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晉韻風華

    這個在從戲曲的發展脈絡來看,在明清以來,唱戲的基本都是男人。在古代只有元代有女子演戲,到明清的時候,娛樂祭祀,還是多以男性為主,那時的觀念,覺得女人,對神靈或者是一些重大場合,有所不敬,那時候也只有參加了樂籍的這些女子,有時候也參加一些民間的活動。到辛亥革命以後,五四運動,有了男女平等以後,才有女演員的出現。以前的戲曲,各種角色,全是男人演出,你可以看看各地的地方戲,在民國年間男旦是很普遍的。早期出現女演員的就是河北梆子,評劇,還有越劇。那時有好多家庭比較困難,生下女孩,有的是賣給別人,只有兩條出路,一條就是賣到妓院,一條就是賣給戲班。這時候才出現了,有女演員登臺,但是基本演的都是本色出演,演的基本是旦角。

    現在中國的劇種來說,女演員扮演男角從業較多的是越劇和晉劇,下來才是黃梅戲的女性扮男性。對於越劇女演員扮演男性,是因為劇中各種聲腔元素造成的,越劇起源於嵊縣,他的起源和評劇,黃梅戲都有點相似,都是屬於三小類戲劇。這種三小戲曲在各地也非常普遍,就是在一個大劇種的範圍下,還有一種三小的戲曲劇種。三小是小生,小旦,小丑,演出的內容都是生活化,接近群眾,所以會受到歡迎。越劇的舞臺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範瑞娟、傅全香、竺水招等在民國時候就非常有名了,為越劇的成熟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新中國成立以後,越劇有了很大的發展,躋身於各大劇種的前列。

    越劇的唱腔委婉纏綿,表演柔情細膩,有江南水鄉的風格,其實大多劇目,才子佳人居多。而且越劇的扮相,都是小生,小旦為主,所以扮相都很漂亮,所以女的演男的,就形成了他們劇種的風格。茅威濤、錢惠麗、吳鳳花、王君安、鄭國鳳,英俊灑脫的形象,不少人為之傾倒,又創造了越劇的輝煌時代。

    新中國成立以後,女性的地位提高了,原來的小生為男小生,因為小生扮演的都是年輕的男子,人物也過於青澀,大部分的劇種,啟用了女小生,全國的各大劇種都有這種趨勢。如果是武生的話,就多於男子,而文小生,就可以用女性。

    在全國現存的劇種來說,晉劇中路梆子,起源於山西晉中一帶,音色音區,多屬中音區。山西的四大梆子中,兄弟劇種有女性演男性角色,中路梆子的比例要大得多。中路梆子的女演員也是在上世紀2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比河北梆子的女演員要晚一些。從大牛牛,二牛牛,丁果仙、丁巧雲他們這一時期就有了女子學戲,以後就逐漸增多,但還是以男演男,女演女為主。

    那時的梆子戲基本有好多的征戰戲,武打戲,功架戲的表演,在身體素質上比較要求比較強,而女性由於生理的問題,在一些身段表演上,欠缺一些,由於過於柔媚,在陽剛之氣質,也表現的不是很充分。丁果仙在上世紀40年代接受,從北京來的記者,來訪的談話中也談到,女演員在舞臺上的增多,有好多武打戲,就慢慢的失去了。

    丁果仙、張美琴、馬秋仙、喬玉仙、嚴翠紅、武蕙仙等女鬚生逐漸成名以後,由於女性的嗓音比較寬厚,適合中路梆子的中音區的拓展。中路梆子的定調是G調,馬鑼為主,後來大部分的男演員就跟不上,真嗓夠不著,假嗓又太憋,所以大部分男演員除了自身的嗓子好外,基本上都是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而女鬚生恰恰適應這個音區的高低音,所以現在晉劇的舞臺上,就大部分以女鬚生,女小生為主。

    新中國成立以後,晉劇女鬚生就更多了李樹琴、李月仙、馬玉樓、劉寶俊、張明琴、白桂英、白桂枝;女小生有郭鳳英、李素英、孫福娥、郭彩萍、王寶釵等等。後來的孫紅麗,謝濤,楊紅麗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河南越調的申鳳梅和申小梅,是女扮男演員的代表人物,演活了諸葛亮。河北梆子中也有一部分女演男角,比如說裴豔玲,吳桂雲。河北梆子女演員的功架表演更勝一籌。就目前京劇來說,男旦也不很多了,除了一些彩旦老媽子,四大名旦的傳承人也多為女性,本色出演了。不論男演員也好,女演員也好,在舞臺上演好就是好演員。

  • 2 # 紅木知識達人

    我認為,一和歷史有關,二和南北方差異有很大關係。至100年前徽班進京,才有了現在的國粹京劇。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中。旦角兒,是指的女人,但封建社會殘餘說戲子是下九流,以及男尊女卑,事故,女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願去戲班子的。很多大師的少年,都是很苦的。向梅尚程荀這些大師級人物,小的時候。都要去穿三寸金蓮,才能演的好女旦,看看他們的遺物,真的好可憐,又為其精神所折服。自梅大師以後,京劇男扮女盛行。至於崑曲和黃梅戲,女扮男裝這樣子的,普遍常見。有兩齣戲,更是戲中演的女人演男人。比如女駙馬,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因為南方的男人細小又不失柔美,故女人養起男人來,穿上花衣服很真實。

  • 3 # 小芳新視野

    這個應該和地域風俗文化有關係吧。京劇京劇,就是因為在北京所以才叫京劇吧。在古代京劇就是唱戲的,從行當來說屬於下九流,在社會上的地位可想而知。而且戲班子通常都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就算能成為名角也免不了會為達官貴人邀請唱個堂會之類的,如果被達官貴人瞧上了,當個小妾之類的那就慘了。對於戲班子來說那也是一大損失,畢竟培養一個臺柱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男扮女裝就會避免這些不必要的麻煩。崑曲黃梅戲可能是劇種需要女扮男裝會更符合南方人的性情,更能充分表達南方人的細膩情感吧。

  • 4 # 潘龍江悔恨寫紅塵情歌

    因為在舊社會,男女是不能同臺,因為是男女授受不親嗎,現在就無所謂了。京劇不是在北京嗎?北京不是皇城嗎?皇城不是太監多嗎?所以女扮男。李玉剛是東北的,也這樣幹,我就搞不清楚了。

  • 5 # 琴聲秦韻14028

    京劇四大名派旦角都是清一色男的!梅蘭芳,荀慧生,尚小云,程豔秋等,這緣於封建社會對於演員的卑視,認為演員出身卑微,社會地位低下,屬於下九流之類等等,所以說很少有家長讓女孩子學藝,多有男孩子從藝,越劇電影(紅樓夢〉(女駙馬〉小時候也看過也是女扮男裝!這個也是與當地的地域文化或風俗有關尚不得而知,從秦腔方面據我所知,男唱旦以李正敏為代表人物,還有個沈老藝人(具體名忘記了)宋上華等等民間不知名的老藝人多由男旦表演,早期女扮男裝易俗社有個黃金華老藝人扮周瑜很精彩,名氣很大可惜英年早逝!她的老公董為明老師和我早年相熟,三十多年了!老師估計作古了,健在的話應該九十多歲了!還有秦腔著名演員李愛琴,劉茹慧,焦曉春,薛志秀,馬桂英等這些老藝術家或健在或作古,她們都是戲曲舞臺上的巾幗梟雄!

  • 6 # 隨覽而觀

    我覺得主要兩點,一是窮則求變,京劇一直到解放後幾十年才有青黃不接不上座的問題,地方劇種往往得挖空心思招徠觀眾,女性演員能很好的吸引以男性為主的受眾。二是管理控制問題,京劇的行會組織從清代到建國一直都算有力,甚至有段時間是政府職能部門,宿老為王的圈子總是不願意變革的。地方戲曲則相對寬鬆加上四處巡演,變動起來更方便。初期坤角的加入其實往往不是啥好路子,就像男旦都被那啥,何況女子,靠粉頭戲出位的早期女性演員那是一抓一大把,私底下的事兒就更多了……

  • 7 # 使用者198471812687

    也許更刻苦,更有特色,難度更高,但關鍵是看效果,不能盲目模仿,光帶個頭套,用小嗓模仿,那只是 模仿秀。很普通。戲曲是綜合藝術,唱唸做打翻,要有多年的基本功,然後再自己不斷追求和揣摩。所以模仿者自稱梅派,有人稱其比美梅蘭芳,這是典型的瞎子摸象,不知天高地厚

  • 8 # 路遇幸福

    在以前, 女子不能上臺演戲,所以京劇徽班進京開始,就是男的唱旦角。崑曲的歷史比京劇更悠久,最早是有女的唱的,陳圓圓就是早先的名角。黃梅戲,更年輕一些,有男有女。越劇最早也是男扮女的,因為不好聽,越劇的唱腔溫婉細膩,女人來唱更好聽一些。江南女子,窮人家的孩子,不是當童養媳,就得給人打傭人, 為了吃飯,唱戲是窮人家的女孩更好的出路。所以為了唱紅,她們也是吃了很多苦的。成了名角,才能讓全家人過上好日子。民國以後,京劇也有女人登臺了,出了很多名角。比如孟小冬,趙燕俠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婆說不給她管錢就是不愛她,我回了句誰愛你找誰去,她野蠻無理的要求能答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