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貳仔曲追

    《百家姓》是一部關於中國中文姓氏的作品,這部書大概成書於北宋初年,它對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于姓在在舊的百家姓中排第82位,根據最新的排名,現排在第39位。

    關於于姓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來自西周國姓,姬氏一族。傳說西周初年,宗法分封,周武王的二兒子邘叔受封於邘國(如今的河南境內),此後後邘叔的子孫就以於為氏。後來春秋戰國時期,邘國被鄭國所滅,邘叔的後裔就從河南搬遷到山東,今天于姓仍然是山東省的大姓。

    第二種:來自於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文學家淳于髡的後裔淳于氏,在唐代唐憲宗李純當政時,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而將複姓的“淳于”改為單姓的“於”。後來有一部分人將姓氏改回“淳于”,有一部分不改,依舊使用“於”姓,因此成為了于姓中的一支。

    第三種:來自北魏前期,為逃避三國之亂在平城而改姓的萬忸於氏,屬北魏時期鮮卑族。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後來北魏孝文帝改革,鮮卑族姓氏漢化,又重新使用於姓。

    第四種:來自當時統治者的賜姓或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如中明朝時,元人巴延達哩降明,被當時朝廷賜姓於,名忠;同時有因眾多原因,土族、回族、高麗族等少數民族改姓於。

  • 2 # 平凡的砂礫

    于姓,中華姓氏百家姓之一。 于姓一般被認為最早出自於姬姓,西周初年,周王第三子受封於邘(yu,二聲)國(河南境內),人稱邗叔。子孫後代以國姓為姓,並去右偏旁,簡化作於。于姓的來源除了上面所述,還有其他說法。1、出自古炎帝姜姓齊國公子,文學家淳于髡(kun,一聲)的後代淳于氏,在唐代時避諱憲獻宗李純改單姓於氏。(參考典籍《古今姓氏書辯證》)到了宋代之後,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也有一部分人沒有改,形成此支於氏J2、出自北魏前中期於氏是避三國之亂在平城而改姓的萬忸於氏,在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於;(參考《路史》記載,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後來隨鮮卑人習俗改姓,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又恢復于姓;3、出自賜姓和少數民族改於姓而來,①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朝時南方的部分尼瑪哈氏改於姓;②少數民族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少數民族有改於姓。

  • 3 # 劉雨霖鈴的紅茶館

    於(Yú)姓,中華姓氏之一,是華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佔第三十九位,在山東和東北最有影響。是一個出自炎帝、黃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黃河流域播遷全國的姓氏。   

    于姓主要源出: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春秋戰國混亂,邘叔有後裔遷山東郯城,為山東於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齊國公子、文學家淳于髡的後裔淳于氏,在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改單姓於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于氏。 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于氏改為單姓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於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於氏避三國之亂於平城而改姓的萬忸於氏,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於。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後隨鮮卑俗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于姓。實際上,他們是漢朝於公的後代,在三國戰亂時,隨拓跋鄰部離開中原,併為了適存於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於氏。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複姓為於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遷全國的於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於氏。   

    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於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朝時,南方的部分尼瑪哈氏改於姓。   

    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於姓者。   

    當代,于姓的人口已達到642萬,為全國第三十九位姓氏,大約佔全華人口的0.4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約佔于姓總人口的71.9%,其次分佈於江蘇、內蒙古,這兩省區又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東為當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總人口的21.8%,一千年來山東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國形成了以山東和遼寧為中心的二大於姓居住區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輻射,逐漸減少,長江以北多於姓,長江以南少於姓。多的姓氏之一,佔第三十九位,在山東和東北最有影響。是一個出自炎帝、黃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黃河流域播遷全國的姓氏。   

    還有人認為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誕 ,乃周武王次子。武王滅商後,其被封於邘,建立邘國。此後,姬誕號稱邘叔,成為于姓的始祖。

    秦漢時期,于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往北遷的去了山西、河北,往東遷的到了安徽、山東 ,往西遷的則去了陝西、甘肅。在此期間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區為繁衍播遷的中心,並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東海、河內。其中,東遷進入山東的于姓最為興旺。 魏晉南北朝時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國。由於軍閥長期紛爭割據,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 ,很多於姓族人跟隨著逃難大軍,南遷到東南廣大地區。“五胡亂華”期間,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也讓中原地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躲避戰亂,處於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後輾轉於四川、湖南。 隋唐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戰亂減少,也由於華人根深蒂固的戀家思想,于姓遷徙有等於無,卻繁衍昌盛起來,于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並擄走徽、欽二宗,有于姓人隨往黑龍江。南宋後期,于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 元末,農民起義軍四起,社會動盪不安,多省人口銳減,山西位置優越,所受影響不大,人丁繁盛。 明王朝建立後,朝廷施行了人口遷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別遷到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江蘇等地。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東的于姓人為多,闖關東謀生並定居。 于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約佔于姓總人口的71.9%,其次分佈於江蘇、內蒙古,這兩省區又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東為當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總人口的21.8%,一千年來山東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國形成了以山東和遼寧為中心的二大於姓居住區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輻射,逐漸減少,長江以北多於姓,長江以南少於姓。在近600年當中,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的流動有很大的區別,流動方向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強勁的回遷,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出現向東北地區的移民。

  • 4 # 古滕魯木

    于姓的遷徙:

    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一帶,為古邘國所在地,也是于姓發祥地。秦漢以前,基本在河南境內散居。秦漢時期,于姓裔人開始向周邊擴散,北遷山西、河北,東徙安徽、山東,西擴陝西、甘肅。魏晉南北朝時期,軍閥長期紛爭割據,于姓人避亂南渡至東南地區,河南于姓人則近散湖北,再徙湖南、四川等地。北宋末,金兵攻汴(今河南省開封市),徽、欽被擄,亦有于姓人隨往北地。朱明王朝建立,山西于姓後人也隨“洪洞大槐樹遷民”之路,分遷至魯、豫、冀、陝、蘇諸地。有清一代,于姓人尤以山東為多,闖關東者,也在東三省諸地繁衍生息下來。

    堂號:河內堂;京兆堂;廣陵堂(江都堂);東海堂(郯郡堂,海州堂);忠肅堂;救民堂;黎陽堂;河南堂(三川堂)。

    郡望:河南郡;京兆郡;河內郡;東海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陳情令》大結局是你喜歡的嗎?有沒有什麼讓你意難平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