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不聞
-
2 # 考古班二愣子
歷史上確實有很多皇子篡位的謀權篡位的例子,如隋煬帝弒父篡位;唐太宗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屠殺兄弟,又逼李淵做太上皇;唐肅宗李亨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即位,強行讓唐玄宗李隆基當太上皇……
即是如此,皇帝們還是會選擇儘可能多地生兒子,原因很簡單:
1、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別說皇帝,就算是平民百姓也希望多生幾個兒子,以開枝散葉延續香火。古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斷了香火。再者,皇帝家大業大,天下都是他的家產,沒有兒子繼承下去怎麼行。
2、古代死亡率較高為了避免兄弟相爭只生一個兒子也是不現實的。由於古代醫療水平低下,未及皇子長大成人便不幸夭折是家常便飯。乾隆皇帝子嗣眾多,共有17子10女,但是這27個人中有22個人死在乾隆之前。以至於乾隆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只有4個人可以選,再除去不合格的,只能選資質平庸的嘉慶。
3、無子的後果比多子更可怕縱觀歷史上各個朝代,往往國家強盛的時候帝王子嗣眾多,如朱元璋、康熙;國家衰敗的時候子嗣稀少,如天啟、光緒。子嗣多容易造成皇子奪嫡,兄弟自相殘殺的慘劇,但至少皇位繼承人不會有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子嗣,或者皇子年幼,權力交接的時候就會造成動亂,很可能造成權臣當朝皇權衰弱的局面。
歷史上很少有太子一帆風順地繼位,要麼是兄弟相爭,要麼是皇子弒父篡位,但是解決這種問題的辦法不是不生兒子,只需要削弱太子的權力即可。實際上自宋代以來隨著皇權不斷擴大,皇子弒父篡位或者強行登基逼迫皇帝退位的例子幾乎沒有
不過兄弟相爭倒是沒有間斷,但是隻要皇帝鎮得住也沒什麼大問題,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何等慘烈,雍正還是有驚無險地繼位。雍正再也不希望後代子孫為了皇位自相殘殺,設立秘密立儲制度,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自雍正到咸豐,清代最高權力交接一直都很平穩,但是咸豐只有一子,只能傳位於同治,同治沒有實權,完全是慈禧的傀儡,同治無子;在皇室旁支中選擇年僅4歲的光緒當皇帝,光緒又成了慈禧的傀儡;光緒也無子,皇位傳到溥儀手裡,還沒坐穩大清就亡了。
即是皇帝多子也不能挽救清朝滅亡的命運,但是對於封建社會而言,皇帝無子容易造成政權交替時的動盪不安,對國家顯然是不利的。
-
3 # 皇帝不稱朕
天子,一定要多生兒子,這有個專門的詞,叫“廣嗣”。
古代,一般老百姓都追求“多子多福”,皇家更是如此。對普通百姓來說,多子未必真的多福——最起碼孩子多了難養啊!可皇帝不愁,養孩子難和高房價不會成為皇家的避孕藥。“廣嗣”的目的,就是保證皇朝後繼有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皇家更是如此,如果皇帝沒有兒子(皇子),花花江山就會落入別人手裡。
皇帝不生兒子的情況比較多,比如宋代,仁宗和高宗都沒有兒子,他們的繼承人英宗和孝宗,都是養子;又如明代,武宗朱厚照也沒有子嗣,死後才請來他的堂弟朱厚熜上京即位。雖然繼位的皇帝還是姓趙、姓朱,但繼位者都不是先帝的直系血親,屬於旁系之親。
在宗法社會,家庭是核心,家族是環繞在核心家庭之外的,家庭的權利(主要體現為榮譽及財富的繼承權),應該留在家內,與直系血親分享,而不能拱手讓予外人,即便是他宗族之親。而對於皇族來說,皇帝是大宗和嫡嗣,擁有家族內最為至高無上的權利,更不可讓渡。
須知,家人是親,家族內的其他人,雖然“沾親帶故”,卻是親戚;親與親戚是很不一樣的。明初時,明朝皇家嫡嗣,由太子朱標、建文帝朱允炆這一系(長房大宗),轉動燕王朱棣這一系(第四房小宗),就是很大的事件,為此打了三年多內戰。西晉初年,晉武帝大封諸王,他封王的策略,就是多封皇子,以逐步取得對其他司馬氏諸王的優勢,將分散在家族內的權力,集中到家庭內部成員中來。
皇權一旦向外讓渡,往往意味著這一系絕嗣,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家庭生活上,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明代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他是沾了堂兄無子的光,才由外藩入繼的。他即位的頭幾年,就搞了一場“大禮議”,大禮爭的是什麼?就是他要追崇他自己的親生父母,他說他是“繼統”,不是“繼嗣”,為此將他伯父孝宗、堂兄武宗這一系,予以打壓。武宗之母張太后,在生命的最後十幾年,生不如死,遭到嘉靖帝的種種折磨,活活被氣死了。如果即位的,是張太后自己的親孫子,就絕不會出現這樣的人倫慘劇。
由此看來,生兒子對皇家來說,的確是第一要務。
如何才能“多子”呢?那就要廣嬪妃之選。您看,明武宗沒有兒子,如果武宗還有兄弟,那麼皇位也不至於落到朱厚熜手裡。朱厚熜是武宗之父孝宗弟弟興獻王的兒子,是武宗的堂弟(小十幾歲,二人從來沒見過面,除了血緣相近,沒有任何情感)。武宗死了,沒有兒子,如果他還有兄弟,則可以由兄弟或兄弟之子即位。可是武宗竟是光桿司令一個,沒有存活的兄弟。張太后實在是沒有辦法,才會同意請朱厚熜來京即位,看著自家江山落到那個人手裡,豈不堵心?這就註定了她與新君母子的嫌隙。
明武宗沒有兄弟,主要原因是孝宗妻妾太少。孝宗要是多選嬪妃,“備六宮之選”,實行“廣種薄收”之策,或許就不會有未來的悲劇。
(嘉靖帝由外藩入繼,是自燕王朱棣奪位後,又一次皇位傳承發生轉移/皇帝不稱)
為什麼說“廣種薄收”呢?因為古代醫療條件差,即便是皇子,也多夭折。好比明武宗,是有一個弟弟的,也是張太后所生,結果沒長大就死了。從記載來看,古代皇子的夭折率非常高,明代另一個沒有子嗣的皇帝天啟帝朱由校,他不是沒生兒子,實際上是生了好幾個,可就是沒一個長大。再說清朝的康熙皇帝,他兒子多是有名的,一共生了35個,而長達成人,能夠序齒的,只有24人。比如著名的“老四”雍正皇帝,他本來只是康熙的第11子,就是因為前面皇子死得多,他就上升為“四阿哥”了,不然皇位還跟沒他份呢!
由於皇子有這麼高的死亡率,所以必須多生,才能確保有皇嗣長大,順利接班。
回覆列表
在帝國時代,君主沒有子嗣的危害,要遠超過子嗣多。
1、祭祀。在舊時代裡,祭祀是頭等大事,這是從遠古時代人類就建立起來的一種類似於巫術的禮儀。如果一個人沒有子嗣,那死後就無人祭祀,這在倫理觀裡是最悲慘的事情。所以多生子嗣是免除斷子絕孫危險的手段之一,不僅如此,如果自己沒有子嗣,還要想方設法從堂兄弟那裡過繼多餘的兒子來保證香火不斷。比如,袁紹就把長子袁譚過繼給了自己的兄長。
2、不生子嗣對政權繼承的危害。拿任何一個朝代來看,當君主有生育障礙,或者子嗣不昌的時候,政權都極易陷入顛簸、危亡。因為沒有子嗣,繼承人就無法確定,一旦君主突然死亡,就給各種政治派系留下了扶立不同繼承人的鬥爭機會,從而陷入內亂。東漢末期,連續幾位帝王都是早逝,給了梁冀、董卓等人機會,而且這些權臣為了鞏固權位,扶立的都是年幼的繼承人,這更給政局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更有甚者是西漢的漢哀帝,他本人就不是先帝的兒子,到自己即位後,也沒生育,所以到去世前乾脆打算把位置讓給男寵董賢,這時是王莽出來主持了大局,但也因此使西漢命運陷入了另一個悲劇走向。
再加上古代的醫療衛生條件有限,和一起其他原因。即便生子,也有大量機會活不到成年,所以只有多生才能保證政權交接的穩定。如果你看史書,會發現每當君主子嗣不昌的時候,一些比較忠誠的大臣比君主本人還著急,一個勁地勸諫要廣散枝葉。
相比較而言,多生子嗣的確會帶來權位的爭奪,但這些都是靠人事制度來有效控制的,比起沒有繼承人,沒有祭祀,風險要小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