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敘三國

    ▲討伐董卓聯盟開會議

    《資治通鑑·漢記》記載:

    初平元年(190)春正月,關東州郡皆起兵以討董卓,推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諸將皆板授官號。紹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冀州牧韓馥留鄴,給其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穎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邈弟廣陵太守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俱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眾各數萬。

    1、袁紹、袁術、王匡、韓馥、孔伷、劉岱、張邈、張超、喬瑁、袁遺、鮑信、曹操,十二路諸侯反董卓,跟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稍有差別。

    2、這些諸侯中,真正跟董卓部隊打仗過的只有曹操。曹操向西討伐董卓時候,張邈撥出一部分軍隊,隨同曹軍參戰,但這支部隊,在滎陽卞水碰上徐榮部隊,交戰曹軍戰敗,曹操差點丟命。其它十幾萬部隊駐紮在酸棗,整天聚在一起喝酒,沒人想進取討伐董卓。

    這些諸侯都是猴精猴精的沒有真正想討伐董卓的,只是看看別人臉色,等待天上掉下餡餅,趁機發展自己部隊和地盤。你們說,這種聯軍有機會打敗董卓嗎?答案是肯定不是。

  • 2 # 晴空遠望史

    史上諸侯會盟討伐董卓是存在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英雄記》說得明明白白:"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董)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歷史上號召諸侯討伐董卓的是橋瑁而非曹操。參與討伐董卓的諸侯,並不是“十八路”。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除了曹操於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率先起兵之外,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同時起兵的有十個州郡長官: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另據《後漢書·袁紹傳》,參與討董的有十一家(未算曹操),比《武帝紀》所記多出廣陵太守張超(張邈之弟)。此外,《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明確記載了長沙太守孫堅參與討董之役的經歷(《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綜合以上資料可知,歷史上聯合討伐董卓的諸侯,總共有十三家。

    《三國演義》中將號召諸侯討伐董卓寫成是曹操所為,是為了突出其非同凡響的英雄氣概及其在討伐董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整體把握三國演義最後三國鼎立主要人物。各路諸侯是“十八路”。虛構了五路:北海太守(按:當作"北海相")孔融、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按:當作"涼州刺史")馬騰、北平太守(按:當作"右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

    1、虛構公孫瓚。因為劉關張當時是公孫瓚的手下,引入公孫瓚就順理留下“關公煮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的經典片段。

    2、虛構孔融。孔融也是和劉備關聯度很高的一路諸侯。孔融曾被黃巾軍所圍,情勢緊急。於是派太史慈向平原國相劉備求救。劉備立即發兵解圍。這個故事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

    3、虛構馬騰。馬騰和劉備是在衣帶詔這個橋段發生密切關係的。也為馬超與劉備關聯做好鋪墊

    4、虛構陶謙。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是劉備仁義滿天下的巔峰,光靠名聲就有人拱手送地盤。

    5、虛構張楊。張楊是真正的“保皇派”,在天子流離東歸的最狼狽時候,張楊率軍帶著糧食把漢獻帝迎進洛陽。他護衛、襄助漢獻帝的功績是不能忘記的,與皇叔自然有淵源傳承的。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失敗。當然按照當時實際政治經濟軍事包括地理形勢來看,也不可能戰勝董卓。

    十八路諸侯政治上不團結,心不齊,這直接導致的就是心不齊,兵不勇,戰無力。《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曹操“發矯詔諸鎮”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加上曹操自己一共是18路,實際兵力也就幾萬人,雖然有曹操、袁紹、公孫瓚、孫堅、馬騰、陶謙這些猛人,還有在他們手下效力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這些虎將,共同對付一個董卓肯定不在話下,但十八路諸侯大多是新興勢力,實力和影響力都還有限。鬆散的聯盟,人心不齊,士兵多為臨時招募,後勤保障缺乏協調和供應,更加上自相殘殺。劉岱、張邈、張超、橋瑁等人每天“置酒高會”、“莫肯先進”的原因, 不是他們成心耍滑頭,而是他們知道根本打不過。關東聯軍心不齊,大家各懷私心,都不願意衝在前面。董卓雄踞長洛,自古就是地勢險峻之地,進可攻,退可守,再加上西涼軍訓練有素,兵精糧足。十八路諸侯敗局從開始就已經鑄就了,結果被董卓各個擊破了。

    曹操在《嵩裡行》中寫到: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意思是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討伐那些兇殘的人。最初約會各路將領訂盟,同心討伐長安董卓。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匯合以後,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後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由於戰爭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蝨,眾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屍骨曝露於野地裡無人收埋,千里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還活著,想到這裡令人極度哀傷。

    這也直接指出,聯軍是沒有機會打敗董卓的。

  • 3 # 神奇的風

    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這道問題我來回答。回答問題之前,先講一講董卓這個人,董卓作為東漢末年的第一軍閥,他配劍入皇宮,玷汙公主,夜夙龍床,藐視皇權,亂用私行,挾天子令諸侯,強控漢室以奪皇權。這所作所為其中任何一條都是誅九族的死罪,然而偏偏卻活的很好,還變本加厲。這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讓一眾有志之士看的那是血氣上湧,恨不得啖其肉,喝其血。於是就有了“曹操獻刀”的典故。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跑到袁紹那裡請求集合所有諸侯,共討“董賊”!

    十八路諸侯反董真實存在嗎?

    這裡說的十八路諸侯都有哪十八路呢?《三國演義》中記載:第一路諸侯,南陽大守袁術, 第二路諸侯是冀州刺史韓馥,第三路是穎州刺史孔由。 第四路是充州刺史劉岱, 第五路是河內太守王匡。,第六路是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路是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路是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路是濟北郡相鮑信, 第十路是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路是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路是徐州刺史陶廉, 第十三路是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路是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路是上黨太守張揚,第十六路是長沙太守孫堅。再加上袁紹、曹操的 二路,共計十八路諸侯,總兵力達三十萬,前來陳留會盟,討伐董卓,聲勢浩大。而實際上,討伐董卓的諸侯並沒有十八路,正史《三國志》中記載著討伐董卓的是“十路諸侯”。曹操、孔融、張超、張楊、公孫瓚、馬騰、孫堅、陶謙這八人完全是湊數的。可見,反董卓是真實存在的,但不是十八路諸侯。

    聯軍有機會打敗董卓嗎?

    按道理來說,聯軍兵力遠遠多於董卓的涼州5萬人馬。怎麼看都爸爸打兒子的節奏。要說機會,那是大大的有。但實際上,除了曹操和孫堅,其他諸侯完全就是過來做樣子,提升自己聲望的。用現代話講就是“幹吆喝不出力”,每日設宴會而不思進取,儲存實力以謀取私利。除此之外諸侯之間還互相使絆子,作為聯軍總指揮,四世三公的袁紹還是先挑起內鬥的人,先後奪冀州,與公孫瓚開戰等等。這淺陋的目光,也那怪後面三分天下時沒有他們什麼事。所以說,最後討伐的結果也成了歷史的笑柄,不了了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職場人,您是否會感到焦慮?什麼使您最焦慮?該怎麼減少和減輕焦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