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漁子
-
2 # 關東俠客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蒙古人表面上繼承中原王朝的法統,稱皇帝,改年號,建立國家,但在政權形勢上有自已的特色。元朝皇帝的繼承也沒有采用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實行的是貴族選舉政策,在哈拉和林召開庫裡臺大會,從黃金家族中選繼承人。蒙古人崇尚武力,因此,為了皇帝寶座,兄弟叔侄之間展開殘酷爭奪。
公元1206年,孛兒支斤鐵木真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皇帝,建立大蒙古國。採用的是中原王朝的稱號,成吉思汗是西方人的尊稱,意思是擁有四海的汗。
鐵木真死後,三子窩闊臺繼位。窩闊臺死後,兒子貴由稱帝。貴由死後,鐵木真小兒子託雷的長子蒙哥繼承蒙古皇帝。蒙古帝國的皇帝由黃金家族中產生,但不是父死子繼世襲的,而是由蒙古貴族在哈拉和林召開庫裡臺大會,選舉產生。
公元1258年,蒙哥皇帝死在釣魚城前線,四處征戰的蒙古諸王紛紛返回漠北草原,參加新一界皇帝的選舉。哈拉和林召開的庫裡臺大會推舉蒙哥皇帝的小弟哈里布哥為皇帝。蒙哥皇帝的另一個弟弟忽必烈在燕京稱帝,經過四年內戰,忽必烈奪得天下,首開黃金家族武力奪取帝位之先河。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定都大都,即元世祖。元世祖也沒處理好繼承人問題,留下一負爛攤子。太子真金早亡,長子甘麻刺,三子鐵穆耳成為爭奪帝位的最佳人選,最後,鐵穆耳當上皇帝,即元成宗。
元成宗死後,皇后卜魯罕臨朝稱制,立安西王阿難答。太子真金的孫子愛育黎撥八達(海山的弟弟)發動政變,他想當皇帝,但是他的哥哥海山擁兵漠北,有大部分蒙古諸王的支援。愛育黎撥力八達只能讓步。
公元1307年,忽裡臺大會上,海山當上皇帝,即元武宗。他立弟弟愛育黎撥力八達為皇太子,雙方約定,兄終弟及,叔侄相位。即愛育黎撥死後,由海山長子和世㻋接皇帝位。
元武宗當了四年皇帝后死了,愛育黎撥當上皇帝,即元仁宗。元仁宗當初發政政變取得政權,讓實力更強大的哥哥搶去了,心裡非常不平衡,他當上皇帝上,違被了當初的諾言,立自已的兒子碩德八刺為太子。
將無武宗長子和世㻋封周王,遠鎮雲南,次子圖帖木爾出藩懷州,從而留下禍根。和世㻋去雲南途中,路過延安,陝西行省丞胡阿斯罕對他非常同情,舉兵發動叛亂,結果兵敗被殺。和世㻋逃到察合臺汗國,被安置在漠北的阿爾泰山一帶。
元仁宗當了幾年皇帝后也死了,他的兒子當上皇帝,即元英宗。元英宗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皇帝,一些政策觸動了蒙古貴族的利益,三年後被殺,史稱有坡之變。鎮守和林的甘麻刺(真金長子)兒子也孫鐵木爾被擁立為皇帝,即泰定帝。
公元1328年,也孫鐵木爾死了,他的八歲兒子阿束吉兒被擁立為皇帝,即天順帝。這時侯,元武宗舊臣燕帖木爾與河南行省丞相伯顏分別派使者到漠北和江南,迎接周王和世㻋和他的弟弟圖帖木爾稱帝。
圖帖木爾距離較近,先回到大都稱帝,即元文宗。元朝出現文帝和天順帝兩個皇帝,兩個都城,雙方爆發戰爭,史稱兩都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元文宗取得勝利。
同樣是元武宗的兒子,和世㻋是原先選的繼承人,元文宗派人去接和世㻋(元明宗)南歸。元文宗承諾主動讓位給元明宗(和世㻋),效仿叔輩兄終弟及舊例。
哥倆個在在大都北相會,元文宗毒死元明宗取得天下。元文宗得到皇位的手段太過殘忍,他的日子並不好過,不幾年便鬱郁而亡。
元文宗的兩個年幼的兒子也先後暴死,後繼無人,一年後,皇后卜答失裡立明宗長子妥歡帖木爾為皇帝,即元惠宗,也叫元順帝。幾十年後,元順被被朱元璋趕回漠北草原。
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比較優越,可以遊免政局動盪,使權力和平過渡。蒙古人想用親情信任維持權力的繼承,手足之情不敵皇權的誘惑。大元朝在無休止的內耗中走到盡頭,躲不過胡運不過百年的魔咒。
回覆列表
不是感覺上,而是事實上。蒙古人的帝位傳承製度和中原王朝的繼承製度完全不同。
元朝自從元世祖忽必烈於公元1260年稱大汗以來,直到元順帝被朱元璋打敗,返回大漠,幾乎所有的元朝皇帝即位都發生過帝位之爭。尤其從元成宗繼位到元順帝繼位的39年間(1295年—1333年)竟然換了10個皇帝,創下了爭奪帝位的內訌紀錄。這種如此混亂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元朝出現過。歸根結底,出現這種全無章法的皇位爭奪戰,是草原民族的首領繼任制度不完善所導致的。
一、蒙古民族的首領是推舉產生,指定繼承。蒙古族是個草原民族,草原民族的特點是部落式管理。小部落組成大部落,大部落組成部落聯盟。成吉思汗是透過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光芒萬丈的人格魅力被推舉為大汗的,所以成吉思汗的稱號也是大家的尊稱。但是,這個並不代表所有的部落沒有自己的首領。草原民族的部落都有自己的老大,無論他們之間血緣關係如何,他們相對獨立的特性沒有改變。
所以,草原民族在推舉自己的首領時,一般誰的力量大,誰就是王。這些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天生狩獵的本性,都決定了必須透過強大的武力才能有發言權。反觀華夏漢民族早在周朝初期就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宗法制度。周公制禮安天下,從此嫡長子繼承製成為日後中原王朝皇位更替的主流思想。這並不是說漢民族的中原王朝就沒有皇位之爭,而是說,無論何朝何代,天下人形成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基本價值觀,無論誰違反了,都會受到道德的譴責。所以,王權更替是有標準的。但是蒙古民族沒有形成這樣的繼承製度。成吉思汗臨終,指定了窩闊臺即位,由於成吉思汗威望高,大家還算能接受。但是之後的事情,想當老大的人那麼多,而且手裡都有自己的軍隊,不亂才怪!
二、在元朝的皇位更替中,蒙古貴族無法形成固定的規矩。在蒙哥作為蒙古大汗的時候,各路大軍奔赴世界各地,去征服整個人類,但是倒黴的蒙哥卻在一個小小的釣魚城折戟了,蒙哥死後,各路大軍紛紛會師草原,目的只有一個,爭奪汗位。西歐、北非倖免了上帝之鞭的蹂躪。忽必烈也撤軍北上,讓南宋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鑑於此,忽必烈入駐大都之後,想要效法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避免因皇位之爭屢次自相殘殺。但是,這種制度不適合蒙古人的管理特點,也無法被所有蒙古部落接受。
這本來是個很好的漢化機會,也是逐步建立起嫡長子繼承製的契機。可是忽必烈的太子卻早早的掛了。還沒有來及再立太子,忽必烈就駕鶴西去了。還好,有忠臣伯顏主政擁立了太子太子的兒子即位。可是再往後就不行了,由於蒙古貴族們沒有形成固定的繼承理念,腦子裡總還是皇位是可打出來的。這就導致了後來的亂局。
三、漢化程度不深,使蒙古嚴重缺乏治理大國的能力從元朝建立以來,元朝皇帝本來也任用了不少漢臣,打算用漢人的理念來治理國家。可是蒙古貴族強烈的反對,讓漢化政策無法順利推行。蒙古人入駐中原後,總是傾向於早期草原民族的半奴隸制度,他們躺在現有的功勞簿上,壓榨百姓的血汗。自此蒙古人被派往全國各地,作為朝廷的派出人員領導當地的政務,這些人就是依靠等級制度坐享其成的。所以,後期蒙古騎兵的強大攻擊能力也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蒙古人抵制漢化,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孰不知這種管理制度在商鞅變法時已經被漢民族拋棄了。但是,要想治理好一個泱泱大國,蒙古人依靠落後的治理方式根本不可能堅持過久。由於漢化程度不深,蒙古人的政治上依然是蒙古貴族內部的遊戲,所以,漢民族創造的政治體制和皇位繼承體制沒有對他們起到什麼作用。朝廷亂了,國家也就亂了。
沒有章法是因為蒙古民族還沒有創造出帝國傳承的有效手段,也是遊牧民族的生產特點影響了中央集權的有效控制力。也可以說,元朝滅亡和皇位之爭的亂局不無關係。這也是漢人說的“胡政不過百年”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