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年往史
-
2 # 東方未明哥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生子當如孫仲謀說的就是孫權,而且這句話是曹操說出來的,意思是生個兒子就要像孫權一樣。那麼孫權在三國時代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首先我們知道孫權是能上位,完全是因為孫策早亡。孫策曾在臨終前對孫權說,打天下你不如我,穩固江東我不如你。孫權在周瑜、張昭的輔佐下,漸漸穩固江東。並且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後來趁著關羽北伐之際,讓呂蒙一舉奪得了荊州,至此孫權確立了東吳的地盤。但是孫權此人薄情寡義,稱帝之後,追封它哥哥為長沙王,自己卻當了皇帝,要知道孫權的位子是孫策讓出來的,可是孫權不記舊恩。而東吳四大都督的後代,孫權對他們也不是很好,由此可見孫權薄情寡義。
其次孫權晚年昏庸,根本不信任手底下的將領,反而設定了一個官位,天天監視手底下的官員,此時的孫權貨真價實成為一個孤家寡人了。在長子孫登去世之後,孫權利三字孫和為太子,但是又冊立四子孫霸為魯王,而且兩人的待遇都一樣,手底下的官員也分為兩派,相互爭鬥。最終導致兩宮之爭,孫權廢掉孫和、賜死孫霸。再加上孫亮前面的幾個哥哥接連早亡,最後孫權只能立最小的兒子為帝了。
-
3 # 南方鵬
孫權是孫堅之子,孫策之弟,史書說他性格開朗,崇尚俠義,孫策平江東時,便讓孫權歷練政事“時權年十五,以為陽羨長”,不時跟隨孫策征戰,十九歲時,孫策遇刺身死,嗣子年幼,而江東豪賈世家眾多,孫策決定立長君為後繼選定孫權,並對他寄以厚望,希望他發揮柔術之長,保住江東基業“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並囑託張昭等老臣輔助。
孫權立孫亮,固然有年老昏庸慮事過於深刻之故,可能也與世家大族有關。孫曹劉三家,曹劉致力打擊世家望族,曹操的唯才是舉,劉備諸葛亮的以法嚴苛治國,都是強王權弱豪族的措施,而孫吳出身所限等原因,一直與世家大族共存,又用又防,陸遜的介入太子之爭,立即受到孫權嚴厲不留情面的斥責,也是這個緣故。立孫亮因其母出身卑微,孃家無人不怕受世家直接制肘。不比其他幾個兒子,是江東世家外孫。
-
4 # 天都峰文學
一、孫權身為建立吳國的皇帝,得到一方天下。但是他最終還是含恨而死。
孫權出身高貴。他的父親是一位大將,所以孫權從小也是受到父親的薰陶,能文會武,更是在十六歲的時候考上了秀才,伺候便跟隨父親一起征戰沙場,打了不少戰役。然而,孫權的武藝還是一般,畢竟是在父親的翅膀下成長起來的,自己從未自行幹過某件大事。孫權最終建立了吳國,當上了皇帝,完全都歸綜於他父親孫堅和他哥哥孫策的努力,打下了這江東基業,最後孫權才能得以能開創吳國並自封為帝。
孫權的父親和哥哥看各地官員都在忙著搶地盤,他們也開始行動起來了,最終打下了這江東基業。這江東基業是打下來了,可是孫權的父親遭遇埋伏,中箭身亡了。孫權的哥哥後來也是遭人刺殺最終離開了人世。這孫家就剩下孫權一人了,他便接手了這江東基業,得到各位大臣的輔佐,才得以步步高昇,最後建立了吳國。孫權在當上皇帝后,也不像曹操那樣,帶兵到處打戰,打著光復漢室的幌子,到處惹是生非,強佔地盤。也不像劉備那樣有著遠大志向,忙著擴大自己領地。孫權而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從不到處招惹是非,而是一直守著他父親和他哥哥為他一手打下的這江東基業。
孫權最終熬死了曹操和劉備,自己還健在於世。自從曹操和劉備死後,孫權也是沒了心頭大患,也沒有之前那麼有上進心了,手下的百官將士也是開始放下警戒,士氣也是一下下滑了不少。所以在劉備和曹操死後,孫權也沒有一統三國,這和他們的性格有著莫大的關係。知道孫權臨死前也沒有對一統三國有著過多的打算,只是安安穩穩度過了自己的晚年時期,但是他最終還是含恨而死。
導致孫權這樣的下場還是和他晚年做的事脫不了干係。劉備和曹操死後,吳國的兩個心患算是沒了,不用再向之前戰爭不斷了,可以太平些了。於是孫權的幾個兒子開始互相爭寵起來了,搞得朝廷是雞飛狗跳。孫權也是沒有辦法,一心想扶持自己最小的兒子做皇帝,便不聽百官的勸說,執意殺死了自己好幾個兒子。就這樣孫權按照的想法扶持了自己的小兒子坐上了太子之位,最終導致了朝政分裂,讓孫權也是頭疼不已,沒有任何辦法。就這樣孫權最終離開了人世間,也算是死不瞑目。
二、孫權死於神鳳元年(252年)農曆4月26日,享年71歲。孫權臨終前召見的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事實上是為孫亮選的託孤重臣。從這五位重臣的下場,可以看出當時政局的混亂程度。先說孫弘。孫弘與諸葛恪以前就有矛盾,怕以後與諸葛恪一起共事的時候被諸葛恪收拾,就想先下手除掉諸葛恪。不料訊息走漏,孫峻把訊息報告給諸葛恪。諸葛恪假意請孫弘商量事,“於坐中誅之”。
因為古來帝王都好色,但是孫權卻是個例外,他在歷史上沒有立後。他的這種行為表面上是盡職盡責,但是實質卻是鄭州不成熟的一種表現。東吳的失敗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太子的早亡。孫登去世後,孫權非常傷心,雖然在最後又繼任太子,但是孫權對他卻是不放心,導致了東吳的一種隱形失敗。
孫權當政時間很長,晚年又昏聵,廢掉太子孫和,又逼死孫霸,這是孫權的重大失策。因為孫權去世前,東吳名臣一個個死在了孫權的前頭,陸遜,諸葛瑾,朱然,顧雍等。等到孫權去世,10歲的孫亮登基,只能讓諸葛恪和滕胤來輔助孫亮了。
一個帝國的衰落及滅亡,是各種原因綜合的結果。在孫權後期,南魯兩黨將國家分為兩派,國勢已弱。孫權死後的東吳政局更是動亂,幾位輔助大臣內鬥。孫綝廢孫亮,改立孫休為帝,獨斷專權,東吳帝國更加混亂不堪。儘管出了一位官至左將軍的丁奉,為後期東吳的政局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回覆列表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郡人,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氏。
繼承父兄孫堅和孫策的家底,在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打下了江東基業,後登基為帝,是為孫吳大帝。
孫權家族世代在吳地做官,可以說是一方豪強,底蘊深厚。在孫權出生的時候,其父親就已任下邳縣的縣丞。擱現在那也是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的級別,一縣巨頭吶。公元191年,孫堅奉袁術之命征討荊州刺史劉表,不幸戰死。年僅9歲的孫權從此過上了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日子。
年少的孫權為人性格開朗,寬宏大量,仁義但不優柔寡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其父兄齊名。他常跟隨在哥哥孫策左右並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其才能凸顯令孫策都自嘆不如。196年年僅15歲的孫權被任命為陽羨縣縣長,為政有聲有色,才能凸顯四方。吳郡太守朱治察舉他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其為茂才。後又代理奉義校尉。其哥遇刺身亡後,18歲的孫權接替其位統領江東大地,被東漢朝廷冊拜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駐守吳郡。平叛亂,理內政,招賢納士漸漸穩定了江南局勢。
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
基業已定,為了傳承就繞不開一個繼承人的問題。在229年孫權稱帝時,便立孫登為皇太子。孫登德才兼備多次勸諫孫權,對時政多有匡弼。鎮守武昌時,處理政務謹慎得體,是一個合格的帝國繼承者。然而在241年,孫登去世,年僅三十三歲。長子孫登逝世後,孫權的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可能有朋友就有疑惑了,為什麼要立老三為太子呢,老二去哪了?孫權次子孫慮,自幼聰慧,多才多藝,深得孫權器重喜愛。然而天妒英才吧,232年年僅20歲的孫慮去世。所以在長子孫登去世後,三子孫和此時便序齒為長。
由於孫權晚年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公元252年孫權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