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陳廣逵

    “不學《禮》,無以立”是孔子對自己的兒子孔鯉說的。

    《禮》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當時的《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法則”效力,違《禮》是要受到懲罰的,甚至丟掉性命,引起戰爭。不學《禮》,不懂《禮》,就不能立身處世。所以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是“不學《禮》無以立”的道理所在。

    《詩》和《禮》都是孔子向弟子傳授的內容,當然孔子也要讓兒子學習。孔子認為人們應該“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2 # 藍色瑪格麗特

    這於中華傳統文化分不開,受傳統文化影響,儒家思想依然或多或少的影響著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依然深入人心。

  • 3 # 1號老爺子

    禮,是儒家“五常"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禮,它在社會中,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為。兩個人,從接觸到知己朋友,都離不開禮。初見面,施之以禮;相識後,以禮相待;成為朋友,相敬如賓。在社會,在人群中,我們還是要表現得彬彬有禮,否則是不歡迎的。中國是禮儀之邦,國民在任何場合都應循禮,不應失禮。

  • 4 # 軒轅凌霄

    禮對華夏極度重要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禮記》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中國自古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華夏民族是受上天庇佑的民族,是最英勇善戰的民族,不管是古代的傳說還是神話,還是史書中樁樁件件的史料,縱橫三萬裡、上下五千年,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還是那句話,我們是一手拿著書(禮儀),一手拿著劍走過來的。

    精氣神!

    敵人最怕的就是我們“知史近乎勇”!最怕我們拿起老祖宗的東西。

    禮儀天下,征戰四方!

    這才是我們老祖宗做的事情。

    華夏祖先五千年錚錚鐵骨滔滔熱血!

    盤古開天

    夸父逐日

    精衛填海

    后羿射日

    這是我們的神話傳說,沒有天我們開,海大了我填,太陽熱了俺射,跑了俺追,這叫華夏,用現代話說,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

    神話中孕育著血性與民族的剛強。

    這股華夏民族的自強不息的鬥志一直在!

    《禮記 曲禮上》曰: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遊之讎,不同國。

    殺害父親的仇人,不能拿腦袋跟他頂著同樣的天空,殺害自己兄弟的人,隨時帶著兵器遇到幹他,殺害朋友的仇人,不能給他一個邦國待著。

    孔子與子夏的問答就是這樣,拿著兵器睡,記住父母的仇恨,不管是鬧市還是宮殿,遇到就幹他,你如果是使臣正在出訪,遇到殺害兄弟的人不要拔刀,平時遇到了再說……

    儒家尊禮但照樣剛強血性!

    有個電影日寇侵佔了白洋淀,殺了小主人公的奶奶,這個孩子叫嘎子,那麼,好!也許當時他不懂什麼叫主義,他只知道我要報仇,報仇!我的餘生就是報仇!不管是打悶棍還是套白狼,就是要幹你……

    日寇原計劃是三個月滅亡中國,它們打進來之後,發現一切都不一樣了,直到它戰敗,都不知道為什麼輸。

    一場屠殺就能造就無數的嘎子。

    人的精神力量是無法估算的。

    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

    中華五千年,就是這股血氣與剛強不滅!

    這盞燈滅了,

    一切都不會再存在。

  • 5 # 圓直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 人是社會性動物 人也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著名命題 ,人類社會的最主要特徵之一就是 社會是有文化有組織的系統,人作為這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網路節點的形式存在於社會之中,“不學禮,無以立” 這裡的禮指的人是作為一個社會構成的網路節點 你要接收資訊和傳播資訊 ,也就意味著有一套 特定的文化模式的標準 用於銜接 這個社會網路裡的其他節點 ,這套標準包括了 文化歷史背景 文化語言 生活方式 待人接物的基本規則 約束體系也就是法律法規等,立 的意思是說 當你熟知並掌握運用這些標準之後 才能有資格作為社會成員的一份子成為社會中的一個有效節點 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不學禮無以立” 這句話最終指向兩個字 文明,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都有一套 禮 ,大的方面來講比如符合人文歷史背景的道德規範,比如多邊貿易機制,小的方面來講 你去一個國家 首先要了解這個國家的風土人情 生活習慣 ,這就是一種學禮 ,否則很容易冒犯別人 因不能成為一個有效的社會節點 而被孤立 ,而一個人也好 一個國家也好 一旦被孤立 則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舉步維艱,所以說 不學禮無以立。

  • 6 # 小猴子在南京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禮儀作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是時候大家都思考一下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合乎禮。

  • 7 # 歡樂航行LSG

    這是一個孔子的弟子懷疑孔子給自己的兒子開小灶的故事,但這個學生的質疑,卻引發了孔子的著名的一句話,叫做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也成為中國古代進行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兩條重要的原則。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好玩的故事。

    孔子有個弟子叫陳亢,大概平時考試成績一般,而他的同學孔子的兒子叫伯魚,成績不錯。因為伯魚是孔子的兒子,陳亢就懷疑孔子晚上在家裡,偷偷給伯魚補課,開小灶。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予也。”

    大致的意思是說:

    有一天,陳亢(孔子的學生)問孔子的兒子伯魚說:你在老師那裡得到過與眾不同的教育嗎?伯魚說:沒有。我父親曾經一個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說沒有。他便道:不學詩,就不會說話。我退而學詩。

    過了幾天,他還是一個人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過。他問我:學禮了沒有?我說沒有。他道: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我退回又開始學禮。我只受教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後非常興奮地說——我問了一件事,知道了三件。知道了詩,知道了禮,又知道了老師對他兒子的態度。

    原來,孔子平時絕對沒有偷偷地給自己的兒子開小灶,絕對沒有透漏什麼考試的內容。孔子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兒子,如何做人。這裡面有兩條原則。

    第一,你要學習詩經,否則你就不會好好地說話,就無法掌握同別人交往的原則。

    第二,你要學習禮,否則你就無法自立於這個社會上。所以,禮也是人自立立人的重要原則。

    人們要遵守禮,這很容易理解。因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需要秩序,沒有秩序,不要說在社會上做人了,你就是在最親近的人之間,沒有秩序也無法立足。禮是一種儀式感,在這個儀式感中,充滿了仁的情感,充滿了秩序。所以,儒家的學說,主要是強調仁和禮,仁主要是人的情感層面,而禮,是人的秩序層面。

  • 8 # 易金果

    在《易經》中有一個卦,叫“天澤履”卦。履卦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意思是說,上有蒼天,下游沼澤,因此應該小心行動,否則一不留神就會陷下去。

    君子應該分清上下名分,堅定百姓的意志,遵循禮儀而行,必然事事都能井井有條。也就是說,只要尊重客觀規律,有條不紊地做事,即便前途如同踩到老虎尾巴般兇險,也沒有什麼事不能辦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態木和實木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