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牧漁子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派出了五十萬大軍,南征百越。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最終打下了華夏民族基本的版圖輪廓。不過,百越之地是個南部蠻族部落的統稱,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包含了兩廣、江西南部、閩浙等地。其中東越是指位於閩浙地區的東甌族系政權和位於福建的閩越族系政權。

    秦始皇徵東越地區的理由,主要由三個:

    一、開疆闢土,達到“廣地”的目的

    秦國橫掃六個,一統華夏,征戰的初衷就不是要像齊桓公一樣譽得“霸主”之名,而是要將天下土地、子民、財務掌控於股掌之間。秦朝統一天下後,曾經因實行分封制或者郡縣制而經歷過宮廷辯論。最終秦始皇拒絕分封天下,由此可見秦始皇及其主要朝臣對於天下掌控的慾望和能力皆非前朝能比。他們豈會放任南方割據蠻族逍遙於天子之威嚴之外。

    在戰國時期,各國之所以不斷髮動戰爭,爭奪的主要是土地和人口資源。農業社會,誰的地盤大,誰的人口多,誰就實力強。秦始皇已經一鼓作氣滅了山東六國,統一了中原。而南方百越地區歷來就是蠻族雜居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深受楚國的影響,雖然很神秘,但其力量不容小覷。和兩廣地區最大的不同,是東越地區的東甌國和閩越國隸屬於越國血統的政權,在春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滅亡,越人早就開始遷入浙南和閩地。秦始皇的性格,肯定不會容許這些政權遊離於天子管轄之外的。所以,征服他們,搶奪其土地資源,納入其管轄範圍是發動這場戰爭的初衷。

    二、東越地區的地理位置特殊,圍剿東越,是百越之戰的戰略保護措施

    東越地區的東甌國和閩越國本是越國國君所封的諸侯王之後裔,屬於越國貴族系建立的政權。這些政權和南越地區的部族還是有較大區別的。特別是浙江地區開發較早,土地肥沃,早期就是吳越爭霸的角逐地帶,人口和經濟都不是南越普通一個部族所能相提並論的。但是,秦始皇要征服的是百越,是整個南方地區,在如此廣闊的作戰區域,該怎麼排兵佈陣可是檢驗秦始皇戰略思維的重要標誌。

    我們從地圖上看,秦軍從北方發兵南征,攻擊的目標有三個方向(共分兵五路)。一個是過江西攻打東越閩浙地區,一個是過湘南攻打嶺南廣東地區,一個是走湘西黔地攻打桂林地區。

    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 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

    而這個地形圖上,最靠北的當屬東越地區。深受越國文化和楚國文化影響的東越政權,一定很清楚:如果秦軍南下攻破兩廣,則東越各政權皆被壓縮在東南沿海地區,北部無險可守,東南又無退路。面對強大的秦軍,顯然成了甕中之鱉。所以,秦軍南下如果不攻打東越,則東越地區政權必定派出軍隊襲擊秦軍南征部隊的後方。秦始皇看得出東越政權不會坐以待斃,故而派出精銳部隊直接攻打東越。因為憑藉秦軍的作戰能力,秦始皇一定認為戰爭進行的會很順利,難不成比楚國還難打?事實上,秦始皇低估了南方蠻族的抵抗決心,也高估了秦軍部隊的遠端後勤保障能力。戰爭打得異常艱難。

    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 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 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 睢,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

    所以說,分出一路兵馬直接攻打東越,是真個百越之戰的重要一環和戰略保障。

    三、經濟上的原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淮南子記載:

    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 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

    其實,並不是秦始皇貪圖南方地區的這些奢侈品,而是說明南方地區的並不是不毛之地,更不是完全不開化的原始部落。這些商品能從南方被販賣到咸陽,足以說明南方地區也有相當不錯的商品經濟和農業經濟。東越地區由於很早就受到吳越文化的影響,故而經濟水平也已經發展到一個不錯的程度。秦軍選擇派一路大軍攻打東越,也可以為戰爭和國家提供更多的經濟、稅收的支援。

    秦始皇派大軍圍剿東越,打敗了東甌,廢除了第七世東甌王的王位,但仍令其君長治之。

    “秦雖置郡,仍為無諸和搖所據,秦不得而有之”。

    公元前214年,秦軍平南越後,攻入閩地,削去閩越王號,置閩中郡,納入中央政府管轄之下。

  • 2 #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秦始皇嬴政領導秦國橫掃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實現大一統,結束了中國春秋戰國以來長達五百多年的戰亂局面,完成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功業。在滅掉六國後,秦始皇嬴政並沒有休息,迫於當時周邊的政治局勢和軍事威脅,隨後,他又開始了“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再一次來證明自己的偉大功勳。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這場戰爭中,蒙恬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其後,秦軍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游(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從此,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

    東越,是一古部落(東越國的前身),又稱為“東甌或甌越”。地理位置即今浙南-閩北一帶。春秋戰國時期,東南沿海一帶遠離中原,被中原人稱為百越之地,這裡居住的人不是主流的華夏族,是眾多部族的統稱合稱“百越”。

    百越部落大體分為東越(又稱東甌或甌越)部落(今浙江南部的甌江流域,以溫州一帶為中心)、閩越部落(今福建的福州為中心)、南越(亦稱南粵)部落(今廣東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區)、西甌部落(有說西甌屬南越的分支)(今廣西一帶)、雒越部落(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等幾個部分。據《淮南子》記載: 秦軍共分五路,一路攻取東甌和閩越(浙江、福建),兩路攻南粵(廣東),其餘兩路攻西甌(廣西)。秦軍分一路攻浙閩,兵力約10萬;分四路攻兩廣,兵力約四十餘萬。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出屠睢率領五十多萬大軍分五路南下攻擊閩浙與嶺南,雖然百越之地很落後,嶺南和閩浙屬熱帶,河道縱橫,樹木叢生,秦軍原有的大兵團作戰模式完全起不到作用,困難重重很不容易攻打。

    第一路東向攻取東甌和閩越;第二、三路進攻南越;第四、五路進攻廣西。這五路大軍如期展開攻勢,兵勢甚盛。尤其是第一路大軍進展很順利,出兵當年就平定了東甌和閩越地區,設定了閩中郡。其他四路大軍的作戰相當艱辛困難重重,由於自然環境,地理位置以及軍隊水土不服等原因秦軍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為了避免缺糧出現問題,進而引發軍心不穩。秦始皇在珠江支流灕江和長江支流湘江之間修築了一條運河,這條運河就是大名鼎鼎的靈渠,根據《淮南子》記載,秦兵“伏屍流血數十萬”,由此可見百越各部的頑強抵抗和慘烈。

    《史記、南越列傳》中也有記載:“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徒民、與越雜處十三歲”。

    在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後,終於在公元前214年,以秦軍任囂,趙佗徹底征服嶺南百越部落的勝利而宣告結束。秦始皇很快在該地區設立了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把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為了鞏固其佔領區,穩定局勢,防止越人反抗力量死灰復燃,加強對越人的管控,秦政府採取了軍事管制的戍守政策可以跟當地的越人通婚等等政策,漸漸地中原文化開始輻射和影響嶺南地區,並"置東南一尉,西北一侯"。 此戰之後,大秦帝國完成了此前楚國曆任楚王南征的夙願。

    總結秦始皇為什麼派大軍圍剿蠻夷之地東越或百越原因有五:

    一、消除對大秦帝國的威脅及潛在的隱患。

    二、威震海外,一統天下,擴充套件統治版圖。

    三、百越河流錯綜船隻發達,學習造船技術。

    四、覬覦當地豐厚的資源或其他種類的物資。

    五、秦始皇自己心中南北一統的偉大帝國夢。

    綜上所述也就不難理解秦始皇當時為何決意要拿下百越地區。秦始皇發動的這次百越之戰,儘管損失慘重,但是此戰後,中國國土面積增加100多萬平方公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為中國的輝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赤痕加速碎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