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扒糞機

    庫爾斯克戰役,朱可夫的作用體現在一幫助確立了1943年夏季蘇軍先防禦再反攻的戰略戰役思想,二監督中央、沃羅涅日方面軍的備戰,三作為大本營協調員,協調布良斯克、中央、草原、西方面軍的軍事行動。

    1943年4月8日朱可夫致信斯大林,建議採取戰略防禦態勢,擋住德軍進攻後再發動全面反攻。“如果我們的部隊發動先發制人的預防性進攻,我覺得是不明智的。用防禦來消耗敵人並摧毀他們的坦克對我們更有利。隨後透過投入預備隊的生力軍,我們應當全力進攻,徹底摧毀敵軍主力。”由此斯大林在聽取各方面軍司令員意見後,於5月中旬確立了先防禦住德軍的堡壘行動再實施大反攻的北線庫圖佐夫行動及南線魯緬採夫行動的戰役規劃。

    朱可夫在庫爾斯克戰役中並不負責具體的戰役指揮。除了對戰役計劃發表自己的意見外,朱可夫在庫圖佐夫行動中改進了蘇軍的炮火準備,即要求在炮火準備結束前20分鐘,坦克、步兵即向前運動。衝擊開始後,炮兵不斷加快射擊速度,以徐進彈幕射擊掩護步兵衝擊,藉以縮短德軍反應時間降低傷亡。此種戰術對突破德第二裝甲集團軍苦心經營22個月的堅固防禦起了莫大作用,為以後蘇軍廣泛採用。

    7月13日朱可夫被派至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部,負責協調魯緬採夫行動。斯大林原定行動於7月23日即開始,在朱可夫和前線將領們的堅持下,最終決定時間推遲到8月3日。此種結果和24日斯大林發表勝利的公開講話給希特勒和甩鍋帝造成嚴重誤判,尤其是甩鍋帝認為南線蘇軍在其堡壘行動打擊下,軍力已嚴重削弱,喪失了進攻能力。當蘇軍魯緬採夫行動開始後,5日即收復別爾哥多德,動搖了德軍的防禦態勢,最終蘇軍以25萬的傷亡代價殲滅德軍15萬,23日解放哈爾科夫結束庫爾斯克戰役。

  • 2 # 職場茶歇室

    朱可夫採取大縱深防禦戰術,放棄開始的積極攻勢,先消耗德軍的實力,然後再發起進攻。

    構築了十幾道防線,縱深超過160公里,設定了複雜的戰壕、反坦克支撐點以及雷區。

    蘇聯的大量飛機投入,奪回了空中的控制權。

    重視情報工作,加強戒備,瞭解對手,領先對手40分鐘,向對手猛攻。

    蘇軍士氣高昂,戰鬥意志堅定。

  • 3 # 榮華之武器堂

    關於庫爾斯克戰役上朱可夫採取的策略情況大致如下。

    在1943年3月形成庫爾斯克突出部以後,蘇德雙方都在為未來的進攻積極準備著。在4月初,朱可夫在於華西列夫斯基以及沃羅涅日和中央方面軍司令交流後,向最高統帥部報告中指出未來德軍主攻方向應該是庫爾斯克,預計德軍可能會調集15-16個坦克師,2500輛坦克。

    他提出的建議是加強沃羅涅日和中央方面軍對坦克防禦;儘快從次要地段抽調30個反坦克建及炮兵團做為預備隊部署在受威脅方向;儘可能集中一些航空兵在最高統帥部預備隊,以便可以用航空兵密集突擊協同坦克和步兵粉碎敵軍突擊集團;在作戰行動上不建議最近轉入進攻,而是在防禦中消耗疲憊敵軍並重創對方裝甲力量後在投入新銳預備隊,轉入全面進攻。

    應該說,對於德軍主攻方向的判斷朱可夫完全正確。最終在4月中旬,蘇軍最高統帥部會議上,斯大林完全定下了預先防禦的決心。

    在4-7月作戰準備期間,蘇軍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

    -進一步調整了部隊編制,在方面軍和集團軍編成內增加了炮兵、反坦克炮兵和火箭炮部隊

    -組建了最高統帥部突破炮兵部隊,以便在重要進攻任務的主要突擊方向構成強大的火力密度

    -國土防空部隊有了高射炮兵師,大大提高了對空防禦能力

    -部隊裝備了新型的T-34-85坦克和自行火炮

    -空軍換裝了拉-5、雅克-9、佩-2、圖-2和伊爾-4等新型作戰飛機

    -組建了大規模的戰略預備隊

    由於這些措施的採取,最終蘇軍在庫爾斯克戰役擊敗德軍,完全獲得戰場主動權。

  • 4 # 梓蕤

    說起庫爾斯克會戰,人們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坦克大戰,蘇聯能夠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絕對要給朱可夫記上一大功!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迫切地開始收復失地,結果中了德國名將馮·曼施坦因的誘敵深入之計,損失慘重。即便是這樣,斯大林在庫爾斯克戰役的時候,依然希望蘇軍能夠先主動出擊,壓縮德軍的進攻空間。朱可夫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最大的貢獻就是說服斯大林放棄先主動攻擊的念頭,如果蘇軍真的先主動攻擊的話,那麼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者肯定是蘇聯。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的指揮官是馮·曼施坦因,就是他用誘敵深入之計,僅用幾天就把蘇軍好不容易收復的哈爾科夫戰役再次攻陷。如果蘇軍貿然先發動攻擊,那麼他們還可能再中誘敵深入之計,後果可想而知。

    朱可夫說服了斯大林,蘇軍將採取防守反擊的戰略方針,先以防守拖住德軍,等到德軍的銳氣被消磨得差不多了,蘇軍再施以猛烈的反擊,一舉擊潰德國。為了能夠拖住德軍的坦克部隊,朱可夫說服斯大林調動了30萬平民來幫助修建防禦工事。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採用的是南北夾擊的進攻方式,蘇軍在南北兩處都緊急加修了防禦工事,南方挖掘了4200公里的戰壕,而北方的戰壕長度也達到了5000公里。蘇軍的防禦工事由地雷陣、反坦克塹壕和路障為主,德軍要先經過地雷陣,再跨過反坦克塹壕和路障,這樣才能突破蘇軍的防線。

    蘇軍在庫爾斯克周邊的各個防禦工事前一共布了40000枚地雷,每枚地雷之間的間隔只有30釐米,只要一枚地雷爆炸,成片的地雷會跟著爆炸。德軍剛開始是用工兵進行人工排雷,但是這樣嚴重影響到了機械部隊的推進速度,於是他們就讓工兵遙控掃雷器進入雷場引爆地雷。地雷陣是破了,可也產生了新的問題,地雷爆炸後使得地面變得坑坑窪窪,德軍的機械部隊不好快速推進。如果德國的坦克不小心陷入蘇軍的反坦克塹壕,那就完蛋了。

    朱可夫設定的反坦克戰壕非常有特點,坦克陷入塹壕的話,剛好卡在中間,既不能前進,也不能後退。蘇軍的反坦克塹壕是以棋盤式連線在一起,整個防禦地帶縱深約6公里,每公里布有4500名士兵,45輛坦克和100門反坦克火炮。朱可夫的意圖很清楚,阻礙德軍的推進速度,讓德軍按照他設計的線路行軍到陷阱地帶,以使蘇軍殲滅德軍。

    德軍的指揮官馮·曼施坦因是德軍將領公認的最強指揮官,他果然不是浪得虛名,早早就識破了朱可夫的詭計,以轟炸機對蘇聯陣地進行轟炸破壞。馮·曼施坦因識破了朱可夫的詭計,但是他沒想到朱可夫早就做好了準備。朱可夫讓士兵把地面上的草剃掉一部分,偽裝成被坦克履帶碾壓過的樣子,再把廢棄坦克的炮塔安放在陣地上,以掩體覆蓋在上面,讓德軍的轟炸機以為是火炮陣地而進行轟炸。

    朱可夫設定了許多假火炮陣地,雖然德軍的轟炸機消耗了許多炸彈,但是蘇軍的陣地依然儲存得非常好。庫爾斯克地區的地形原本非常適合德軍的坦克推進,但是經過朱可夫的防禦改造後,德軍的坦克推進起來非常吃力。1943年7月4日,庫爾斯克戰役爆發的前夜,蘇聯第6近衛集團軍抓獲了一名來自德國第168步兵師計程車兵,朱可夫從這名德軍士兵那裡知道德軍將於第二天發動攻擊,於是他在7月5日2時20分下令炮轟德軍陣地。

    本來整裝待發的德軍對突如其來的炮擊感到驚愕,德軍損失慘重,馮·曼施坦因不得不把進攻時間推遲3個小時。打仗的時候,士氣非常重要,德軍士兵已經做好了突襲蘇軍的準備,但是蘇軍的炮轟把一切都給打亂了,他們沒有突襲成蘇軍,反倒是被蘇軍的炮火給突襲了,這嚴重打擊到了德軍計程車氣。

    庫爾斯克戰役是一場蘇德雙方都不能輸的戰役,朱可夫先是說服斯大林採取防守反擊的策略,後修築防禦工事來阻礙德軍的推進速度,開戰前他還以炮火降低德軍計程車氣,他的一系列策略讓蘇聯取得了勝利,蘇軍的功勞簿上,他應當居首功。

  • 5 # 島主說事

    庫爾斯克戰役上,朱可夫的哪些策略讓他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與1943年的蘇德戰場形勢結合起來分析,從一定程度上講,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送上門的戰鬥,也是蘇軍裝甲部隊後來居上、從戰略戰術上完全壓倒德軍裝甲優勢的一次決定性戰役。

    首先,德軍展開“堡壘行動”,除了作戰思想不統一外,還是一次冒險和孤注一擲的作戰。

    嚴格意義上講,1943年7月5日發生的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蘇軍事先並沒意識到會是德軍裝甲部隊的謝幕演出,不誇張地說,這次戰役不僅把東線德軍的裝甲部隊家底徹底拼光了,還加速了東線戰爭的結束程序。

    一方面,曼施坦因打贏了哈爾科夫反擊戰,卻意外形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對1943年初的東線戰場來說,不管從戰場形勢還是戰場環境對比,德軍的作戰優勢都在每況愈下,由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影響,曼施坦因接管南方集團軍群指揮權時,南線作戰力量還沒有形成拳頭力量,A、B和頓河集團軍群的三分天下局面需要他迅速整合,而德軍在東線僅剩的兩隻裝甲集團軍主力,還在德軍統帥部的插手指揮下,部分還要抽調去西線,如果不是曼施坦因打贏了哈爾科夫反擊戰,德軍在東線的作戰只能越打越差,這也是曼施坦因在戰場上獲得偉大統帥稱號的重要原因。

    但是,曼施坦因打贏這場反擊戰的勝利,其收穫和開啟戰場的局面仍然是有限的。由於1943年1月份時,德軍在東線可供作戰的坦克只剩下495輛,到7月5日展開坦克大決戰時,德軍的裝甲坦克數量和質量都不佔有優勢,所謂跟蘇軍展開坦克大決戰,是對蘇軍機械化部隊和坦克集團軍實力的輕視和判斷失誤。

    從一定程度上講,蘇軍之所以退守到庫爾斯克突出部後守得住打得贏,除了自身佔有一定的優勢條件外,德軍已經沒有多餘的力量繼續進攻,儘管有莫德爾第9集團軍南下增援,但戰場形勢並不利於德軍展開更大規模的作戰。

    另一方面,德軍展開“堡壘行動”失利,最大的問題是思想動搖、打贏意識不堅決。有人提出,庫爾斯克戰役到底是誰提出要打的?從戰場程序來看,肯定不是蘇軍提前要打的,也不是阿道夫想最後一擊,因為從整個歐洲戰場形勢來看,蘇軍正在準備從武器裝備上趕超德軍,德軍統帥部也在為盟軍開闢第二戰場苦惱。

    而從德軍的作戰準備來講,有兩個重大分歧沒有解決。一個是作戰思想不統一。這主要是總參謀長蔡茨勒和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認為機不可失,這個時候與蘇軍坦克決戰機會難得;而剛上任的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和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比較保守,他倆認為這個時候不能與蘇軍拼家底,應該變進攻為防禦。另一個就是德軍的裝甲坦克不具備打贏實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1942年開始,蘇軍迅速組建的機械化軍和坦克集團軍,其中大部分是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為主力,而德軍的裝甲部隊卻在斯大林格勒和哈爾科夫反擊戰中大量被消耗,雖然贏了哈爾科夫反擊戰,卻暴露了德軍裝甲部隊外強中乾的不足,這也是德軍統帥部不斷推遲堡壘行動時間,加固坦克裝甲的原因之一。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之所以固守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專等德軍來攻,就是作戰思想和武器裝備對比都比德軍佔有優勢,拿作戰準備來講,德軍準備發起進攻之前,蘇軍已經等得不耐煩了,羅科索夫斯基命令提前進行了三個小時的炮擊,說明戰場主動權一直掌握在蘇軍手中。

    其次,朱可夫指揮打贏庫爾斯克會戰,是歐洲戰場環境大勢所趨,也是東線戰場形勢水到渠成。

    朱可夫指揮蘇德戰爭最輝煌的時候是哪場戰役?當然是莫斯科戰役了。所以,就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來講,朱可夫指揮的“天王星行動”也比打贏“堡壘行動”更出彩一些,這是因為1943年的整個歐洲戰場形勢更有利於蘇軍展開大反攻,而就蘇德雙方的作戰實力對比來講,庫爾斯克戰役還加速了東線作戰程序,所以對蘇軍來講,這場戰役遲早要打,只不過德軍將它提前罷了。

    那麼,是不是朱可夫在這場坦克決戰中沒有什麼功勞呢?當然不是,起碼他在這三個方面起到了關鍵性的決定作用。

    一是以守為攻,把德軍放進來再打是朱可夫最成功之處。眾所周知,對德軍的堡壘計劃,蘇軍情報部門早就瞭如指掌,從一定程度上講,蘇軍只要按德軍的作戰意圖提前作好部署就行,但朱可夫並沒按圖索驥主動進攻,而是以守為攻,反坦克壕溝和雷場的建設,一度讓莫德爾望而卻步。

    二是組建強大的預備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曼施坦因不是要用南北夾擊的辦法進攻庫爾斯克突出部嗎?那蘇軍就同樣用兩個作戰集團從側翼包抄,而在他們後面還部署了一支57萬人的草原方面軍預備隊,從大縱深作戰上,從決戰思維上,蘇軍就具備了優勢。

    三是以己之長攻其不備。就堡壘計劃來講,曼施坦因想用裝甲坦克優勢打垮蘇軍的裝甲部隊,但朱可夫不那麼想,你想坦克決戰就決戰啊?除了投入大量坦克以外,蘇軍還加強了空中和炮兵打擊的力度,可以說,蘇軍在地面防禦和空中打擊以及炮火準備上,德軍是望塵莫及的。

    透過上面的分析看出,庫爾斯克戰役即使德軍統帥部不從東線調兵,莫德爾也不撤出戰場,也很難打贏這場坦克大決戰,原因就是德軍的作戰實力擺在那裡,戰場形勢已經偏向了蘇軍一方,“堡壘計劃”看似靠譜,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德軍作戰實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業主代表如何備案?