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緣說車
-
2 # 活在舊時光裡
這是一部專講太陽系行星天體所具大氣層形態的一集科教片。
很奇怪,全片宣傳的一個核心科學觀點,竟然是——“行星大氣層的存在特性,決定行星本身的外在面貌。”為了說明這觀點,該片舉證了諸如水星、土衛六、金星、火星和地球等一系列太陽系天體的大氣層狀況,與其星表形態作對比。表面看,似乎其言有理。你看,星表缺少大氣層的水星,因為沒有大氣層緩衝殞石的撞擊,星表被砸得千瘡百孔;而有大氣層保護的地球,則外殼上就沒有那麼多殞石坑。同樣,相對寒冷的土衛六,它上面形成的液體湖泊,是甲烷湖;而星表是高溫大氣層的金星,它星殼上即無甲烷湖或其它液態層,乃到處是火山噴發,熔岩漫流。真乃“似是而非”。你說是因缺少大氣層的保護,故水星才被砸得千瘡百孔,這道理還說得過去。那,土衛六呢?它是因為星表的大氣溫度低,才導致出現甲烷湖的?還是土衛六因離太陽遠,天體本身所處星際環境太過低溫,以致星表才有甲烷湖的出現?誰是事物出現差異的主因?是星表大氣層還是整體星際環境?至於說到金星,如此“科教片邏輯”則更屬一種悖論。試問:金星上的火山爆發及星表相應出現的大面積熔岩漫流,那原因,是因“金星的大氣層過熱”造成的嗎?那,金星的大氣層,怎麼又會達到450℃以上的“過熱”呢?那原因又是什麼?噢,人家說了,那是因為火星上的火山排出了太多的二氧化碳。看,繞了半天,原因,竟然又歸到“二氧化碳”!嗯,依此邏輯,看來我們地球人的確要少排放些二氧化碳才好。否則,那將來,我們不僅會造成全球氣候變暖與種種極端天氣,更還要觸發全球火山大爆發的呀!哇,多可怕?這成什麼邏輯呢?可笑。號稱科學先進、文化先進的美國,怎麼會拍出這等毫無科學常識、智商低得嚇人的所謂“科教片”來呢?真搞不懂。是大氣層決定星表形態,還是星球自身演化決定星表及大氣層形態?事物的相互關係全給顛倒了。不要說行星天體大氣層的存在形態,不是天體外貌的決定因素;就是那大氣層本身的“有”或“無”、“厚”或“薄”、“熱”或“冷”,都不是大氣層本身所能決定的,而須由天體自身的演化及其程序決定。拋開天體自身的“演化性”及“演化深度”不談,卻去胡扯什麼“大氣層決定行星外貌形狀”,這不叫科學,而屬偽科學(至少,是對科學的“無知”與“不懂”)。遺憾的是,我們國家級的電視臺,竟然還煞有其事的將其引進,謄出寶貴的頻道空間讓其胡言亂語,誤導中國民眾。無獨有偶,像這樣似是而非的“偽科學”例子,最近還有一個。英國《衛報》網站9月14日報道:北極海冰縮減面積創記錄。報道說:“衛星影象顯示,夏季快速的融化使得海冰面積在本週縮小到了350萬平方公里以下——連40年前的一半都不到。”“上世紀70年代海冰的年平均面積還有800萬平方公里,自那以後,北極海冰就一直在縮減,但一年縮減如此之多還是相當罕見的。”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當然,西方人的所謂“科學邏輯”,一無例外地都要歸因到“碳排放”上來。你聽——“環保組識認為,冰蓋的縮小是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長期變暖造成的。發表在7月份的《環境研究通訊》上的一份報告稱,北極海冰的迅速縮減有70%到95%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事情十分耐人尋味的一點是,在這篇報道的最後,忽然見到歐洲的一些科學家,說了一句老實話——“海冰研究專家14日說,他們對這樣的縮減感到吃驚,因為今年的天氣條件並不是特別容易引發大面積融化。”聽到沒有?——“今年的天氣條件並不是特別容易引發大面積融化”。將此言翻譯一下,那是說:今年夏天的全球天氣,並不是很熱。故,這海冰怎會這麼快、這麼大面積地消融、縮減了呢?對此,他歐洲科學家實在是感到有些困惑,因而吃驚。換言之,倘要說是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多了,則邏輯上就應該是“大氣要增溫,今夏要更熱”,故而“海冰融化快了”這也才符合西方一再鼓吹的事物邏輯。可是今年的夏天,全球並不很熱。這叫什麼?這叫—— 一邊觀察所見,是“海冰在加速融化”;一邊下的結論,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增多造成”;而中間哩,卻不見那應有的“溫室氣體令今夏全球很熱”的現象出現。看,反映事物邏輯關係的那一應有的“邏輯支撐點”,明顯缺失。所以,面對這樣“邏輯不通”的事實,連歐洲研究海冰問題的科學家自己都感到吃驚,感到困惑,這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為何會出現連歐洲人自己都感到困惑的學術現象?歸根到底,就像上舉的太陽系行星大氣層問題一樣,大自然中一個根本的事物關係被西方顛倒了。即:究竟是行星天體自身的演化與演化程序,決定其大氣層存在形態與星表特性?還是大氣層的特點決定行星自身的存在形態與演化特性?這是一個根本關係。這一根本關係的位置擺不正,那麼“大氣不熱,海冰卻在加速融化”這一現象,我們就不可能去從海洋與地球自身的演化上找原因,故而現象就始終會是個謎,帶來困惑,任你怎麼運用“碳原罪論”都沒法讓你感到“不困惑、不吃驚”。這又是一個事涉方法論的問題。西方科學界,什麼時候可以正視和麵對這一問題呢?舉目望去,一片花崗岩腦袋還在悠悠然搖來晃去。故而這事,啥時能讓西方人“不困惑”、“不吃驚”,那可就很難說了。
-
3 # 小清影視
BBC的電視節目對歷史和科學大自然的記錄片一向品質絕佳,擁有良好的口碑,經常拍得宏偉壯觀氣勢蓬勃,而且在科學上都很嚴謹。
BBC2上星期推出紀錄片 :《太陽系的奇蹟/Wonders Of The Solar System》帶給觀眾視覺感極佳的饕餮盛宴:神奇極光,土衛六的甲烷湖,艾奧衛星的絢爛傷痕,金星煉獄般的表面,火星上的塵捲風,土星冰凍的氣體,歐羅巴衛星的冰層之下居然是深達10000米的海洋,火星洞穴下可能潛藏的生命?…
給人另外一種感官:撇除紀錄片本身的強大氣場不說,裡面的帥哥科學家靠出賣顏值忽悠觀眾瞭解大自然現象,進而讓觀眾愛上科學,真可謂用心良苦。被大自然和高顏值主持人雙重包裝下的太陽系,讓觀眾愛不釋手。
很難以想象該主持人居然是粒子物理學家,英國皇家科學研究員,曼徹斯特大學教授, 還是九十年代的英國搖滾派的樂隊的D:REAM的鍵盤手,這人真是天才中的天才。
-
4 # 徐暴貝
豆瓣網友“欲盛”評價:“每一天都是奇蹟,文明誕生與衰落,週而復始,人類太渺小,100年相對於幾億年而言微不足道。”
帥氣的英倫小哥哥帶你踏上一場賞心悅目的太陽系旅程——神奇的極光,土衛六的甲烷湖,艾奧衛星的絢爛傷痕,金星煉獄般的表面,火星上的塵捲風,土星冰凍的氣體。
紀錄片展示了太陽系的絕美景觀。藉助航天探測器,太空望遠鏡和太空探險隊發回的最新科學知識,帶我們踏上前所未有外太空之旅。
此外,也會帶領我們發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自然的力量如何創造這些美景並管理混亂的太空秩序;它如何使我們的星球不被孤立,與太陽系緊密聯絡在一起;而這些聯絡又是如何創造我們的生存天堂——地球。
回覆列表
第一集,介紹了巨大的引力和對人類以及地球的影響,還帶我看了這輩子都可能見不到的日全食,那一刻整塊黑都下來的景色實在讓我驚歎,相比之下,北極光遠不如這個震撼。還有很多天文知識,比如太陽風,太陽黑子,還有極為龐大的太陽帝國,幾萬個天文單位?100×500,好像是這樣算的吧,非常震撼。
第二集,科普土星,土星環和土星的衛星,這一集本來是介紹太陽系的形成的,不過後來大篇幅都在講土星,因為土星系的構造很像微型太陽系,還有幾大奇觀,一個寒冷的土衛星噴出了幾千米的冰晶,還有整個太陽系唯一一個有大氣層的衛星,甚至還有土星環縫隙的科普,這都是我以前很想知道很好奇的知識啊,感謝BBC,用影片的方式為我講解。
另,BBC涉嫌造假,我不置可否,紀錄片,雖然事實很重要,但一些根本無法拍攝的內容,能擺拍出來給我們看,這也是為了觀眾們的眼福,只是些小小的缺陷而已,不影響BBC在我心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