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葉的生活日記

    “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

    作為東莞的一項重要的

    特色傳統民俗,

    七夕習俗由來已久

    它透過“擺貢案,拜七姐”的風俗

    在展示傳統七夕牛郎織女的

    浪漫傳說之餘

    還透過“展藝”“賽巧”的方式

    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東莞的七夕是從農曆七月初六開始的,民國民俗學家鄧爾雅有記家鄉東莞風俗的《癸亥七夕竹枝詞》:“紙醉金迷鬥巧工,民間俗尚仿深宮。改將七夕從初六,南國猶存五代風。” 以前,七夕貢案製作多以養“輪豬”的形式籌集製作貢案的資金,即集體出資買豬苗多頭,各家各戶輪流餵養,初六前殺豬作資金。七夕貢案的儀式繁縟、隆重,包括擺巧、拜仙、乞巧、洗七姐水等多項活動。其中以擺巧為其主要內容,形成獨具特色的七夕貢案展示的傳統活動。

    牛郎織女鵲橋會

    擺巧一般分為家庭擺巧和七姊妹聯合擺巧兩種形式,貢案擺設茶酒齋飯、龍獅賀節、五穀豐登和鵲橋相會等四個部分,均為人們純手工製作的作品,如齋塔、芝麻香、鵲橋景觀、七娘盤、七夕公仔等。每年初六早上,婦女梳妝打扮之後,到拜祭地點集合,擺放祭臺、準備甜品飲料等。當晚,群眾從各處蜂擁而來,將各家貢案圍得水洩不通,點評貢案,主持貢案的主婦則熱情地招待賓客;上了年紀的婦女多圍在貢案前唱木魚歌,重溫昔日青春韻味。

    東莞七夕重“賽巧”,貢案不僅主題鮮明,且原材料多來自生活廢舊物品或農作物,比如,以開心果殼制臘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做蓮花,以雞蛋殼做燈,以冬瓜瓜仁鑲龍柱,以染色燈芯做鳳燭,蜆殼粉制芙蓉吐蝶花,紅瓜子做櫻桃花,以及手繡小花鞋等

  • 2 # 遠方llama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製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像我的家鄉就沒有啥習俗,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 3 # 桃城阿偉

    七夕!我們家鄉的習俗大慨就是問候一下對方吧!深情不及久伴,真愛無需多言!這才是真愛吧!

    七夕對於年長的人可能看的比較輕!對於年輕人來說是約會的機會!這一天!年輕男男女女都會相約去外面吃多好的!看看電影!壓壓馬路!聯絡一下彼此的感情!這就是年輕人對待七夕的態度!也是一種習俗!如果你還在家裡帶著!又沒有女朋友!估計你父母能把你罵的不像樣!

    因為這一天,很多單身男女都去外面逛街去了!如果你也出去壓壓馬路!也許有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愛情本就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節日去外面玩玩!也許你就有可能告別單身哦!

  • 4 # 紅樓夢之迷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作為膠東人,我們家鄉的習俗是做巧果。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悽美愛情,於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緻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彙報到了天庭。玉帝礙於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於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

    此後,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眾人羨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製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的攝像頭越來越多,究竟是要解決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