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劇大咖

    《小歡喜》給我的感受就是:人間真實。我一邊看這部劇一邊感嘆,這部劇展現了中國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給家長和學生的啟發主要有是三個。

    第一個就是,孩子是普通人。其實有最新預告裡有個片段很觸動我,就是方一凡好不容易考了450,童文潔就開始美滋滋的幻想,自己的孩子高考的那天可以考到600。我覺得這個是很多中國家長的通病。他們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孩子就是普通人,自己的孩子彈鋼琴成不了郎朗,學畫畫不會是齊白石,高考成績基本和清華北大無緣。他們總是對孩子的未來充滿期待和幻想。殊不知面臨他們的期待,孩子們的壓力和崩潰大於快樂。

    第二個就是,家長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做錯了事很少會給孩子道歉。中國的父母好像更在意麵子,而不是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就像我的父母,即使偷偷改了我的志願,干預了我的感情生活,然後告訴我是為我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正確的。讓我覺得很受傷,很難過。即使我把心裡的痛苦告訴了他們,他們也覺得自己是對的,覺得自己沒錯。就算他們覺得自己有錯,作為父母,也拉不下臉來給孩子道歉。

    第三個就是,家長對學習成績太看重了。不管是童文潔還是宋倩,都覺得成績是最重要的,他們的孩子最好不要社交,不要有理想,就應該考清華,考北大。但是一個人怎麼可能沒有社交和理想呢?而且現實的情況是,大學前不讓孩子社交,不讓孩子追求理想。等孩子大學了或者大學畢業後,又罵自己的孩子沒有人脈,沒有夢想。

    最後,我覺得這部劇適合全家一起看,孩子和家長一起反思。我們家現在吃完飯一起看這部劇,

  • 2 # 陳Cc

    《小歡喜》圍繞著三個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展開,以高考為引子,探討了當下中國式家庭教育理念和親子關係。海清、陶虹、黃磊等老戲骨們的演繹,讓我們在三組家庭的家長裡短、雞飛狗跳中,窺探父母們的辛酸和煩惱,劇中三位媽媽呈現出來的三種格局,恰如時下家庭親子關係的縮影。

    一、心願式教育

    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位單身媽媽,視女兒英子為一切,她愛女兒,這種愛密不透風,讓人窒息和壓抑。陶虹辭去高中金牌物理老師的職位,全天候盯著女兒,每天給女兒熬中藥、吃海參,給女兒的房間裝了錄音棚級別的隔音牆,甚至在房間與客廳的牆上開了個玻璃窗,方便隨時觀察女兒的學習狀態,只要女兒有一絲反抗,就放出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大招,鼻涕眼淚一起流,再補上一句“英子,你可是媽媽的一切啊”進行親情綁架,這樣全包圍式的關切,讓英子活得像個扯線木偶,想找到出口卻不得而之。宋倩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他們錯把愛當成捆綁孩子的工具,對,她是深愛著女兒,但她對女兒的愛裡,缺了尊重和理解,也缺了平等和體諒。高壓可能會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也有可能會壓得孩子喘不過氣,我們可以引導孩子,但不要試圖控制孩子,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會讓孩子自己的人格枯萎,相比起讓孩子去走父母的舊路,不如努力培養孩子堅強、獨立、自信的人格,放手讓孩子去尋索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二、河東獅吼式的教育

    第二位媽媽是海清飾演的董文潔。面對學渣兒子方一凡,董媽媽恨鐵不剛,往往出場就是一聲吼,那些張口就來的訓斥,讓每個當過孩子的人都心肝膽顫。人家教育孩子靠說,她教育孩子靠吼,經常還得動手,可你越吼,孩子越不聽話,衝著孩子大吼大叫,不僅不會帶來好的轉變,反而會引起孩子心理極度不耐煩或者逆反的心理現象,與其給孩子怒吼般的吼叫,不如給點平和式的愛,啟發孩子內心的去改變,讓孩子養成自信、堅強、有愛的性格,這才是成長途中最大的能量。吼叫是放肆,教育需要剋制,不吼不叫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三、不在場式的父母

    第三位媽媽是由詠梅飾演的神仙媽媽劉靜,剛出場就給人溫婉居家、歲月靜好的感覺。由於工作的關係,劉靜夫婦和兒子常年分離,突然的空降,讓一家三口都無所適從。兒子叛逆,老爸古板,全靠寶藏媽媽從中調和。為了彌補兒子季楊楊宣誓大會、放飛氣球的遺憾,劉靜自行買來氣球,卻騙兒子是爸爸囑咐的,用高情商融化父子間的寒冰。一家三口第一次手牽手站在一起許願,缺又因爸爸一句“放氣球上天違規”,讓兒子瞬間失落,劉靜假意安撫老公,說要把氣球綁在欄杆上,然後悄悄放手,回頭向兒子眨的那下眼睛,調皮又暖心。為了解開孩子心結,劉靜還帶著老公去賽車場,主動了解兒子的興趣,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從學業到愛好,她一直尊重孩子的選擇,充當著亦師亦友的角色,也讓整個家庭裡疏離的感情逐漸升溫,變得更好親密無間,兒子也在她的教養下,從冷漠不知規矩,逐漸變得乖巧titter,主動改掉壞毛病。

    從《小歡喜》三組家庭的教育現狀中,我們透視出這樣一個道理—教育的真相,不是一味地給予,而是提升教育的層次,最好的教育不是贏在起跑線,不是考高分我,不是考上好大學,而是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

  • 3 # 快樂丫丫505

    追《小歡喜》的過程也是重新理解中國式教育的一段心路。

    換言之,在教育的問題上,沒有“大家”,只有“自己”。

    方一凡回懟母親童文潔的“名場面”裡有一句耐人尋味,“各個家庭狀況不一樣,這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從一個孩子的嘴裡蹦出這個“真道理”,不免有些唏噓;孩子都懂的道理,大人何嘗真的無動於衷?然而反觀現實,所謂的“起跑線”、所謂的分數,永遠制掣著我們“做自己”的真正能量。

      聽過很多道理,卻總是越來越不懂道理。

      某種意義上,現實中的小朋友們可能過得遠比電視劇裡更不快樂,這種不快樂的代價從長遠看又是乏於意義的,是一個過兩年就記不起的分數。但成人都明白,這些執念本身遠沒有一個獨立、自洽、勇敢的人格更值得。教育題材電視劇的落腳點是要能有所糾偏,不是簡單映象;得有意識地相應喚起,就是比起這些所謂的領先和落後,18歲的快樂才是不能重回的意義。

      我更樂於看到,當人們在觀看《小歡喜》時想到的,不是“喏,你看別人家的高三比你苦得多,你為什麼還不更努力”,而是“嗨,比起他們剪不斷的煩惱,我希望自己負責任、很快樂地走過這一段特別的人生經歷”

    其實有些過程,挫折,不如意還是要孩子自己去經歷,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只有家庭教育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我們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同時也會在兩代關係中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 4 # 哎丫小青年

    《小歡喜》這部電視劇,我認為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它主要講的是三個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和劇中的喬英子一樣,父母也是離異了,不同的是我的父母是在我高考之後離婚的。雖然我在高考期間沒有經歷過英子的這些壓力,但是我還是能夠理解英子的感受。劇中有個片段是英子和方一凡在樓道擁抱,英子對方一凡說:“我一想到父母離婚了我心裡就難受,我趴在陽臺上,看著爸爸收拾行李,下樓,透過窗戶,看見爸爸的身影越來越遠,越來越遠。”沒有經歷過父母離婚的朋友可能不太能體會這種感覺。當時我父母離婚的時候,他們問我有什麼想法,我當時回答的是:“沒事,我尊重你們的選擇”。因為我知道他們不可能和好了。但是隻有我自己心裡知道,我當時心裡很難受,看著曾經幸福的一家三口馬上就要分離,我卻無能為力。我也盡力去挽留,很可惜,並沒有起到作用。現在想起來心裡也還有一份苦澀。

    這部劇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是相當重要的。幸福圓滿的家庭帶給孩子的東西是單親家庭永遠也給不了的。單親家庭,扶養孩子的一方往往會帶給孩子一些無形的壓力,讓孩子踹不過氣來。

    希望有孩子的家庭可以為孩子營造一個幸福溫暖的環境,儘量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單親家庭。希望父母在孩子成長階段可以多陪同,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愛。這個階段對於父母,對於孩子都是最珍貴的,一定不能錯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檢有哪些常見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