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門吹牛
-
2 # 圍爐煮酒話春秋
朱元璋這個人很聰明,能力也很強,一個當過和尚要過飯的人,能夠讓一幫能力突出的文臣武將圍著他轉,還死心塌地地為他打下江山,這就是很好的說明。朱元璋這一點有點像劉邦,但他的心思似乎比劉邦更重,劉邦好歹好還能夠傾聽臣子的心聲,而他要是拿定了主意,五頭牛都拉不回來。
說起朱元璋的那幫文臣武將,在為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他們大多都得到了很好的封賞。據記載,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大封群臣,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和鄧愈六人為公爵,湯和、唐勝宗、陸仲亨等二十八人為侯爵。但是找來找去,就是不見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就是劉伯溫。
在明朝的開國過程當中,劉伯溫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民間,劉伯溫被傳得神乎其神,說他不僅通謀略,善用兵,會斷案,還能掐會算,可知上下五百年。在朱元璋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劉伯溫在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朱元璋的後人明武宗朱厚照就評價劉伯溫是“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可是,劉伯溫既然是第一文臣,為何沒有被封為公侯,而是僅僅被封為一個不痛不癢的“誠意伯”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劉伯溫在朱元璋軍中資歷不高,屬於半路出家之人。
劉伯溫在投奔朱元璋之前,他在元朝當了二十多年的小官,因為他為官清廉、正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最後被迫辭職,回到浙江青田老家居住。元末天下大亂,劉伯溫名聲在外,很多人都來找他出山,這裡面也包括朱元璋,但是他猶豫了很久才決定投奔朱元璋。
劉伯溫投奔朱元璋的時候49歲,而朱元璋在這個時候早已經打下南京,成為了一方割據勢力。所以在朱元璋艱苦創業的時候,在他身邊的是李善長、徐達和常遇春這些人,沒劉伯溫什麼事兒。朱元璋之所以找他來,也是李善長推薦的,剛好那個時候朱元璋燃起了問鼎天下的雄心,也需要人才,這才同意了李善長的建議。
劉伯溫到了南京之後,被朱元璋當做謀臣使用,但並沒有被朱元璋任命為任何職位,直到7年之後的1367年,朱元璋才任命他為太史令,一個天天晚上仰望星空的官職。明朝建國之後,劉伯溫才被朱元璋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弘文館學士,誠意伯。無論是官位還是爵位,都是排在李善長等人之後一大截,大致屬於三流武將的水平。
第二,朱元璋的核心力量是淮西集團,而劉伯溫則不是。
所謂“淮西集團”,其實就是朱元璋的老家人,包含他的親戚子侄和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將領。淮西集團組成了朱元璋最主要的軍事和行政力量,這些人最開始跟隨朱元璋,跟朱元璋感情深厚,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團體。可以說,如果沒有淮西集團的幫助,朱元璋很有可能還在某個廟裡當和尚,抑或在某個小街上乞討。
所以,在朱元璋的心裡有桿秤,孰輕孰重他會掂量。劉伯溫才能確實很高,但是他在到達南京的時候,朱元璋就已經確定了以李善長為首,胡惟庸等人為輔的文官體系。如果讓劉伯溫插進來,勢必會讓這個文官體系發生動搖。所以,聰明的朱元璋就讓劉伯溫作為自己的謀臣,但又不授予官職,而恰恰劉伯溫似乎也不在意這些,而已才相安無事,直到明朝開國。
第三,劉伯溫的才情遭人嫉妒,性格也不是朱元璋喜歡的型別。
劉伯溫是元朝時期的進士,雖然很有才能,但自視甚高,有點孤傲,這種氣質與朱元璋及淮西集團格格不入。要知道,朱元璋是個文盲,後來才透過自學而能夠寫一些字;李善長作為朱元璋的首席文臣,只不過是一個科舉落第之人;而且淮西集團的文臣武將學歷都不高,甚至很多都不識字。
這種學歷上的不對等直接造成的後果就是思想上的不統一,朱元璋和淮西集團想的是這個,而劉伯溫要說的確實哪個。而且很多時候,劉伯溫都對朱元璋直言相諫,常常惹得朱元璋不高興。
特別是在劉伯溫擔任御史中丞之後,由於他過於秉公執法,不徇私情,得罪了許多朝廷大臣。後來還因為斬殺了李善長的族人李彬而與之交惡,李善長還帶著許多大臣去找朱元璋告劉伯溫的狀。朱元璋見朝廷逐漸產生黨爭,心裡十分不高興,對劉伯溫和李善長逐漸產生了不滿。
劉伯溫才能很突出,在很多事情上都十分又先見之明,這惹得很多人嫉妒他;劉伯溫又太過於嫉惡如仇,所以才會讓別人對他的名聲有所損害。久而久之,劉伯溫就顯得很孤立。而且朱元璋也覺得劉伯溫的才能超過自己,他連自己的心思都看透了,這件事讓朱元璋很不爽。
所以,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時候,朱元璋明知道劉伯溫很有才能,但就是想噁心一下他,只給了他一個誠意伯的爵位。其實,不光是劉伯溫,朱元璋也噁心了李善長,因為李善長雖然被封為南韓公,但並沒有把丞相的位置給他,而是讓他以中書左丞相(二把手)的職務引領朝臣。後來李善長對此不滿,去找朱元璋要官,朱元璋不鳥他,反而讓徐達這個武將擔任中書右丞相,壓李善長一頭。 -
3 # 歷史小學生老藍
劉伯溫確實是明朝的開國功臣,而且在開國之後也做出了很多建樹。在民間,劉伯溫一直是智慧的化身,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後來明武宗朱厚照也評價劉伯溫是“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然而,現實卻是劉伯溫只得到一個“誠意伯”的爵位,與公爵和侯爵無緣。
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一、劉伯溫加入時間很短劉伯溫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也是名聲在外。但是他前期一直在元朝為官,只不過仕途不太順,最後被迫辭官,回到青田老家。
後來,朱元璋打下浙江,劉伯溫才與朱元璋走到一起,加入到朱元璋的陣營中,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已經拿下了南京,已經有了穩定的根據地,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與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湯和等人相比,他加入的時間實在太短了點。
二、劉伯溫不是淮西黨明朝建國後,朝廷有兩個大的派系,一個是淮西黨,以李善長為首。一個是浙東黨,以劉伯溫為首。
但是,淮西黨的人全都是功勳老臣,而浙東黨以士人為主,相比之下,勢力遜色很多。朱元璋為了穩住淮西黨舊人,一定不會給劉伯溫太高的爵位。
三、朱元璋不太喜歡劉伯溫劉伯溫確實很有才,同時也有著所有文人的傲氣,而朱元璋的性格更像土匪頭子的感覺。
正是因為如此,劉伯溫打心底其實是有些瞧不起朱元璋的,所以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去請劉伯溫,被拒絕,後來還是威脅過來的。
而朱元璋呢,他也不喜歡劉伯溫這種事事看透又有點“裝”,自視清高的樣子。如果朱元璋能力弱一點,可能還會將就劉伯溫,可偏偏朱元璋能力相當強,他不需要過於依賴劉伯溫的智謀。
所以,我們看到朱元璋開始是任命劉伯溫為太史令,沒事仰望下星空,給朱元璋提點建議。而朱元璋也會問下劉伯溫“天意”如何。這也就使得我們看史書的時候,發現對劉伯溫前期的記載有點神棍的味道。
當然了,劉伯溫確實很厲害,後期劉伯溫掌管律法,擔任御史中丞都很好的體現了他的能力和智慧。然而在封爵的時候,由於功勞、團隊關係、領導不喜歡等原因,他就只能得到一個誠意伯的爵位了。
回覆列表
第一劉伯溫不被朱元璋信任,朱元璋討厭文人又離不開文人,對劉伯溫是又愛又恨。
第二朱元璋的自卑心作祟 一次朱元璋想讓劉伯溫做丞相相,但是劉伯溫說自己沒有宰相之才,不是當丞相的料,拒絕了朱元璋。朱元璋跟劉伯溫提了幾個人選,但是劉伯溫都說不行。
朱元璋最後看來宰相之位非你莫屬了,但是劉伯溫又拒絕了,這讓朱元璋很不高興,認為他看不起自己,不願為自己效力。
第三 劉伯溫原為元朝官員,朱元璋早期家徒四壁。憎恨舊官員,當然包含了劉伯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