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祥子VLog

    《易經》乃“大道之源”,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智慧。

    《易經》包含著“道非常道,有無相生”的宇宙觀,其中生死相依,有無相生的始終觀, 道生世界,以物名象的唯物觀,物壯則老,生生不息的發展觀,含攝萬物,彼此相依的聯絡觀都是其具體細微的體現。這些意蘊豐富的哲理無一不體現在《易經)的卦序、爻序、卦名 、爻名、卦辭、爻辭、卦變、爻變之中。

    《易經》中包含著“尊道重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生觀。人生觀乃人與人本質關係的揭示,在《易經》中用卦名、卦義以及每一卦中六爻的位置來體現重德的思想。重德的思想得到孔子及門人後學的認識和重視,《易經》的《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序卦》和《雜卦》,主要是對重德的人生觀進行闡述。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以載物”,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易經》中包含“對立統一,負陰抱陽”的辨證法。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萬同居一體,不但彼此依存,而且又相互對立,在此消彼長的運動中維持短暫的平衡,而生命就是無中生有,又從有到無的過程。從《易經》的卦名、卦義、爻序和爻辭中,處處都可以看見這樣的思想。

    《易經》還包含著過憂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很多地方都在強在強調局居中的重要性。

    《易經》博大精深,其運用可如神龍那樣變化無常,變幻莫測。《易經》居中的立場和觀點,避免了“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狹義思想。

  • 2 # 霍大勝

    此前寫過一篇易經的文章,轉過來供大家參考

    一:易經有三易:變易、簡易、不易

    易經一個字,就是"變",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個"變"。易經闡述的就是這個變的規律, 這個規律被道家稱為"道"。道有兩種含義,本體之道與規律之道,永遠不變的這個變是本體之道,變易的這個變就是規律之道。 變易是易經的主旨,掌握了這個變易的規律,也就掌握了易經,所以說易經很容易。 說易經不易,就在於這個規律千變萬化難以把握,中國哲學的最高目標就是把握這個規律,把握了這種規律就是個人修為成就到了頂點的人,佛家稱之為如來,儒家稱為聖人,道家稱之為天人合一。

    二:易經的起源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伏羲時候,河裡邊出來一匹龍馬,背上馱了一個黑白點的圖,這就是《河圖》。伏羲氏根據《河圖》而畫八卦。大禹的父親因為治水不成被殺了,兒子大禹又出來治水,仍然治不好。後來洛河裡(洛陽)出現了一隻大烏龜,背上馱了一個圖案。大禹看了以後,悟到了物理的自然法則,疏通河流入海(以前沒有入海口),終於把全國的水患治平了。

    文王后天八卦就是從《洛書》裡獲得的靈感。 與西方最初的自然哲學階段相似,易經代表了中國哲學的最初階段,屬於“童蒙”時代,因此也摻雜了大量的迷信。中國是農業國家,農作物的收成好壞直接決定了生活的好壞,而天氣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農作物的收成,因此他們極度渴望有預知即將到來的自然災害的能力。於是利用自己以往大量經驗,採取各種占卜的方法來預測未來,這就是易經最初的本意。 農業國家的特點是注重以往經驗,因此遵循守舊,缺乏創新。 有一種說法:說美國電影講未來,中國電影講過去,因為一個沒有歷史,一個沒有未來。美國電影災難片很多,這是一種憂患文化,其實易經也是一種憂患文化。至於為何現在變成遇到問題不面對、不迴應,只歌頌,不批評。主要因素是政治,而不是文化。

    三:易經的過程

    六十四卦據說是文王在坐牢的時候所做,這是對之前的一次彙總,是占卜和社會生活經驗的結合。當然這個時候易經還不是純粹的哲學著作,但卻已經有了哲學的味道。 真正把易經轉變成哲學的,是儒家的易傳,易傳也被認為是儒家的形而上學,據說是孔子所做,但實際上可能是歷朝歷代多人所做。眾所周知,儒家主要講社會倫理學。孔子講“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的客觀理論。它是入世的學問,但這並不代表儒家沒有形而上學,沒有“出世”的學問。 儒家繼承了易經中乾卦的陽剛正氣,道家則發揚了坤卦的以柔克剛。乾坤兩卦成為道家的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儒家的中庸、包括佛家的中觀、西方的辯證採用的都是這種概念。 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之中,不可能不變。易有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家認為“既然要變,何必去變”,易傳講“唯變不變,必然要變”。易經採取的是不斷分化的積極進取方式,道家採取的是抱朴歸一的反省與批判態度。 到了“魏晉玄學”時期,出現了一股“玄學熱”。《老子》《莊子》《周易》被合稱為“三玄”,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弼做道德經注和《周易略例》,王弼還提出了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言象意”。向秀、郭象發揚了莊子學說,將原本莊子的一些只可“意會”的暗喻轉為可以“言傳” 。但禪宗某和尚卻認為如此一來是“得形而忘意”,因此言道:“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雲:卻是莊子注郭象。”

    四:易經的中心思想

    乾坤兩卦是易經的中心思想,乾坤兩卦研究透徹了,然後再研究易經就會容易很多。所以,“乾坤其易之門邪”!是研究易經的人門,是開啟易經這個神秘之門的金鑰匙。 易經開頭兩卦是乾坤,最後兩卦是既濟和未濟。乾坤兩卦是開門鑰匙,既濟未濟就是易經的全部秘密。如果懂了這兩卦,易經的全部道理你就懂了。易經這一部書是沒有結論的。這個字宙是作不了結論的,人生也沒有結論的,歷史也永遠沒有結論。宇宙永遠發展下去,沒有停止,沒有盡頭。看著似乎到頭了,功德圓滿了,既濟了,其實還沒有到頭,還是未濟。一個結束,只是另一個的開始,終點只是起點。所以叫做“既濟未濟,濟尤未濟”。 五:易經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主,佛學雖然是外來文化,但和中國文化融合,禪宗其實是儒釋道三家的合成體。而在魏晉時期和之後的的新道家新儒家,彼此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它們每一家的身上都有易經文化的印記。 中國文化的與眾不同之處也是易經文化的與眾不同。古代文明國家如果簡單劃分為兩種的話,那麼就是有宗教的文明和沒有宗教的文明。 世界上的幾大宗教:猶太教、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舊約、新約裡頭,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裡面,乃至佛教的各種經典裡面,基本都只講有關死的事,都鼓勵大家不要怕死、怎樣贖罪、如何輪迴。這些宗教都是站在死的一頭看人生,所以看人生都是悲觀的。只有易經文化是站在自然的角度,用樂觀的態度來看待人生。易經的繼承者儒家和道家都是研究“生”的文化,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活在“當下”。 西方學以致知,中國學以致用,中國文化講究實用性,因此只講今生,不說來世。儒家就是這樣,致力於社會倫理思想建設。有沒有來生呢?我不知道,所以既不承認,也不否認,非常客觀理性。 因為理性,所以中國相信天使的人很少。西方人就很不理解,因為他們認為:人都需要有心靈歸屬、身份認同這些精神需求。這些東西別的東西代替不了,只能由宗教信仰來提供,你華人不可能例外。當他們看到儒傢俱有這些功能後,於是就認為儒家是宗教,但事實上儒家不是宗教。華人的宗族觀念替代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西方人做錯事了會向上帝懺悔,華人則是給祖宗磕頭。方式不同,功能完全一樣。

  • 3 # 惠舒旅社老闆

    一種學說,最可貴的是它的作用。我對易經瞭解不多,最欣賞的是陰陽學說,但不崇拜。一座大山,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它,從左邊、從右邊,從上面,從後面……。無論從那個角度,智者總是透過現象揭示其本質,我所欣賞就是這一點,而不是其中的“懸”,而是對於客觀的認知。易經,在小說中聽說過它的八卦陣,在馬路旁看到它的卦攤,這絕不是對易經的蔑視,而是一種困惑。正因為這種困惑,有易經的文章我都要看上幾眼,多是古人這樣說,易經那樣說的引文。易經,能傳世這麼久,自然是國寶,這種國寶,只是一種文化,還是它的作用沒有被挖掘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堅持做能讓面板變好的小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