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程山水一程歌

    歷史上銳於謀國而不銳於謀身之士,我覺得戰國時期在秦朝變法的商鞅算是一個。 極公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用這句話來評價商鞅是再合適不過了。商鞅是軍事家,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在河西之戰中,以五萬兵力擊敗了魏國的十萬大軍。河西之戰時,魏國計程車卒還是聞名天下的"魏武卒",由此可見商鞅的厲害。商鞅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變法能力,借變法,商鞅將秦國之前鬆散的人治變為法治,法家的思想在秦國朝堂和鄉野之中流傳開來。商鞅變法的一個明顯的效果是整個國家的凝聚力大大加強,在歷次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總能爆發出強大的力量。有兩件事可以體現出商鞅的"銳於謀國不銳於謀身"。第一件事是商鞅處理太子嬴駟洩憤私殺白村村民。事情的起因是舊貴族甘龍為了製造混亂,阻礙變法進行,將太子嬴駟封地上農民上交的糧食換成了砂石。太子嬴駟的舉動無疑是很不明智的,觸犯新法不說,還惹起了民眾憤怒。商鞅的處罰措施是把太子的兩個師傅,一個割掉了耳朵,一個挖掉了鼻子。其中一個是贏虔,他可是秦孝公的親哥哥,當時贊成變法的軍方代表人物。作為一個皇親國戚,贏虔如何能受的了這份屈辱,於是便在心裡埋下了對上商鞅的深深的怨恨。太子嬴駟也被秦孝公革去了太子位流放。如果換做別人,肯定就不會處罰贏虔了,商鞅考慮的是維護國家法律的權威性,打破春秋以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第二件事是在嬴駟新君即位後,商鞅不顧個人身死,為了幫新君快速穩定朝堂的局勢,剷除舊貴族的復辟勢力。當時嬴駟表態支援新法,但是六國與秦國舊貴族聯合施壓,指責商鞅禍亂朝綱,危害國家。商鞅可以不死,憑藉他當時在秦朝的權勢與聲望,但是他沒有。商鞅被車裂後,嬴駟新君將逼死商鞅的罪名安給了舊貴族和六國,博取了民眾和朝中支援新法官員的支援,並設計剷除了舊貴族的勢力,也收穫了民心。

  • 2 # 歷史小跟班

    張居正!

    這是海瑞評價張居正的話:工與謀國,拙於謀身。

    張居正為了大明江山,積勞成疾,不到60歲便死了。死後被皇帝清算,抄家,兒子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還剩下以為80歲的老母親。他是一個改革家,個人認為王安石都比不上他。他奉行改革,懲治貪官汙吏,清丈田畝,增加了國庫的收入,可以說是他強行為大明延續了20年的江山。

    他功高震主,難道一點也沒有意識到嗎?未必,像他這樣的官場老手,不可能察覺不到。他曾經說過,騎虎之勢自難中下,所以霍光難以避免災禍。他也曾經想急流勇退,但太后稍加挽留就放棄了,說明他太貪戀權位。任何皇帝都不能容忍的,所以才有了他死後功績被全盤否定的事情發生。

  • 3 # 硬漢345

    歷史上這樣的人物有很多,能夠流傳或有記載的就數不勝數啊!

    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岳飛: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商鞅:商鞅變法,為秦開帝業。

    韓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等等人物,實在是數不勝數!

  • 4 # 森蟻聊史

    古往今來,“銳於謀國而不銳於謀身”的人比比皆是,但要說到在我心目中印象最深的一個人,當屬錢學森。因為他在民族大義面前,不在乎個人的利益關係,而是將它放在一邊,義無反顧地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來,貢獻出了他短暫的一生。

    凜然大義,一波三折的回國之旅

    公元1949年,偉大的祖國,如新生兒一般,剛剛墜地。內憂外患,一貧如洗,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這個人,選擇了回國,他就是錢學森。放棄美國優越的物質條件,放下了功成名就的頭銜,帶著一雙兒女,開始了他艱難的回國之旅。

    錢學森的回國之旅,可謂是一波三折,介於其對美國的重要性,使得美方不敢將他放歸於中國,只能重重設定關卡,限制了他的出行,甚至不惜將其軟禁,但終究還是無法動搖其回國的決心。終於他這一切無畏的付出,也換回了該有的回報。

    公元1955年,經過中美雙方不停的交涉,終於迎來了一絲曙光,為此中方還不惜釋放11名北韓戰爭中俘獲的美國飛行員為代價,才得以換來了一次難得的歸途機會。

    公元1955年8月4日,錢學森終於在漫長的等待中,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同意他的回國許可,這才得以安然地踏上了返程的歸途之旅。

    殫精竭慮,貢獻偉大一生

    與多數歸途的遊子不一樣,錢學森的歸國,是建立在民族大義和祖國昌盛的使命上,而不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情懷中,是真真切切的為祖國的事業做出奉獻。他的偉大,早已銘記於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了後世學習的榜樣,只有先天下之憂而憂,方能後天下之樂而樂。縱觀其一生,個人榮辱是小,家國情懷是大,個人主義是小,民族昌盛才是大。

  • 5 # ww王嘉

    晁錯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的政論文章在當時和後世影響都很大。魯迅的評價是:"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疏直激切,盡所欲言"。晁錯在《論貴粟疏》中主張發展農業生產,用"重農輕商"的政策,發展經濟。在《守邊勸農疏》中主張"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向邊境地區移民,實際就是最早的軍屯,曹操屯田制就是由此演化來的。晁錯不贊成對匈奴的和親政策,而是積極備戰應對匈奴掠奪。在《言兵事疏》中,論述了激勵士氣和選擇良將的重要性,並綜合了各種情況,得出結論:武器裝備不精,等於把士兵送給敵人;士兵不會作戰等於把將領送給敵人;將領不善於用兵,等於把君主送給敵人;君主不善於選擇良將,等於把國家送給敵人。晁錯的文章,氣勢磅礴,分析問題由點及面,由淺入深,今天讀來仍然透著哲學的光芒,充分說明晁錯當時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

    在政治上,晃錯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奪各諸候國的特權,也就是削藩。不顧個人安危提出《削藩策》,指出:"今削剝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很多人認為《削藩策》的提出,晃錯是出於建功立業的思想,實際削不削藩對晃錯的個人利益沒有絲毫影響,得利的是國家,是西漢朝廷,因憑他的才幹和漢景帝對他的信任,上一個臺階位至宰相一點懸念也沒有。而得罪手握重兵的藩王,會是什麼後果,連他父親都能預見到,難道作為政治家的晁錯看不到麼?退一步即使剝藩成功,他則有"功高震主"之憂,下場也不會好到那裡去。

    晁錯雖然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一方面鞏固了西漢王朝的中央集權;另一方面,他在回答父親為何要削藩的質問中,"為了國家的穩定"已說的很清楚了,他父親則傷心地說:"你維護了國家的穩定,我們晁家卻要從此滅亡了"。

    當然受時代侷限,晁錯的"銳於謀國"和維護西漢王朝的統治是聯絡在一起,但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晁錯沒有辦法選擇的。

  • 6 # 煮水論史

    我感覺還是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銳於謀國,兢兢業業。

    周總理出身書香世家,雖然在父輩時家道中落,但一直接受良好的文化底蘊薰陶,一邊是溫文雅爾,具有儒家風範計程車大夫精神,一邊是執著堅毅,具有亂世救國的英雄氣概!

    我實在想不出歷史上還有哪一位能比周總理能“銳於謀國而不銳於謀身”了!周總理躬身為國,拘謹為民,身後無嗣,全心全意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終生,以至於才有了“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千古美談。

    國外包括尼克松、斯大林、柯西金、池林大作、聯合國秘書長馬啥爾德、印尼總統蘇加洛……等等一致公認周總理是最偉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最完美的人。斯大林多次發出感慨:要是我有一個像周恩來一樣的總理就好了。

    而且周總理顏值超級高,民國四大美男之一,無數妹紙為之傾倒。按照周總理的顏值,倒貼的美女一大堆,但最後他還是選擇了鄧穎超,是崇高的革命精神體現,也是自我境界的昇華。

    與有膽敢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

    周總理的高風亮節與為國為民的公僕意識,無不體現出“銳於謀國”犧牲自我的大無畏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醋泡元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