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殷勇教育聊齋

    部編語文教材增加了多少必背古詩文?語文教師如何施教?

    丨引論:必背古詩文增加了多少?改革開放大勢所趨,不必爭個你死我活!

    誠如通欄標題如示,我團隊一直跟蹤關注這個問題,發表了系列文章。網上針對要背那麼多書,爭得沸沸揚揚,怨聲載道。其實,大多人都是堂吉•訶德,不知標的,胡亂拿著長予與風車作戰。背朗古詩文增加了多少呢?

    我們查閱相關檔案,檔案白紙黑字寫明部編語文新教材中,原有、新增篇目、增幅百分比如下:

    小學階段,原69篇增到124篇,增幅80%;

    初中階段,原60篇增至132篇,增幅83%;

    高中階段,原14篇增至72篇,增幅400%。

    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這是黨和國家戰略,是大勢所趨。我們國家的整個體制,包括政治、經濟、文教、軍隊、外交,工農兵商學,都在大刀闊斧改革開放,何況一套套小小的語文教材?!

    丨本論:如何落實施教?我“英勇”拋磚引玉,求教於專家和全國同行。

    我認為,還是分學段、落實指標,形成導讀、背書、摘抄佳句、檢查、考試、驗收、評價等讀書訓練體系。

    第一,小學總共124篇古詩文,如何施教?

    我認為,一二三年級,要求學生把課文中的古詩文會背誦會默寫;課外閱讀適可而止,原則上不要增加了。現在教育部提倡“減負”,要求讓初小學生回家無作業。這個大方向是對的。要提倡並落實高效課堂一一就是向40分鐘要速度要效率!

    小學四五六年級,要求學生不僅對課文中的古詩文會背朗會默寫,還要粗粗的理解;課外閱讀可以增加二十幾篇(部)即可。對中高年級學生,可以佈置少量家庭作業了一一以當晚九點半前能完成的作業量和難度係數為標準。要學生理解古詩文,以“關鍵詞”記得住、能寫三四句敘述性“主題句”即可。

    如:李白的《贈汪倫》是一首送別詩;三四句是佳句,用了比喻手法。詩歌按題材分,還有愛情詩、邊塞詩、詠物詩、諷喻詩、山水田園詩、懷古之作、悼亡之作、羈旅行役之作,等等。詩中,抒發什麼,表現什麼,詩人怎麼樣寫?切忌複雜化、學術化。

    第二,初中總共132篇,如何施教?

    初中年級,要求初中生不僅對課文中的古詩文會背誦會默寫,還要有比較完整的理解,能寫出一兩百字的解讀話語;課外閱讀可增加到三四十篇(部)左右。要求初中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可以較有體系了。

    如,詩言志。詩緣情。詩歌的最大特徵是“抒情性”。開頭為什麼要介紹作者?這是知人論世,是理解詩文內容的前提。標題哪個字詞是詩眼,揭示了什麼?全詩有多少個意象,構成什麼樣的意境?全詩(文)抒發了什麼,表現了什麼,如何寫的?

    古文,基本是文言散文一一哪些實詞古今詞義不同?哪幾個虛詞經常出現,構成了常見的文言句式?如“之乎者也”,如“……者……也” “……乎……乎?”“焉能……” “與其……毋寧……”等等。散文的最大特徵是“形散神不散”。古文中的議論文與現代議論文一樣也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我特別懷念我已故了的老師熊肇勤主任,他原是粵北連州中學教學名師。他說,他今天講熟講透了古詩文課文,學生理解了,幾句詩、幾段古文,焉能不會背誦?規定明天檢查,基本都會背了。

    第三,高中總共72篇,如何施教?

    高中年級,要求高中生不僅對課文中的古詩文會背誦會默寫,還要有完整深刻的理解,能寫出三四百字的解讀話語;課外閱讀可增加到六十篇(部)以上。高考語文是佔分最多的學科。高考語文試卷中,有相應的古詩文填卡題、默寫題、閱讀與理解題,最要命的是有時作文話題,也是從一個古詩文典故、一句古詩文名句變化而來的。

    我認為,要因材施教:對語文素養一般的學生,要求他們緊緊抓住關鍵詞,寫出關鍵的主題句一一因為高考語文的評分標準,一般標明寫出了多少所謂的關鍵詞、主題句。

    如,《七律•登高》一一這是一首七律,七律屬近體詩,有嚴格的平仄對仗;七律的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頷聯頸聯要求一定要平仄對仗,首尾兩聯無嚴格要求;《登高》全部平仄對仗,被譽為“天下第一律詩”。作者杜甫一一生於盛唐轉衰時期,經歷安史之亂;他是李白之後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風格沉雄頓挫;作為詩人被譽為“詩聖”,他的作品被稱為“詩史”。這是一首登高懷遠思鄉之作、悲秋之作、安史之亂之作、羈旅行役之作;全詩刻畫了一位年老、躲戰亂、多病、孤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等等。答案不能掉了這些關鍵詞、主題句。

    而對於語文素養好的學生,要求他們在以上知識點基礎上還能比較拓展,學會審美解讀;答案要寫多一點文字,拿高分。

    再以《七律•登高》為例,要求比較拓展到古詩多悲秋之作,但也有樂秋之作一一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這首《七律•登高》,一切景語皆情語。首聯寫近觀之風急猿嘯悲景,頷聯寫中觀悲秋之景、傳統意象“逝水東流”之愁緒,頸聯寫發散思維之懷遠憂思。尾聯又回到抒情主人公身上一一老人、躲戰亂、多病(據華西醫院兩名醫生髮表論文推證,疑似糖尿病)、孤獨,總結全詩,餘味雋永。

    丨結論:發展才是硬道理!

    當年,改革開放初期,也有許多諸如特區到底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小平同志一錘定音一一不要爭論,只要“三個有利於”就大膽去幹、去實踐。發展才是硬道理!如今的教材新編、要求提高、中高考!改革,爭來爭去,不如尋求發展一一因為,語文的發展是硬道理!

  • 2 # 笨笨潮爺1

    關於部編語文教材增加了必背古詩文,溫主編也曾就此作出過解說。有教授對部編語文新教材的增加予以抨擊,認為主編們沒有經過實際的調查,並不瞭解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一句“得語文者得天下”。引發眾說紛紜。我輩乃無名小卒,只是想說一下自己的看法而已。

    我對部編語文教材增大中小學生必背古詩文的份量是持有異議的。我不想引用有關資料,我認為中小學生增加必背古詩文,是增加了中小學生負擔。讓語文老師無可適從,讓學生無從選擇。中小學生本來的作業負擔就非常重,根本就沒有多餘的閱讀時間。那些各個年級的推薦閱讀書目,古詩文還有古今中外作家名句名篇,我真的看了,對照書目,我仔細地將我看過的書目打了勾。

    有些古詩文我會背,我也看過不少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自認為“博覽群書”了。自己讀書還算不少,對照有關推薦書目,我是嚇退了。我無法完成,或無法大部分完成閱讀。因為我有孫子外孫在小學中學高中,所以對這方面是相當關注的。反正我覺得中小學生基本上完成不了,除非學校只開語文一門課程。既然入了教材,那麼誰也不敢說,那些閱讀材料不會入考試卷。老師們怎麼辦,怎麼對待這個事兒,我是退休了,坐等看戲。

    現在的中小學生,據我所知,除了在學校的時間外,放學回家到上床睡覺,除了吃飯洗臉洗腳,便是做不完的作業。有時夜深了,看他們仍然在做作業,真的很無奈。我常常說他們(孫輩),從來沒看到他們讀書。大聲朗讀課文。教材中必背的文章詩歌,幾乎都是匆匆忙忙地看與背。寫作業的時間多,讀書的時間少。

    孫子外孫也去市圖書館看書,借書,按老師的要求借書買書。買書錢花了不少,借來的書買來的書,幾乎都是新的很少翻看。真的,一點不說假話,可以調查瞭解一下。在現在的中小學,一個星期語文的節次,也可以瞭解一下。當過語文老師的都知道,這點課時節次,根本就不夠。所謂的“拖堂”,佈置大量的家庭作業,也就是這個原因。在學校的課堂上根本就解決不了語文教學內容。只是不便發牢騷而己。

    多讀書,讀好書,多讀古今中外名著名篇,多背古詩詞古文,好處多多,可時間在哪?語文老師沒有時間,學生也沒有時間。誰能想一個好辦法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985、211,雙一流還有哪些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