地比“紅蜻蜓”少很多。“富貴鳥”鞋、“名士鞋”等走的也是高價路線,利潤情況與“七匹狼”類似。
首先是看起來名牌有很多,其中不少都是國內生產用外國品牌的。從質量說,名牌的做工和用料比一般品牌要好很多,但同檔次的服裝品牌過於雷同,有的只是貼的牌子不一樣而已。國內的生產廠家每年給名牌商標的持有者錢,然後就可以用這個牌子,像“聖羅蘭”、“都彭”等等。也是品牌多的原因,很多服裝的品牌效應並不明顯,本地的“聖羅蘭”和“花花公子”到後來都做不下去了。“登喜路”和“柒牌”現在還開著,但平時走過並不見什麼客人。
服裝在冬季相對好做,夏天到了,老闆就會抱怨說生意平淡如水,往往也就是剛夠租金。在冬天,要是每天能賣一兩套好的西服生意就算不錯。但是因為本地消費水平低,很少人要那些兩三千元的西服。至於明碼標價的一般服裝,就屬於低價和薄利的一類了,一天賣個三十件至二三百件並不奇怪,這樣一天也有四十元至四五百元的錢賺了。現在這種方式的店不少,只是人們覺得那些衣服不夠檔次,生意尚可但是沒見哪家特別好的。
-
3 # 幣勝財經說
不同的公司和品牌差別很大。以中端國外品牌為例,如一條褲子零售價1000元,付給工廠100元,品牌負責sourcing的部門加價10-20%,120元賣給品牌公司,品牌公司繼續加價,300元賣給各國分公司,分公司可開直營店,也可加價至500賣給經銷商,經銷商在百貨公司開店,如平均銷售折扣85%,則可收回850元,給商場提成25%為850*25%=212.5,毛利為137.5,還要支付增值稅,人工,經營費用。。。服裝行業雖加價聽起來誘人,但按這種模式每個環節很少有淨利潤能超過20%的,嚴格納稅則10%就不錯了。
-
4 # 正說財經
我認為服裝行業利潤的百分比沒有多少是最合適的,每個品牌能做到的不一樣。你的成本決定了價格的底線,你的品牌競爭力決定了價格的上限,兩者相抵便是利潤空間。
一件衣服的成本,除了加工製造、物流運輸外,還有渠道的抽成,往往加工製造僅佔一件衣服成本的很小一部分。很多人都說,一件衣服成本三四十,卻能賣三四百,實在是暴利。可誰又知道,就算是這樣,商家能賺到的也是微乎其微。
就目前火爆的電商而言,電商平臺本身交易就是要付平臺服務費的,如果請代運營公司運營店鋪,每年也要交服務費,這兩項加起來僅店鋪的日常運營,其成本可能就要達到銷售額的30%了。
一家店鋪光靠自然流量是沒法生存的,需要參加平臺活動和做推廣。就天貓而言,一家健康的店鋪每月至少需要拿出月銷的百分之十用於付費推廣(直通車、智鑽等),活動的坑位有些也是需要付錢來買的。對於服裝這樣競爭慘烈的類目,其成本可能更高。往低了算,這些成本也要佔據銷售額的20%了。
再加上製造環節、物流環節以及品牌方自身設計、管理的成本,可以說,服裝行業的利潤率並不會太高。如何在不偷工減料的情況下,壓縮成本,精益求精,可以說是目前各個公司競爭的關鍵。
品牌的實力決定了價格的天花板一件衣服能賣多少錢,往往不是老闆說了算的。任何領域都有三六九等,不同價格段有不同的競爭對手,一個品牌很難去跨越多個價格段,想要佔據更多價格段,只有去建立一個副牌。
一個低價的商品,有一天價格翻了一倍,到了一個新的價格段,那他幾乎是很難出單的。
一個高價的品牌,有一天五折出售,也許短時間內他會銷量大漲,但長此以往對品牌的傷害是巨大的。價格上漲,消費者會覺得自己已經用低價買過了,無法再接收高價了,只會期待下一次促銷。而保持低價促銷,則會降低品牌的調性,慢慢丟失了原先價格段的受眾,但低價段原本的受眾並不一定會願意接受這個品牌。
一個品牌所處的價格段,是由長期競爭後得出了,也許一開始會受企業定位的影響,但時間一長,其市場地位一定是市場決定的。
所以,對於一個服裝品牌而言,利潤能做到多少,是由市場來決定的。成本決定了價格的起點,品牌所處的價格段決定了價格的天花板,這當中的利潤空間,每個品牌都不一樣。
-
5 # 時光慢點吧
服裝行業利潤還是很高的,畢竟成本,技術比較低。利潤在百分之四十左右吧。你可以看平時去買衣服,賣500塊的衣服,和他砍價後兩三百也有可能賣,那當然老闆不會虧本賣,至少還有盈利。現在的品牌服裝多是代加工,海瀾之家的就是找別的服裝廠代生產,再掛自己一個牌子,你覺得利潤會低嘛
-
6 # 蝸牛交易觀
專賣店的利潤在三倍,服裝在100%左右,地攤的在20%~50%左右最合適。
一位服裝生產企業的老總向我透露,“服裝確實屬於暴利。但這個暴利不是體現在面料上,而是完完全全表現在流通環節上。”這位老總表示,“成本不過5元錢的小背心,在小商品市場賣25元一點不成問題。我就曾經把10元成本的服裝標價100元出售,結果賣得很火爆。”另一位經營面料生意的總經理告訴我,目前服裝價格中面料與銷售價之間的比例至少在1比7左右。如果加上加工費等其它費用,服裝平均的利潤至少是400%,如果是新款服裝,利潤更可高達1000%。
業內人士說,之所以服裝的銷售利潤被廠家定得如此高,是因為在銷售過程中,商場從中要求的各種費用較高,比如:按營業額倒扣流水比例平均在27%—35%,對於某些銷售不好的品牌按保底倒扣的比例高達50%以上。此外,高昂的進店費再加上各種促銷費用的攤派,也讓經銷商把服裝的銷售價格虛高至少3倍以上,好留出過季打折的空間。
來自一位商場老總的說法:“經銷商在進商場以前已經把服裝價格定好了,商場根本不管服裝賣多少錢,商場要的只是實實在在的倒扣流水的利潤。”而經銷商說:“過去毛利達到20%廠家就能夠賺錢,但是現在如果低於60%廠家肯定賠錢。”
回覆列表
一件標價三四百元的服裝,其成本價不過三四十元,標價七八百元的服裝其成本價不過100多元。一般的服裝店都僱用一到兩名售貨員,只要貨進得對路,一天賣出去一件,人工工資、房屋租金、稅金就全都有了,多賣就是掙的。據透露,某些服裝的利潤可以達到3-5倍,多的可以達到10倍以上。
大商場裡品牌服裝的毛利率可達到200%甚至更高,而且冬裝比夏裝高,男裝比女裝高。他的一位朋友在一家大型購物中心經銷一個品牌男裝,夏天的一件T恤衫進價100多元,賣400多元,這樣即使是打5折,照樣有利可圖。至於那些折扣幅度特別大的服裝,多數都是放了好幾年的庫存,基本上是按成本價處理。
品牌服裝暴利的存在,首要在流通環節。一部分品牌服裝由批發商批出的價格與在零售市場銷售的價格相差懸殊,而他們在進貨渠道上並無差別。服裝銷售的中間環節中包括經銷商、品牌代理商和零售商場。就服裝而言,經銷商通常要在出廠價上加價30%,零售商場再加價30%。因此,一件100元的服裝到了商場售價可能就會攀升到17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