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藺MG
-
2 # 張小生讀史
首先是永王李璘和唐肅宗李享發生的爭權事件。李白缺乏政治遠見,選錯了陣營,最終被牽連,差點被處死。
李白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被稱為詩仙,從小愛擊劍,行俠義之事,愛讀書,但是一直仕途不順,最後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推薦下,唐玄宗對他是倍加讚揚,於是就召見李白,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唐玄宗非常喜歡他,每每出遊或宴席都要李白陪同,李白的工作就是給皇帝寫詩文娛樂,長期如此,李白便厭倦了這種奢靡的生活,有一次醉酒讓唐玄宗的寵臣高力士為他脫鞋,得罪了很多人,於是不久唐玄宗聽信讒言疏遠了李白。
那麼李白為什麼會選擇給永王李璘做事呢?這還得從“安史之亂”說起。
唐玄宗晚年的時候,貪圖享樂,政治混亂,加上唐玄宗好戰的脾氣,邊境安寧的局面被打破,從而導致了安史之亂,最終安祿山攻取長安,唐玄宗西逃至成都。在此期間,太子李亨一手策劃馬嵬兵變,誅殺楊氏,逼死楊貴妃,矛頭已指向了玄宗,玄宗入蜀不可逆轉,父子分道揚鑣也已勢在必行,等到李享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時經過一番佈置與籌劃,簡單的舉行了登基儀式,尊唐玄宗為太上皇,之後才派人給唐玄宗通知訊息的。
永王李璘是唐肅宗的異母弟,李璘之母郭順儀早逝,李璘由其兄李亨養大。李璘聰敏好學,工書,唐玄宗也非常喜愛他,安史之亂時,時,唐玄宗下詔以封李璘為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江陵郡大都督,鎮守江陵,此時李璘已有了割據之心,直到永王李璘東巡至廣陵時,這時唐肅宗才與永王李璘兵戎相見。
李白當時 被永王李璘三次相召,才肯下山相從。此時的李白已經是57歲了,自思自己一生不可這樣碌碌無為的活下去,現在正是為國出力的好機會,定能一展心中抱負,那時永王也並無謀反之意,所以李白就下山輔助永王李璘了。與其說永王想要謀反不如說是為了與李享爭奪權利,因為李享的皇位也是透過兵變得來的,並非唐玄宗主動退位,事後只是通知了唐玄宗一聲。永王這一想,肯定不舒服,自己有兵有地盤肯定得有想法,沒想到的是畢竟人李享是太子,即位也算是名正言順了,唐玄宗也沒說什麼話,所以永王不得人心,最終導致失敗。
所以李白只是為了報效祖國,想施展一身的才華,卻不想遇到這麼一檔子事,投錯了陣營,白白的受到了牽連,可憐啊,李白!
-
3 # 自嗨自樂
首先明確下,永王李璘是和唐肅宗李亨兵戎相見,安史之亂爆發,兩位王子爭權。
李白,詩仙,很灑脫,但是其實他的前半生一直在為進入仕途而奔波。直到42歲才在賀知章與玉真公主的引薦下,唐玄宗才召令他為供奉翰林(就是陪皇帝開心解悶的御用文人)。
李白想進入仕途,也是想有一番作為,而不是寫詩讓帝皇開心。但是唐玄宗僅僅把他當作御用文人,儘管對李白很重視。這種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生活令李白很厭倦,於是,終日始縱情詩酒,常常翹班,就連大老闆呼喚也裝聾不聞。期間,他還幹過醉酒草詔、令力士脫靴的荒唐事,所以遭宮人忌恨,最終被玄宗不喜所拋棄。但是李白心中那種濟世的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居於廬山。恰在此時,永王李璘出師東巡,得知李白在此隱居,數次下達聘書請其出山。此時李白已經56歲,幾經猶豫,終於決定下山入永王幕府。
此時大唐的情形十分類似於東晉永嘉南渡,正是割據江南的大好時機。因此李白力勸永王直取會稽,並在永王發動叛亂之後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等語,自比謝安,擁護李璘割據稱帝的意圖很明顯。只是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入獄。
所以說,李白壓根就沒想過跑路,兩位王子爭權,李白選擇了永王。只是很不幸,永王敗了。
回覆列表
唐代宗最後還給永王平了反。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詩人,李白註定是那座繞不過的高峰。李白為人爽朗大方,喜歡飲酒作詩,愛交朋友,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後世尊稱“詩仙”。那麼,李白放著這麼有前途的詩人不當,怎麼會捲入到永王之亂哪?
這還要從李白的性格說起,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滿坎坷的,其享受的待遇與其所作的貢獻嚴重不符。
李白有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濟蒼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一切.他還深受遊俠思想影響,敢於蔑視封建秩序,敢於打破傳統偶像.儒家思想和道家、遊俠本不相容,但李白卻把這三者結合起來.
李白的前半生一直在為進入仕途而奔波,直到42歲才在賀知章與玉真公主的引薦下,唐玄宗才召令他為供奉翰林(就是陪皇帝開心解悶的御用文人)。雖然唐玄宗對李白很重視,但是李白對這種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於是,終日始縱情詩酒,常常翹班,就連大老闆呼喚也裝聾不聞。期間,他還幹過醉酒草詔、令力士脫靴的荒唐事,所以遭宮人忌恨,最終被玄宗不喜所拋棄。
永王李璘(720年—757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由於生母早逝,交由皇兄李亨撫養。聰敏好學,工於書法。初封永王,領荊州大都督、開府儀同三司。安史之亂爆發後,冊封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領江陵大都督,鎮守江陵。招兵買馬,設定官署。當時江淮地區所徵收的租賦都積聚於江陵。
57歲的李白誤以為報國的機會到了,下山投奔永王,至德元年十二月,由於李璘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擅自率水師東巡,。永王被定性為謀反,並被玄宗下詔“貶為庶人”,而加入李璘水師幕府的李白,也因為跟隨永王李璘而獲罪,被判流放夜郎。
但這些只是史書中的記載,實際上永王璘根本沒有謀反。李白在其作品《南奔書懷》中就直言“天人秉旄鉞,虎竹光藩翰”,指出永王李璘東巡是奉了皇命的,有調動軍隊所需的全部手續和信物,並非史書中記載的“叛逆”“擅發兵”。李白還在詩中說“侍筆黃金臺,傳觴青玉案”,自己以文筆從事於永王璘,受到永王如燕昭王黃金臺延天下士之禮遇,出席永王酬酢交錯之盛宴。知遇之感與報國之情,見於言外。“秦趙興天兵,茫茫九州亂。感遇明主恩,頗高祖逖言。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更是直言正當安史叛亂,肅宗卻鎮壓永王璘水軍,自相殘殺。自己參與水軍行動,是感永王知遇之恩,是如祖逖志在肅清中原胡虜。如今皆付諸流水,悲憤難言。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59歲的李白終於又重獲自由。歸心似箭的李白順江而下,並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雖然獲得赦免,但是,生活卻無著落,所以,走到江夏後,投奔在此任太守的老友良宰。李白在江夏逗留一陣後,又應友人之邀泛舟洞庭。在其後的近兩年時間裡,李白一直在宣城、金陵等地遊歷。
上元二年(761年),年過六十的李白再也流浪不起了,由於生活相當窘迫,只好投奔遠在安徽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到達當塗的次年病逝。
因為唐肅宗李亨的得為不正,政治小白的永王又手握大權,沒有及時向李亨效忠,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擅作主張,在李亨看來有裂土分疆的意圖,所以李亨就成了犧牲品。李白之所以捲入永王之亂,完全是禍及池魚,而李白寫下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為其的不幸留下了“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