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筆韻韶華
-
2 # 宋安之
西漢的七王之亂的確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但是出身世家的司馬炎聯合其他門閥世家,推翻了沒有藩王拱衛的曹魏政權,更是自己的切身體會。
有了這個眼前的前車之鑑,所以司馬炎肯定是大肆分封藩王,給予其兵權,以期將來拱衛皇室。
這樣做有兩個原因,一是免得像曹魏政權那般,不信任自己血緣親人,所以皇室式微,以至於被其他人取而代之。
二是兩晉時期,門閥世家的權勢達到巔峰,甚至東晉開國時,晉元帝面對東渡以後一直幫助晉室的王導說道“王與馬共天下”。
可見當時門閥世家的的勢力之強,更何況司馬式本身就是以門閥世家的一分子取曹魏而代之的,所以司馬炎大肆分封諸王,就是害怕門閥世家效仿他們司馬氏來改朝換代。
以今天來看司馬炎這個做法無疑很爛的,結果釀成八王之亂,以至於西晉元氣大傷由此亡國。
但以當時實際情況來看,司馬炎其實並沒有做錯。
但是司馬炎的另一件蠢事馬上就將分封藩王的弊端給逼出來了,那就是選擇白痴兒子晉惠帝司馬衷繼位。
司馬炎選擇白痴兒子繼位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因為白痴兒子晉惠帝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很聰明,所以將其希望寄託在孫子身上。
但很明顯那些要兵有兵要權有權的藩王,不會給司馬遹成長時間的,一看白痴司馬衷都可以當上皇帝,自然都不服氣,於是八王之亂開始了,西晉的亡國之禍也緊隨而來了。
-
3 # 劉忙觀點
中國歷史幾千年,很多朝代都在皇族叛亂和豪門望族造反之間迴圈。劉邦起兵建立西漢之後,為了防止諸侯造反的悲劇發生,大封劉氏諸王,但沒過50年就發生了七國之亂,最後漢景帝平了七國之亂,再加上武帝、宣帝等幾十年的統治,皇族造反的火苗被熄滅。
但缺培養出一個篡漢的新朝王莽政權,之後豪門望族勢力越來越強大,直到東漢末年,出現了皇權式微的情況,董卓、曹操輪流把持朝政,各地諸侯爭相奪取地盤,於是有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司馬炎建立晉朝之後,為了預防豪門造反的發生,又開始大封皇族,以至於有了八王之亂。
這之後便是長達500年的社會動盪。一直到隋唐時期,關隴集團崛起,統一了天下。唐朝的皇帝吸取了以往朝代的經驗教訓,實施了募兵制,相當於現代的職業兵制度,但隨著國家經濟的衰退,藩政又開始崛起,於是又有了安史之亂。
時代發展又過了400多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保證皇權的穩定,又開始分封藩王,但限制了藩王的兵權(兵數不得超越2萬人),即便如此,還是有了朱棣的造反。雖然天下仍然是朱家的,但畢竟發生了內鬥。滿清入關後,尤其是軍機處制度建立之後,軍權由皇帝一手掌握,似乎避免了藩政割據的情況發生,但依然被袁世凱這個投機主義者鑽了空子。
政治權力真的是個奇特的事物,即便是在民主社會,我們依然能看到政權更迭的情況,尤其是在非洲和中東國家,各個政黨相互爭鬥、戰爭頻仍,搞得民不聊生。而在發達國家呢,政黨們輪流上臺,其實是背後的大財團鬥爭的結果,新總統上臺後,都是推翻上一任的政策,反反覆覆,玩政治遊戲。
司馬炎建立晉朝之後,把司馬家的親戚都封了個遍,當時有27個王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見的。藩王們不但可以任免官員、有自己的封地,而且可以收稅,擁有自己的軍隊。時間久了,驕傲之心必起,於是開始不服中央的統治,再加上司馬炎立了個傻子當皇帝,於是,大家爭先叛亂,參與的藩王遠不止八個,不過以其中八個為主,所以被稱為八王之亂。這場內亂造成的後果是啥?大家忙著窩裡鬥,沒人管邊疆的戰事,以至於少數民族開始入侵中原,歷史上稱為五胡亂華。
晉朝的八王之亂中,有一個女人起了壞作用。就是皇后賈南風,司馬炎去世之後,他的老丈人楊駿總管內外,遭到了皇后賈南風的嫉妒,於是她糾結成楚王司馬瑋、汝南王司馬亮發動政變,誅殺了楊氏外戚集團。之後又利用司馬亮與司馬瑋之間的矛盾將兩人一塊擊殺,取得了執政權。但是,權力慾極度旺盛的賈南風依然不滿足,又殺死了晉惠帝的獨子愍懷太子司馬遹。這件事遭到了藩王們的反對,先是司馬懿的小兒子司馬倫稱帝,之後其他藩王也跟風冒進,派兵進攻京城,八王之亂由此發端。
-
4 # 王朝興替
是啊,有前車之鑑為什麼還要分封宗室呢?
每當一個朝代建立統治者都會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新誕生晉朝應該吸取曹魏什麼教訓呢, 兩點∶
宗室的衰微導致皇權缺少屏藩曹丕當皇帝后就開始對宗室的打壓,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三國志》:魏氏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號靡定其一, “虛封”
曹丕所封的各諸侯王,只空有爵位的名號,而無實際的權力。封國內的屬官全部由朝廷任命,諸侯王基本無法參與封國的治理。
其二,頻繁遷徙
除了不讓諸侯王治民、領兵之外,曹丕及其繼承者還不斷更改封地、封號,讓諸侯王頻繁遷徙。
其三,嚴防死守
曹丕即位後,立刻令諸侯就國,不允許待在京師。其後又規定,除非有中央特邀,諸侯王不得入朝。而即便特許入朝,也設定了重重禁令,諸侯王稍有不慎便有削地的懲罰。 同時,宗室子弟又不得入仕任職,被排除在帝國的政治權力之外。
雖然有王侯的尊號,但幾乎等同於匹夫庶民。 此外,曹丕又在封國內設定文學防輔、監國謁者等監察官員,密切監視諸侯王的一舉一動。
世家大族架空皇權曹魏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以曹爽為首和以司馬懿為首的兩個集團的對立和鬥爭。
公元249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陽城南拜謁魏明帝陵,司馬懿乘機在洛陽發動政變,奪取了朝中大權。這位“忍者”在熬死曹家三帝后終於爆發了。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馬懿病死,子司馬師繼續掌權。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曹芳,立曹髦為帝。次年,司馬師死,弟司馬昭當政。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於是率數百僕從向司馬昭進攻,結果被殺。司馬昭另立曹奐為帝,政權完全為司馬氏所控制。
鹹熙二年(265年),曹魏皇帝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曹魏滅亡,西晉開始。
晉朝本身承接了東漢晚期至曹魏期間的割據局面,地方上世族影響力遠超帝王。 如司馬氏本身就是世族權臣,控制曹魏朝廷,最後篡魏自立。所以司馬炎在篡魏得手後,為免其他世族、權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員為王,在地方上作為維護皇室的力量。
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共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建國,允許諸王自選國中長吏,繼而又以戶數多少把諸王分為三等,並開始置軍。又逐步地使諸王都督各州軍事,這樣,諸王不僅掌握了封國中的軍政大權,而且控制了相當多的軍隊。
分封宗室,不僅讓司馬家人分享勝利果實而且宗室勢力與世家大族達到了制衡。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你能說這有錯嗎。
回覆列表
人們總是習慣關注離自己最近的事物,雖然有漢朝七王之亂在前,但是還有曹魏這個剛剛被自己推翻的政權,所以不得不說司馬炎充分吸取了曹魏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曹魏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維護宗族的勢力,本來應該是曹魏政權守護者的藩王卻被控制、不信任,這才讓司馬家族有了可乘之機。司馬炎為了保護司馬家的天下,必然會採取與曹魏截然相反的政策。
其次,司馬炎算是撿了他爹的便宜,本來司馬昭都做好準備要篡位了結果死了,後來者司馬炎也只能沿著司馬昭鋪的路走,他的能力當然不能和司馬家族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相比,但是前輩給他留下了大量的宗室和士族,因此為坐穩皇位,實施分封,拉攏宗族,也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