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最後的騎兵90

    沒有空調的古代人面對炎熱,也會想出五花八門的避暑辦法。

    1.扇子。製作簡單,使用方便,平民百姓一般只能自己給自己扇扇子,皇室貴族就高階的多了。

    皇室貴族所用材料昂貴,專門找人給自己扇扇子,唐朝時期甚至發明機械轉軸,多安裝幾個扇葉,皇宮中專門建立涼殿。

    2.冰塊。這個就只能是皇室享受的起,在冬季採集天然冰塊,貯存起來,夏季使用。

    再者古代環境沒有像現在破壞嚴重到處都是鋼筋水泥,夏季氣溫遠遠低於現在。

  • 2 # 影視愛好者2019

    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扇子。在原始社會,人們就已經找到大大的樹葉來扇風,可是樹葉太容易破,使得人們不得不經常尋找新的葉子,很麻煩。後來,人們發明了用竹編的扇子,稱之為“搖風”。達官貴人們會用絹帛製成扇子,由僕人們在身旁扇風,主子愜意下人受罪。漢代還發明瞭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工具,有點像我們今天的風扇,當然這個也是要僕人手動操作,但是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大家閨秀還會在上面繡上自己中意的圖案,以彰顯自己的秀外慧中。

    唐代的含涼殿其實是最早的空調間。含涼殿傍水而建,利用水車將水送到屋頂,然後水就會沿著屋簷留下來形成水簾,涼水在沿著屋子上下迴圈,帶走熱氣,從而達到降溫的效果,屋裡自然就涼快了。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清朝的避暑山莊,這都是清代皇室的避暑勝地啊!

    幾千年前的商朝,貴族們已經知道把冬天的冰儲存到地窖裡,以供來年的盛夏使用。但是,那是的冰是極其珍貴的,只有達官貴人們才享受的到。到了唐代,有人開始冬天藏冰,夏天拿出來賣,由此,廣大的人們群眾才開始享受冰帶來的幸福。現在我們吃的冰淇淋大家都以為是外華人發明的,其實在中國南宋時期有人用冰製造了一種叫“冰酪”的食物,後來經馬可波羅帶回了義大利,後來又傳到了英國,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男女老少都愛不釋手的冰淇淋。

    白天有扇子,有冷飲,那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呢?於是,我們聰明的老祖宗又製造了瓷枕、涼蓆或者涼榻。中國的瓷器自古以來就非常著名,各種瓷器摸起來都冰冰涼的,如果睡在上面,那肯定是非常愜意了。

    我們今天的消暑利器,其實很多都離不開古人的智慧。當然老人們還經常教導我們說“心靜自然涼”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 3 # 史事拾趣

    我們可以從一些出土的文物和古籍文獻中發現一些古人夏天降溫的方法。

    最常用的當然是冰。在沒有冰櫃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將冰儲存到夏天的呢?古人其實也可以造冰箱,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戰國)墓中發掘出“銅鑑缶”,據考古學家稱這是中國最古老的“冰箱”——又稱“冰鑑”。這件青銅冰鑑是古人用來冰酒的,由一個方鑑和一件方尊缶組成,方尊缶置於方鑑內,尊缶內裝酒,鑑、缶壁之間的空間放置冰塊,配套的還有一把長柄青銅勺,勺的長度足以探到尊缶內底。讓古人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

    我們在古籍中也可以發現古人採冰用冰的記載。《周禮·天官·凌人》中記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說的就是先秦時期就有了專管斬冰藏冰的官員,叫“凌人”。每到夏天,周天子便會舉辦隆重的頒冰禮,按級別把藏冰賞賜給官員們解暑,以示天恩。

    在唐朝,冰的價格十分昂貴。《雲仙雜記》中稱“長安冰雪,至夏則價等金璧”。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冰在民間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到了唐朝末年,冰已經從皇室官員中逐漸走向了平民百姓,民間對冰的買賣和使用逐漸多了起來。據《唐摭言》記載,“蒯人如商,賣冰於市。”

    唐代宮廷中還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夏日特飲”——酥山,而這種食物,也被視作冰淇淋的原型。圖為章懷太子墓《仕女圖》區域性,畫面右側的仕女手捧之物為“酥山”,根據文獻記載,酥山最底層應該是冰,上面覆蓋著奶油、酥油,還要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唐代文人王泠然在《蘇合山賦》曾描寫到吃“酥山”的感覺:“隨玉箸 而必進,非固非絺,觸皓齒而便消,是津是潤。”從其形容的口感來看,應該與今天的冰淇淋相差無二。

    到了宋代,民間販賣冰的情況已經很普遍了,《東京夢華錄》記載,“(六月)冰雪涼水……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可以想象,一到了農曆六月份,小商販們便在道路兩邊擺起冷飲攤,有“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涼水荔枝膏”,還有冰鎮酒水,種類很是豐富。 從宋代的畫作中就能看出當時小商販們便在道路兩邊擺起冷飲攤熱鬧的場景。

    在宋朝,關於冷飲還有一件趣事,據《宋史》第三百八十五卷記載,宋孝宗說:“朕前飲冰水過多,忽暴下,幸即平復。”意思就是朕冰水吃多了,突然拉肚子,幸好現在不拉了。結果招來禮部侍郎的一頓“勸導”,讓皇上不要貪吃。

    到了清朝,採冰、儲冰的技法被髮揮到了極致。在清朝,冰窖分為三種:皇家冰窖、府邸冰窖、民辦冰窖。《大清會典》中記錄的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勝門外、正陽門外都設有官窖,共計18座,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25000塊。清代宮內儲存冰塊的器具樣式也愈發精美。通常,儲冰的器具被稱為“冰桶”、“洋桶”,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為內胎,也有用金屬胎的。形制呈鬥狀,口大底小。兩腰部都有銅環,方便搬運。大多配有木質底託,用來防止潮溼。

    儲存冰塊的冰桶

    除了用冰,古人最常見的納涼工具還要屬扇子了。從元代劉貫道的《消夏圖》中可以看出,畫中人物,露胸赤足臥於榻上納涼,而畫面右側的仕女則拿著扇子在消暑扇風。而到了清朝,扇子仍屬於消暑納涼之必備“神器”,只不過由普通的團扇逐漸演變成各種樣式。

    《消夏圖》

  • 4 # 小文撩歷史

    夏天在涼風陣陣的空調屋裡,甚是涼爽。不經意間想到古人是怎麼度過這炎炎夏日的?

    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研究了中國近5000年來的溫度變化,將平均溫度高於23℃稱為溫暖期,反之則為為寒冷期。

    中國古代則類劃分為了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

    第一個溫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個寒冷期:東周

    第二個溫暖期:兩漢

    第二個寒冷期:三國魏晉南北朝

    第三個溫暖期:唐朝

    第三個寒冷期:五代十國兩宋

    第四個溫暖期:明朝

    第四個寒冷期:(17世紀至19世紀)清朝

    在這個八個區間內,溫暖期與寒冷期相互交替,中國古代大一統與大分裂也隨之變化。古代,以農立國,農為根本。所以,氣候對中國古代史的影響是具有深遠的意義,在這裡就不多贅述。

    《詩經》中《豳風·七月》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的詩句,意思是說冬天鑿取冰塊,然後將冰塊藏入冰窖,等到夏天拿出來使用,可見古人用冰之早。

    《周禮·天官·凌人》記載:“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賓客共冰。”把食物放進冰裡冰鎮,堪比現在的冰箱。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過冰鑑,透過古人的夏日消暑神器讓我們才能一睹昔日的貴族生活。

    在唐代,人們用冰放到木桶裡,然後在上面撒上鹽,再把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冰上面,再插上小木棍,等蔗糖水凝固了以後就可以吃了,或許在唐代就開始叫冰棒啦。

    宋代時,冰製品更加豐富了,當時的冷飲有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湯、雪泡豆水等冰制食品。

    元代人往牛奶裡在加冰和水果,吃起來就更加可口了,這就是簡配版的冰激凌啊!

    冰在古代是貴族的專享品,為此還有專門管理的官員叫凌人。

    百姓們用的最多還是扇子,製作簡單,隨身攜帶。從一把扇子中也能看出漢文化的深厚底蘊。

    扇子算日用品,夜用的有竹夫人也叫青奴,還有瓷枕。

    古人還有一種叫“心靜自然涼”,我想這才是最高階的消暑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沁雖然不爭不搶但卻穩紮穩打,剛剛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如何評價李沁的演技和其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