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源點1光年

    比干雖是王叔,但終究是個文官諫臣,而聞太師是武將出生,動亂時代,武官能夠大致掌握國家命脈,所以武將只要有真本事即使犯了錯也未必有事發生。忠言逆耳紂王還是要聽的。

  • 2 # 於港水易學文化教學

    在整部《封神演義》中,紂王在他的臣子當中只有聞太師(聞仲,下文中稱聞仲)是既敬又怕。其他的臣子有的只是有“敬”的成分,像商榮老丞相,比干皇叔,而並無“怕”字可言,其他的臣子就更談不上敬和怕了。

    首先,像比干這樣的中直老臣,紂王雖然有的時候因為他們進言“阻礙”自己享樂而感到煩惱,但內心當中還是有一定的尊敬。但這種尊敬在面對妲己的迷惑時又顯的蒼白而無力,在他的內心為了“救妲己”,比干是必須要做出犧牲的。雖然比干與姬昌來往密切,但真正導致比干被害的是比干火燒狐妖群,而與妲己結下仇怨。

    我們再談聞仲,聞仲不但是唯一一個令紂王又敬又怕的臣子,而且又是商紂王朝的柱石。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1)聞仲為當朝太師,在紂王之父帝乙離世是把他定為託孤重臣,輔佐紂王,又賜打王鞭,可上打昏君,下打饞臣(費仲就是例子)可見權力之大。另外聞仲作為託孤老臣行的端,做的直,正大光明,在朝野當中威望很高。

    2)聞仲是紂王的老師,紂王在妲己到來之前在治國方面並無大的過失,這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聞仲的教導。中國自古以來尊師重道,帝師更是如此!

    3)聞仲手握兵權,聞仲為了朝廷常年在外征戰,戰功赫赫,勞苦功高。

    4)聞仲是截教金靈聖母的高徒,金靈聖母在截教中地位很高,法力高強。聞仲受其真傳,在截教第三代弟子中也是佼佼者,並且結交廣泛。

    5)聞仲文可安邦,武可定國,是當時商紂王朝的頂樑柱。他在出徵西岐的路上陣亡,其實就已經宣告了商紂王朝的滅亡。

    從以上幾個條件我們很清楚的看的到聞仲是一位令紂王既尊敬又害怕的重臣,擔負著國之重任。像這樣的重臣,即使妲己再有怨恨,紂王也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去扳倒他的!

  • 3 # 月淡風青

    這個問題問得好。殺比干是因為妲己。不動聞太師有兩個原因:一是聞太師一直忙於打仗,不在家;一是聞太師是滅火隊長,國家棟梁,殺不得。

    先說個題外話。聞仲,聞太師,是《封神演義》中人物,在《封神演義》的藍本《武王伐紂平話》中是沒有的。他是許仲琳創造的人物。還有太師這個官職,在殷商就存在,但是主要負責敬神祭拜時奏樂。商的“宰相”是“尹”。到了周,太師才有了軍政大權。

    說回《封神演義》。比干燒了狐狸窩,斷了狐狸精的後,九尾狐當然不能放過。而對紂王而言,比干的作用顯然不如妲己。在家天下的年代,啥啥都是我的,我愛怎麼著就怎麼著。我是國君,你是王叔又怎樣,誰讓你爸把王位傳給我爸,而沒有傳給你呢?美人給我的快樂你永遠給不了,整天就知道叨叨叨、叨叨叨,煩也煩死了。天平歪向妲己,二者選一的話,王叔就對不住了,借你的小心肝用一下,還真是七竅呀。美人說的對。比干就這樣死了。死的一點價值都沒有。

    再看聞太師。聞仲聞太師第一次出場是徵北海(有朱棣的影子,1410——1424,正好15年),然後回京,回京第一件事就是除妲己,聞太師的三隻眼應該是能看穿妲己的。但是,時間比較緊張,條陳遞上去,紂王還在搪塞的時候,東邊又亂了。得了,先去救火,讓黃飛虎看家。沒能和妲己正面交鋒,沒看清楚妲己是個什麼物件,就走了。結果,紂王又看上黃飛虎媳婦兒了。黃夫人跳樓,黃飛虎造反。

    消滅了東海平靈王,回朝交旨。發現好戰友黃飛虎又造反了。紂王扯謊,黃夫人是失足跳的樓。在你家裡失的足,摘星樓上跳下去的。先別管那麼多了,先把黃飛虎弄回來,武成王,一聽就是國家重臣呀。何況,他投奔的還是造反的西伯侯姬昌。先是北,後是東,現在是西,一口氣都不讓喘呀。

    能帶兵打仗的,而且能夠信任的,就只有聞太師一個了。紂王是什麼人,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司馬遷說的)說他腦子特別好使,見識過人。從目前這種情況看,他怎麼可能動聞太師?

    道德真君一把神沙,給糊弄回來,逃走了黃飛虎。接下來聞太師的工作重心就轉移到打西岐了。四處招人,上山找人,上天求人,路上拾人,都快忙死了。紂王也正忙著和妲己做實驗:驗男孩女孩,銅柱的導熱效能分析,四種毒蟲進食情況分析,成人與未成年人對河水大耐受性分析比較,雙眼失明再生術等等科學研究。兩個人誰也顧不上誰。直到聞太師絕龍嶺歸天。

    至於樓主所說比干與姬昌關係好這件事,我是這麼看。

    姬昌原來是商的臣子,且是西伯侯。忠臣和忠臣之間,為保成湯天下,兩人關係自然好,不但他們關係好,而且,聞仲與姬昌的關係也應該是很好的。就連聞仲見了姜子牙也是惺惺相惜的,只可惜,哎,都怨紂王。好好地,非要喜歡妲己,喜歡那個狐狸精。

  • 4 # 雲夢澤中的無名之士

    比干的死磕精神,是商紂王殺比干的根本原因。說白了就是比干作為一個臣子跟紂王死諫到底,讓紂王發怒而殺了他。

    比干就不一樣,從《尚書》開始,到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特別是當世五大顯學中的儒、墨、道、法家都有關於紂王殺比干的情節記載,那自秦以絳就更不用說,基本上每一代都會有史料記載。到元朝時他被封為仁顯忠烈公。其忠烈之名留名千古。

    關於史料和一些文獻簡單舉例如下:

    《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百里奚說:…紂殺比干,惟強諫耳。

    屈原《天問》:彼王紂之躬,孰使亂之?何惡輔弼,饞諂是服?比干何逆,而抑沈之?

    《論語.微子》說: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

    《史記》記載: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行死諫。…剖比干,觀其心。

    要探究紂王殺比干的原因,還是要從那時殷商王朝面臨的局勢說起。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商王朝自建立開始,反覆遷都,據史書記載就有四次,成湯在亳建都。此後在隞地和邢地立都,之後盤庚又遷都回亳,之後他的子孫帝武乙又遷都到河北朝歌。就這樣,殷商反覆遷都,導致其政權極其不穩定,人們也怨聲載道。

    商紂王的曾祖帝武乙更是狂妄荒唐。他做人偶,用皮革裝上鮮血然後射之,說是射天。最後被黃河和渭河流域涉獵,被雷劈死。

    商紂王接手的殷商王朝,可以說是千瘡百孔,已經衰落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而商紂王又是一個聰穎過人、狂妄無比、武力高強的人。他沉迷於聲色犬馬,酒池肉林,荒淫無道。朝廷內部充斥諂媚小人,烏煙瘴氣。

    外部諸侯勢力做大,威脅到了殷商王朝,反叛者眾多。特別是周國的西伯侯廣修德政,天下諸侯很多歸順他。看所以這時候,身為王子的比干,多次諫言。當時有許多諫言的大臣都被處罰,比如商容、祖伊、王兄微子啟等,而且朝廷的大師、少師都紛紛背叛他。

    雖然商紂王是一個暴君昏君,也是亡國之君。但是他對那些反對他、勸諫他的人基本都是不屑一顧,或者是囚禁。比如商容則棄之不用,多次勸諫他的王兄微子啟也只是囚禁。那些少師、大師則都背叛他,有的還去了周國。

    但是對於那種強力勸諫,甚至死諫的人,也就是死磕的人,商紂王也沒有手軟。比如王子比干,三公之一的九侯和鄂侯。而王子比干多次勸諫,發展到後來就是死諫。《史記》記載: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行死諫。…剖比干,觀其心。因此惹怒紂王,將他挖心,還看看是不是“聖人心有七竅”。我們可想而知那個情況,比干被殺是理所當然。

    所以,商紂王殺比干,就跟殺酒侯和鄂侯一樣。那個自以為是的商紂王,他也不是什麼人一勸諫他就殺,而是那些強力死諫死磕他的人。

    雖然比干死諫商紂王,他因此而喪命,也沒有挽救大廈將傾的殷商王朝。但是他的那種死諫死磕的精神卻讓他成為了千古忠臣賢臣的代表,讓他流芳千古,後人讚頌,成為了後世封建王朝臣子的榜樣。看來死磕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一個人說話很有趣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